品味中国吧 关注:365贴子:15,178

【转载】:由几部大片看中国式之“死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7年末的中国电影市场颇为热闹,最为夺目的是三部电影:《色戒》、《投名状》、《集结号》,众说纷芸,终于闹得久不看电影的我也忍不住了,就在元旦假日的几日空闲里,分别下载欣赏了一回。名导演确实不是盖的,这三部电影都很有可观之处,竟使我近日来思索不断,忍不住也想说一些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2-28 15:03回复
    可能与大多数观赏者不同,最近几日,我因观看三部电影而在脑海里不断思考的,竟是中国的“死路”。我发觉,三部电影的导演,不约而同在他们2007年的扛鼎之作里,展现了近代国人见多不怪的“死亡之路”,汇集在一起,几乎能够代表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各种“死法”,因而可以说,这三部电影是集中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的“死路”。
      我是先看《色戒》,继看《投名状》,再看《集结号》的。昨晚,在与时评家王学进先生讨论三部电影的优劣时起了争执,他认为《集结号》的意义远超《投名状》,我则认为《投名状》不如《色戒》,但要优于《集结号》。后来发觉,争执是因为关注的角度不同,我因对中国人的“死路”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对《投名状》中展现出来的多种“典型死法”比较欣赏,就对它的评价较高。现在我就以《投名状》为中心,兼涉《色戒》与《集结号》,来谈谈我所思索着的中国“死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2-28 15:03
    回复
      2025-05-12 17:28:35
      广告
      一、《投名状》的死路
      我很欣赏网友府山对《投名状》的一段评论:“总的讲,个体失败了。爱情、友情、生活、理想、信仰,都毁灭了。还有什么?电影告诉我们,只剩下一个字:死。的确,这些支撑人活下去的东西,都没有了,活着与死何异?只有勾结者在历史的阴暗处冷笑,只有权贵和帝王在吊诡的政治迷雾中端坐。”
        今天,我又特地搜出早年香港所拍的《刺马》一片看了看,以了解其历史背景及原始情节。《投名状》其实是老片新拍,它的故事,源自“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据说这个案子的背后,隐藏着很深的政治军事秘密:清代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十年,洪秀全聚敛无数钱财。而曾国藩攻陷天京后搜获其全部金银,但上缴清廷的数额却非常少,便有传言曾国藩起了野心。于是慈僖太后先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接着召见马新贻,升其为两江总督,之后马便在其密旨的授权下开始了对湘军的财政调查。就在马新贻即将把太平天国财富去向查清的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
        对于这么一部有真实历史背景的影片,在筹拍之初,影视界就非常关注手握巨额投资的陈可辛会将它演绎成什么样子。现在看来,陈可辛确是做了许多的新思考与再创造,而不仅仅是把《刺马》中的马新贻、黄纵、张汶祥改名为庞青云、赵二虎和姜午阳,从而使这部影片凝聚了更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与历史内涵。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2-28 15:04
      回复
        庞青云,本来因同僚的陷害,已经丧失了在权力场往上爬的所有机会。但入了匪窝后,把握机会游说,终于有了再赌一把的资本。而唯一的付出,不过是毫不相信会起制约作用的“投名状”,实在是一笔最划算的买卖。他明白在乱世与战争之中,只要给一条名义上的活路,有一口饭吃,就有无数人跟着他走,即使他带向的,实际上是一条死路。他是独行者,是只相信自己、不相信任何人的人,独自走在一条用别人的血辅成的权力之路上,企图靠个人的奋斗、对兄弟的利用和为民谋活路的谎言里来达成自己的目标,赵二虎的义气和姜午阳的愚昧,都被他玩弄在股掌之间;但他虽始终如履薄冰,却还是走不到对岸;踏着累累白骨立下赫赫战功后,却仍被视为“外人” ;权力、女人到手,面对的却是更大的危机;直到炮声与枪声同时响起,弥留之际的他才总算悟彻了一些东西,最后望着刺杀他的姜午阳,脸上露出难得的明朗的阳光般的笑容:“投名状,快!”他是宁可死在以前从没相信过的“投名状”下,也不愿死在更阴秽的帝王权谋之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2-28 15:07
        回复
            这部电影中,最失败、最悲哀的人,其实不是庞青云、不是赵二虎,而是姜午阳。
            我说姜为团体之利毁灭个人,指的自然是他的杀嫂之举。与其他人相比,姜的本性也许并不坏,但其杀嫂的行为,却是昭示了在这部电影的主要角色里,他是最蒙昧的一个。他既看不清权力血腥的本质,也看不到人性之光的微茫;在庞青云杀降时,他虽然明白此事的血腥不义,但本能地觉得这对兄弟三人的小团体有利,就坚定地支持庞,颤抖着下令放箭杀人。当发现庞、赵二人反目,不敢批评或指责二位兄弟的行为,却偏执(其实是自我欺骗地把罪名转嫁到弱者身上)地以为是红颜祸水的缘故,理直气壮的干起了杀嫂的“义举”;最后他刺杀庞青云,还是以“乱兄弟”的名义来支撑、激励自身。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信仰“投名状”的人,也是一个认为可以用“投名状”来杀人的人,是把“投名状”,以及“投名状”所代表的小团体利益看得比天还大、比地还重的人。其可笑、可悲和盲目残忍之处,确是令人发指。
            因此我可以说,姜午阳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2-28 15:07
          回复
            赵二虎信的是义气,庞青云信的是权力,姜午阳所信的,是“投名状”。“投名状”,及它所代表的小团体,很大程度上就是千年以降盛行于中国的家族利益:兄弟结义,是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几个人,人为地组成一个家族,然后这个家族的利益,即为家族“抢钱、抢粮、抢地盘(港版是抢娘们)”,就成为压倒一切的偶像和幻像。庞青云把整个“结义家族”当作个人发迹的工具,赵二虎因人性的觉醒而有了超越“家族”利益的趋向,这都是姜午阳不能接受的,在他看来,这都是对“家族”的背叛,于是他企图以自己狭窄、偏执的努力来巩固“家族”的荣誉和利益,从受命杀降卒,到自觉的杀嫂刺兄,入魔越来越深,终成非人。
              姜午阳的杀人,表面上,包括姜自已到最后都以为是为了维护“投名状”的誓言,实际上他同庞青云一样,只是为了自己。别看姜在战场上极为勇悍,他其实是个非常胆怯的人,没有自我意志与独立的判断能力。兄弟结义之后,他在政治上依靠庞青云,在情感上依靠赵二虎,对社会与个人,从未有自己的处世原则和为人底线,于“小是非”面前清楚而偏执,在“大是非”面前则糊涂而茫然。例如,当庞青云为树立以前从未有过的军纪,要杀赵的二个污辱民女的小同乡时,还要费尽心机口舌来说服赵二虎,姜却以“你们的命是谁的”为理由,直接地强迫小同乡甘心受死。例如杀降时的为小义毁大义,杀了那么多放下武器的农民,只是“我很难过,但我不后悔”;例如,当庞告诉他“当土匪是为兄弟杀人,我们是可以为别人牺牲”时,他就表示“我愿做这种人”;再如,发觉庞要杀赵二虎时,竟以“救兄弟”的理由去杀二嫂这么个弱女子。他的一生,始终如无根之萍一样跟随着庞、赵二人盲目的往前闯。如果庞、赵二人不分裂,他确是一个完美的“小弟”。但庞以“权力”为家,赵以“信义”为家,二人注定要走向分裂与冲突;姜因为没有自我意志与判断能力,无力创建属于自己的家,就只能把“投名状”视为自已的家,把这个结义家族看得比天还大,把“投名状”的誓言当作行事的最后凭据,因为除了这个虚幻的“家”与誓言,他别无依靠。他其实最想靠的是人,但后来庞青云靠不住了,赵二虎靠不上了,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没有兄弟就活不下去”的人,他的恐慌与恐惧与日俱增,他感到自己的力量、靠山与归宿都在崩溃。姜午阳的精神最后终于崩溃,疯狂的杀嫂刺庞,表面上是为兄复仇,实质上却是因为“家园”破碎、再也无所依靠而只能走向激烈的自杀。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2-28 15:09
            回复
                最令人绝望和悲凉的,是最后的一幕:姜狠刺濒临死亡的庞青云几刀后,无助而颤抖地发出了一声嘶吼:“刺庞者姜午阳也!”这一声吼,是真正的自欺欺人和彻底的自愚愚人。如果说,此前的杀嫂,很大程度上还有误会的因素,最后庞扑到在他面前,背后那几个深深的弹孔,已经明白地告诉他,庞青云不是他杀的,也不是他能杀得了的!但他不敢,也不肯去思考是什么人要杀庞?为什么要杀庞?而赵二虎的被杀,与庞的被枪击,又会有什么关系?他这一声嘶吼,不是大仇得报之欢呼,而是为了掩盖自己被蒙蔽的恐惧!他这一声嘶吼,正是权谋黑手最希望的,因为能让他们完全掩盖弓藏狗烹的阴秽。这个蒙昧的人,在最后也还要帮杀赵二虎的真正凶手一把,又是何等的令亲者痛、仇者快!所以,姜午阳是这部电影里唯一的彻底者,彻底的不肯思考不敢觉醒的蒙昧者。
                而蒙昧,正是这个世界上最无可救药的一条死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2-28 15:10
              回复
                二、《色戒》的死路
                李安确是个天才,能把一部短篇小说的《色戒》拍到这种程度,精致、完美而深沉,有一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感觉。关于这部电影,说的人已经很多,我就不作正面评述,只就一些侧面谈一点与《投名状》的联想。
                  老吴这个角色,同《投名状》里的庞青云有得一比,不过他的虚伪和脸皮厚度还比不上庞,居然被王佳芝一顿抢白就落荒而逃。这可能同他还只是个战斗在情报工作第一线的小头目有关,如果是戴笠这等人物,应该就是另一番气象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2-28 15:12
                回复
                  2025-05-12 17:22:35
                  广告
                    三、《集结号》的死路
                  《集结号》的死路,相对于《投名状》和《色戒》要简单得多,它呈现的是一群士兵的死亡之路及死后之路。应该说,战场上的死亡之路,已经拍得比较专业;但它的死后之路,即对死亡、牺牲真相的探索与追究,却是相当的单调和粗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的不专业和不敬业。只是在影片描绘的拟实性方面,比起国内以前同类影片所呈现的,总算是前进了一步,或者说半步。
                    编剧刘恒在《南方周末》上说:“第一,我们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第二,我们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而导演冯小刚说:“每一个牺牲者都是永垂不朽的。”
                     这里我就有一个疑问:没有价值的牺牲,谈得上,或者做得到永垂不朽吗?
                     看来,刘编与冯导的说法充满了矛盾,按刘编的说法,是得不出冯导所说的主题来的。很难想象,编剧与导演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还能将一部电影拍好。因此我可以断定的是,两人其中一个的说法肯定是错的,或者是假的,不是真心话。
                    国共二军的战争,与《投名状》里清军和太平军的战争,并无多大区别,只不过一个是用冷兵器,一个是用热武器。我觉得,编剧刘恒所说的话里,“不讨论战争有没有意义”这一条确是做到了,以此来驱除意识形态上的魅惑,确是比较难得。但所谓“不讨论牺牲有没有价值”,却完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谷子地耿耿于怀的,不就是二百斤与七百斤的价值吗?不就是失踪人员与烈士的差异吗?前者是牺牲者的物质价值,后者是牺牲者的精神意义。刘编所说的不讨论,算是自我否定呢,还是自我阉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2-28 15:15
                  回复
                    其实,我很理解编剧、导演的难处,他们闪烁其词的原因,是既想扯上主旋律的虎皮大旗,又想回避对死亡、牺牲问题更深的思考与责问,因为再深入下去,就是禁区了。或者说,由于编剧、导演水平有限,无法在不触动禁忌雷区的情况下,就这个题材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和展现,就只能画地为牢,人为的阻止相关思考的深入,并故意把观众引向岐路,以浮华肤浅的煸情来代替直指生命尊严的反省。正如崔卫平教授所说,这部电影,只敢表示一点“别拿炮灰不当炮灰”的幽怨,却不敢深入“别把炮灰不当人”的层次。前面我说《集结号》的死亡之路非常的单调、粗陋、不专业、不敬业,就是针对这些方面而言。编导们在人物角色的表现上如履薄冰、畏缩退避的同时,也把自己与影片本身逼进了一个狭窄的死胡同。
                      确实,士兵只是忠实于自己的责任,战争的意义不是由士兵去考虑,死于战场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值得尊敬的。但牺牲的人很多,非只这支军队;九连战士所杀的敌军,难道就不是牺牲者?其实,最大最惨重的牺牲向来是普通民众,但他们,于无数次的战争过后,又何尚有人能列名在纪念碑上?无名的牺牲者遍及整个大地,又何止是谷子地走过的那一片木桩?编导们选择性的遗忘和漠视,可以理解,但不能原谅与接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2-28 15:16
                    回复
                      《集结号》的一些细节与片段,单独拿出来其实非常不错,有些情节与镜头,是在国产银幕上从未出现过的,例如近距枪杀俘虏、搜检死人手表、该吹号的没吹、没听到的装听到,向组织干事扔椅子、向领导墓碑砸酒瓶等等。但是,导演把这些分散的珍珠串链起来后,却变了味,珍珠变成了土珠,黄钟变成了瓦釜。特别是后来墓碑前的那段高潮戏,自以为是的得意之作竟是个莫大的笑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吹号不吹号,同牺牲者能否成为烈士究竟有什么逻辑关系?假如吹号了,刘团长还是以找不到尸体的理由把九连战士处理为失踪,编剧和导演怎么办?因为是否吹号,对牺牲者能否获得合理抚恤、能否成为烈士毫不相关;是否真正尊重人(士兵或炮灰)与珍惜生命,才与此密切相关!这样明白浅显的道理,难道编剧、导演都想不到,却硬是搞出这么个逻辑混乱的情节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2-28 15:16
                      回复
                        有时,我甚至怀疑编导们是故意在自我矮化与自蹈死地。为了完成市场经济的任务,编剧故意踩中了地雷,导演赶紧学谷子地用刀割下编剧的靴子,用尽力气按住,企图掩住历史的部分真相,但最后还是掩不住,轰的一声,血肉、泥石纷飞,爆炸后的污黑大地出现了一个深深的洞。
                          整部的《集结号》,从头至尾给我一种杂乱的感觉。不仅仅是结构的杂乱,更明显的是人物性格与内在逻辑上的杂乱。冯小刚在把握和表演人物性格、挖掘生死命运的内涵、掌握情节的内在逻辑方面,与李安、陈可辛二人相比,差的可不是一点二点啊。
                          所以,《集结号》中人物角色的死路,实在是不值一谈,但制作这部电影的编剧、导演们所走的死路,却是远远超过《集结号》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非常值得深思与一谈。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2-28 15:17
                        回复
                          实际上,第一条依附之路算不上是真正的活路,说得难听点只是条“活死路”,走在这路上的人是“活死人”,此类人结聚的社会是“活死人墓”。在这条路上,底层民众的生命、财产与尊严都随时可能被权贵们剥夺,但在完全剥夺之前,“活死人”们还可以苟活下去,勉强也算得上是半条活路。后一条觉醒之路中,选择觉醒中依附的人,表面上存活率要高些,但这样的存活,只是为权贵阶层添加了一些成员,增强了他们剥夺压榨的力量而已,对底层百姓的处境却无真正的好处和改善。只有另一支觉醒后坚持不依附的人及其道路,才是普通民众真正的希望所在。但这一条路,却实实在在的是九死一生之路。
                            不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成了路。
                            庞青云在权力面前觉醒,赵二虎在杀戮之中觉醒,王佳芝在情欲之中觉醒,唯一可惜的是谷子地,本来也走上了觉醒之路,却在半途被导演引到了岐路。但只要是觉醒者,不管是哪一类的,对于底层百姓的死里求生来说都是越多越好。即使是庞青云这样为个人私利和权力野心而觉醒者,只要越来越多,就不可能被权贵阶层全部吸收和转化,就有可能真的代表民众利益去抗争,因为尝试借用民意者,终有一日会被民意所驾驭。即使是王佳芝这样为个人情欲和珠宝辉光所惊醒的人,只要越来越多,就会有更广泛、更坚实的自由意志来抗衡任何以团体名义发出的强迫与驱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2-28 15:20
                          回复
                              觉醒的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获取。所以,对知识的过滤与对信息的掩盖,成为每个时代权贵最有效的统治手段。因而,对知识的过滤者和信息的掩盖者,民众无论致以多恶毒的诅咒都是不过分的;对知识的传播者和信息的公开者,民众无论致以多崇高的敬意也是不过分的。在过去的时代,民众无论何等努力,都无法在知识与信息的获取上与权贵们相匹敌,但是,随着互联网的降临,中国的底层百姓第一次在知识与信息的获取上有了与权贵近乎相等的平台和渠道,这时,普遍的觉醒才有了基础;觉醒后的洞察与独立判断,才有了捍卫自己的意志和力量。
                              于是,网路,已成为中国底层民众最为生死攸关的一条路,觉醒者的自度度人、蒙昧者的自堵堵人和权贵们的驱愚杀人,在这里进行了最直接、最激烈的交锋。觉醒者的力量,能否在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或许将决定我们的命运。
                              最后,感谢各位导演,无论水平高底,导演都是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者,值得我致敬。感谢互联网,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终让我能够有所思考和觉醒,有了置之死地寻生路的希望。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2-28 15:22
                            回复
                              2025-05-12 17:16:35
                              广告
                              本贴转自于“财经郎眼”吧,不代表本吧持此观点,谢谢阅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2-28 15: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