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帝王番外之何处千古》(上)
(二)
胥记馄饨铺,四人坐定。
张柬之眯着眼睛环顾了下四周,这馄饨铺比外头看上去大得多,二十几桌都坐满了客人,看打扮,有贩夫走卒,也有商贾官宦,还有一桌全是番邦人。在馄饨汤水飘扬出热腾腾的的雾气中,小二利索地穿流在各桌间添茶、倒水、收碗,客人有默不作声在吃的,也有兴高采烈在交谈的,众生百态。十几年前,自己还是穷苦潦倒,大冷的冬天,能吃上这样一碗馄饨都是天方夜谭呢。想到这,张柬之眯着眼满足地微笑起来。
反观狄仁杰,他素来喜静,要在这人来人往的地方吃东西,他只觉浑身不自在,下意识地叫住了请他们进来的店小二胡菜:“小二,你们这,有没有雅座?”
“雅座?”
胡菜腼腆地挠了挠后脑勺,小心翼翼回道:“客官,我们小店没有雅座,只能堂食。”
换做是平时,胡菜肯定会哈哈大笑,他引以为傲的长安城老字号胥记馄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日里客似云来接踵而至,却从未有人问过这么愚蠢的问题。可今天不知道中了什么邪,见这几位气度非比寻常,又偷偷瞄了眼坐正中的长剑白衣主人,心里当即倒戈,只觉得老板真是眼界狭窄,大错特错,怎么能不设雅座呢。
“哈哈哈,”胡菜听笑声从那个精瘦员外处传来,见他拍了拍眼前微胖的这位员外,又嘲笑道:“我说狄,狄老弟,你果然不食人间烟火啊,出来吃个馄饨,还这么讲究!”
武曌和太平公主听完,也是微微一笑,狄仁杰见此,自己平白无故被张柬之将了一军,也只好认栽,露出尴尬的神色,胡菜见了也心生有趣,默默退了下去。
张柬之话锋一转,道,“哎呀,这胥记馄饨铺乃是老字号了,听闻几十年前生意就十分兴隆。这长安有名的三小铺,大朝会那阵,不少番邦使节都特意命人来三小铺采购,前几日连拓西小王子都说要特地来趟长安尝尝。嘿,狄老弟,你可知这三小铺是那三家?”
“这,”狄仁杰心里一咯噔,他向来就没在意这种民间小食,此刻竟一个也答不上来,忽然开始后悔答应陪武曌出来微服游玩。
旁边的太平公主见平日里胸有乾坤的大宰相,第一次被张柬之生生给问住,笑得更乐不可支,替他解围道:“喂,喂,张大人,我知道呢!”
张柬之见来了个大帮手,捋了捋花白胡须,佯装严肃,倾着身子小声道:“殿下可是偏心了呀。”
武曌被逗得一笑,转头宠溺地看了眼太平,道:“知道就快说,别卖关子。”
太平对着武曌狡黠一笑,道:“女儿遵命。这长安三小铺呢,就是东市的杨记酸梅汤,北市的张记核桃酥,还有这西市的胥记馄饨铺。”
“怎么样,张大人,答对了吧?”
张柬之撇了撇嘴,小声呵呵道:“殿下真是见多识广,全答对了。老臣佩服佩服。”
太平一乐,朝狄仁杰讨赏似的,得意道:“怎么样,狄大人要如何谢我。”
武曌知道这个自己最宠爱女儿的顽劣脾性,古灵精怪,谁知道她能要狄仁杰答应她什么千奇百怪的要求,出声制止道:“太平,你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这样吧,狄卿,今天吃完馄饨,就再陪我们太平去把东市的酸梅汤和北市的核桃酥一并买回去品尝,可好?”
看出武曌今天心情大好,狄仁杰只好诺诺应了声“遵命”。
张柬之见狄仁杰默不作声了,又盘算着自己这一拨人点了这么多碗馄饨,估计没这么快端上来,笑嘻嘻地打开了话题:“当年啊,微,啊不,我家境拮据,过年才能吃上一碗肉。这胥记馄饨,是如雷贯耳,可却倒是第一次来,看来今天是跟对了。”
武曌听到这里,知道张柬之这个老狐狸肯定话里有话。太庙祭祀后,龙辇归都,为了来这里一解相思,特特和瑞安、婉儿设了个空城计,把他俩都留在返回龙都洛阳的仪仗队里,自己带着小女儿和紫元的金吾卫出来自由放纵。可是才要出走,偏偏张柬之有事要奏,被撞个正着。这个老狐狸,无非就是要劝自己收回推行募兵制的计划,武曌料到这一路都要忍受他喋喋不休的劝谏,抱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心态,索性也带他的“大对头”狄仁杰一齐微服出巡,好制制他。可是看目前这个情状,这狄仁杰出了朝堂,还真不是张柬之的对手,心中暗笑自己也有失策的时候。
“柬之,你有话就直说。一会儿馄饨上来,朕可就没功夫听你啰嗦了。”
武曌并不看他,手上动作不停,卸下了鹿皮袋裹着的乌金宝剑,轻轻地斜斜架在桌沿。
张柬之算无遗策,分秒必争,把握住时机,低声启奏道:
“还请陛下速速收回推行募兵制的成命吧。若大周士兵以当兵为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关系根深蒂固,难免有朝一日,会有异心将领拥兵自重,到时可不好办。”
这募兵,其实在边境地区已试行了些许年头,作为府兵的补充。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准,太宗朝达到巅峰,朝廷对农民征兵,三丁选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须自备。当兵者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免役。府兵战时征召入伍,闲时解甲归田,而将领则归于朝廷。募兵制则是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每日操练,供给衣食,免征赋役。武曌正是渐感朝廷那帮人太平过久了,武将凋零,而契丹等族又在边境虎视眈眈,为了补充府兵制在发生重大战事时候聚集慢,兵源不足的弱点,未雨绸缪而想出朝廷募兵之法。
两种征兵之法,各有利弊,就看当下如何权衡了。
武曌认真安置好了乌金,抬头回道:“柬之,你说的这些,朕都有考虑到。可眼下土地买卖渐盛,朕连下几道旨,要地方鼓励农桑、禁止买卖世业田,可收效甚微。长此以往,还哪来府兵可征?如果不未雨绸缪,招募壮丁,到时就是国富而兵不强的局面。恐怕单单契丹人,都够你我消受的了。”
张柬之当然明白这些道理,连连点头:“是,是,陛下思虑周全。可是这募兵口子一开,各族必然争相养兵,那些关陇门阀势力又必将卷土重来。届时门阀割据,江山崩裂,大势危矣啊,陛下三思。”
其实他心中还有更深的一层疑虑没说,就是眼下,武承嗣和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十三郡王,已经凝结成一股胜过关陇门阀的利益集团,暗暗渗透到大周朝各个角落。军事,财政,朝内,朝外,没人不臣服在这个集团势力下。一旦全国推行募兵制,谁有钱,谁养兵,恐怕武氏的势力又要膨胀几倍不止,这和他张柬之的理想志愿背道而驰,是以当然要立刻坚决地反对,把这种可能性扼杀在萌芽。
见武曌默不作声,张柬之又补上一句,作为收官:“为了大周基业千古,请陛下收回募兵的成命!”
张柬之说得在情在理,无懈可击,武曌认认真真思索了片刻,心中隐约猜到他反对募兵制真正的顾虑,心下安慰,诚恳回道:“柬之,你说的有理。只是有一点,人尚且不能活到万岁,又哪来的千古基业?你倒是说看看,古往今来,由那个朝代帝王能活长命百岁,又能把江山守得铁桶一般?”
“这为人为事,须时变通。朕看千古之法,无非就是顺应时世,变通二字而已。”
武曌这一番话,既肯定了张柬之的谏言,又不明确表态是否真的执意要推行募兵制,帝王之术,蜿蜒曲折,难以琢磨。张柬之陷入深思,连看似活跃的太平公主,也不禁暗暗猜测武曌的真正意图。谁又能知道,今天她心中的一个决定,会对后世李唐产生多大的影响,初时就像一层轻薄的面纱,叫人猜不透面纱遮掩背后那个名叫“江山命运”的主人模样,直到几十年后,面纱被风雨吹开,当年那个女皇的良苦用心得以展示出来,只是或许已经无人知晓罢了。
三人陷入沉默,耳边传来狄仁杰“咦”的一声。他正仰着头,出神看着大堂正上方,居中挂着的一副匾额,听他喃喃念道:
梦境华胥记何处,清波欲混沌千古。
(二)
胥记馄饨铺,四人坐定。
张柬之眯着眼睛环顾了下四周,这馄饨铺比外头看上去大得多,二十几桌都坐满了客人,看打扮,有贩夫走卒,也有商贾官宦,还有一桌全是番邦人。在馄饨汤水飘扬出热腾腾的的雾气中,小二利索地穿流在各桌间添茶、倒水、收碗,客人有默不作声在吃的,也有兴高采烈在交谈的,众生百态。十几年前,自己还是穷苦潦倒,大冷的冬天,能吃上这样一碗馄饨都是天方夜谭呢。想到这,张柬之眯着眼满足地微笑起来。
反观狄仁杰,他素来喜静,要在这人来人往的地方吃东西,他只觉浑身不自在,下意识地叫住了请他们进来的店小二胡菜:“小二,你们这,有没有雅座?”
“雅座?”
胡菜腼腆地挠了挠后脑勺,小心翼翼回道:“客官,我们小店没有雅座,只能堂食。”
换做是平时,胡菜肯定会哈哈大笑,他引以为傲的长安城老字号胥记馄饨,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每日里客似云来接踵而至,却从未有人问过这么愚蠢的问题。可今天不知道中了什么邪,见这几位气度非比寻常,又偷偷瞄了眼坐正中的长剑白衣主人,心里当即倒戈,只觉得老板真是眼界狭窄,大错特错,怎么能不设雅座呢。
“哈哈哈,”胡菜听笑声从那个精瘦员外处传来,见他拍了拍眼前微胖的这位员外,又嘲笑道:“我说狄,狄老弟,你果然不食人间烟火啊,出来吃个馄饨,还这么讲究!”
武曌和太平公主听完,也是微微一笑,狄仁杰见此,自己平白无故被张柬之将了一军,也只好认栽,露出尴尬的神色,胡菜见了也心生有趣,默默退了下去。
张柬之话锋一转,道,“哎呀,这胥记馄饨铺乃是老字号了,听闻几十年前生意就十分兴隆。这长安有名的三小铺,大朝会那阵,不少番邦使节都特意命人来三小铺采购,前几日连拓西小王子都说要特地来趟长安尝尝。嘿,狄老弟,你可知这三小铺是那三家?”
“这,”狄仁杰心里一咯噔,他向来就没在意这种民间小食,此刻竟一个也答不上来,忽然开始后悔答应陪武曌出来微服游玩。
旁边的太平公主见平日里胸有乾坤的大宰相,第一次被张柬之生生给问住,笑得更乐不可支,替他解围道:“喂,喂,张大人,我知道呢!”
张柬之见来了个大帮手,捋了捋花白胡须,佯装严肃,倾着身子小声道:“殿下可是偏心了呀。”
武曌被逗得一笑,转头宠溺地看了眼太平,道:“知道就快说,别卖关子。”
太平对着武曌狡黠一笑,道:“女儿遵命。这长安三小铺呢,就是东市的杨记酸梅汤,北市的张记核桃酥,还有这西市的胥记馄饨铺。”
“怎么样,张大人,答对了吧?”
张柬之撇了撇嘴,小声呵呵道:“殿下真是见多识广,全答对了。老臣佩服佩服。”
太平一乐,朝狄仁杰讨赏似的,得意道:“怎么样,狄大人要如何谢我。”
武曌知道这个自己最宠爱女儿的顽劣脾性,古灵精怪,谁知道她能要狄仁杰答应她什么千奇百怪的要求,出声制止道:“太平,你是越来越没规矩了。”
“这样吧,狄卿,今天吃完馄饨,就再陪我们太平去把东市的酸梅汤和北市的核桃酥一并买回去品尝,可好?”
看出武曌今天心情大好,狄仁杰只好诺诺应了声“遵命”。
张柬之见狄仁杰默不作声了,又盘算着自己这一拨人点了这么多碗馄饨,估计没这么快端上来,笑嘻嘻地打开了话题:“当年啊,微,啊不,我家境拮据,过年才能吃上一碗肉。这胥记馄饨,是如雷贯耳,可却倒是第一次来,看来今天是跟对了。”
武曌听到这里,知道张柬之这个老狐狸肯定话里有话。太庙祭祀后,龙辇归都,为了来这里一解相思,特特和瑞安、婉儿设了个空城计,把他俩都留在返回龙都洛阳的仪仗队里,自己带着小女儿和紫元的金吾卫出来自由放纵。可是才要出走,偏偏张柬之有事要奏,被撞个正着。这个老狐狸,无非就是要劝自己收回推行募兵制的计划,武曌料到这一路都要忍受他喋喋不休的劝谏,抱着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心态,索性也带他的“大对头”狄仁杰一齐微服出巡,好制制他。可是看目前这个情状,这狄仁杰出了朝堂,还真不是张柬之的对手,心中暗笑自己也有失策的时候。
“柬之,你有话就直说。一会儿馄饨上来,朕可就没功夫听你啰嗦了。”
武曌并不看他,手上动作不停,卸下了鹿皮袋裹着的乌金宝剑,轻轻地斜斜架在桌沿。
张柬之算无遗策,分秒必争,把握住时机,低声启奏道:
“还请陛下速速收回推行募兵制的成命吧。若大周士兵以当兵为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关系根深蒂固,难免有朝一日,会有异心将领拥兵自重,到时可不好办。”
这募兵,其实在边境地区已试行了些许年头,作为府兵的补充。府兵制以均田制为准,太宗朝达到巅峰,朝廷对农民征兵,三丁选一丁为府兵,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须自备。当兵者二十岁开始服役,六十岁免役。府兵战时征召入伍,闲时解甲归田,而将领则归于朝廷。募兵制则是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每日操练,供给衣食,免征赋役。武曌正是渐感朝廷那帮人太平过久了,武将凋零,而契丹等族又在边境虎视眈眈,为了补充府兵制在发生重大战事时候聚集慢,兵源不足的弱点,未雨绸缪而想出朝廷募兵之法。
两种征兵之法,各有利弊,就看当下如何权衡了。
武曌认真安置好了乌金,抬头回道:“柬之,你说的这些,朕都有考虑到。可眼下土地买卖渐盛,朕连下几道旨,要地方鼓励农桑、禁止买卖世业田,可收效甚微。长此以往,还哪来府兵可征?如果不未雨绸缪,招募壮丁,到时就是国富而兵不强的局面。恐怕单单契丹人,都够你我消受的了。”
张柬之当然明白这些道理,连连点头:“是,是,陛下思虑周全。可是这募兵口子一开,各族必然争相养兵,那些关陇门阀势力又必将卷土重来。届时门阀割据,江山崩裂,大势危矣啊,陛下三思。”
其实他心中还有更深的一层疑虑没说,就是眼下,武承嗣和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十三郡王,已经凝结成一股胜过关陇门阀的利益集团,暗暗渗透到大周朝各个角落。军事,财政,朝内,朝外,没人不臣服在这个集团势力下。一旦全国推行募兵制,谁有钱,谁养兵,恐怕武氏的势力又要膨胀几倍不止,这和他张柬之的理想志愿背道而驰,是以当然要立刻坚决地反对,把这种可能性扼杀在萌芽。
见武曌默不作声,张柬之又补上一句,作为收官:“为了大周基业千古,请陛下收回募兵的成命!”
张柬之说得在情在理,无懈可击,武曌认认真真思索了片刻,心中隐约猜到他反对募兵制真正的顾虑,心下安慰,诚恳回道:“柬之,你说的有理。只是有一点,人尚且不能活到万岁,又哪来的千古基业?你倒是说看看,古往今来,由那个朝代帝王能活长命百岁,又能把江山守得铁桶一般?”
“这为人为事,须时变通。朕看千古之法,无非就是顺应时世,变通二字而已。”
武曌这一番话,既肯定了张柬之的谏言,又不明确表态是否真的执意要推行募兵制,帝王之术,蜿蜒曲折,难以琢磨。张柬之陷入深思,连看似活跃的太平公主,也不禁暗暗猜测武曌的真正意图。谁又能知道,今天她心中的一个决定,会对后世李唐产生多大的影响,初时就像一层轻薄的面纱,叫人猜不透面纱遮掩背后那个名叫“江山命运”的主人模样,直到几十年后,面纱被风雨吹开,当年那个女皇的良苦用心得以展示出来,只是或许已经无人知晓罢了。
三人陷入沉默,耳边传来狄仁杰“咦”的一声。他正仰着头,出神看着大堂正上方,居中挂着的一副匾额,听他喃喃念道:
梦境华胥记何处,清波欲混沌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