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13,940贴子:1,435,515
  • 25回复贴,共1

集柜团利益与国运衰变——明清漕粮河运及其社柜会生态后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


IP属地:山东1楼2015-02-22 14:41回复
      内容提要:明代以前,中国海运的技术和条件已十分成熟,明初郑和的船队更是极当时世界之盛。但自明成祖时起,明清中央政府却开始畏惧海洋,在向京师运送漕粮时,长期弃海运、行河运,造成了国家财政极大的浪费,并牺牲了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为严重的是,维持河运给苏北、皖北、鲁南等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并使中国忽视了海军建设,使中国在欧洲列强开始海上争霸之时,由航海强国突变为被海洋所抛弃的没落帝国,最终为海洋国家所征服。而维持河运的真实目的,相当程度是既得利益集团为了一己之利所造成的。
      关键词:漕运 海运 利益集团 社会生态
     


    IP属地:山东2楼2015-02-22 14:41
    回复
      2025-07-10 18:26:56
      广告
        一
        唐宋以前的王朝所定都的黄河南部地区,大多为国家最重要的粮食产地。而明朝所定都的海河流域,粮食的生产远不敷所需。明臣指出:“国家奠鼎幽燕,京都百亿万口抱空腹以待饱于江淮灌输之粟。一日不得则饥,三日不得则不知其所为命。……而国家之紧关命脉,全在转运。”(18)黄仁宇写道,从经济角度来说,大运河发挥着命脉的作用,除了首要的谷物外,包括新鲜蔬菜和水果、家禽、纺织品、木料、文具、瓷器、漆器——几乎所有中国所产的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进行输送。(19)
        其实,向京师输送粮食,以保证其稳定,是许多国家极为重视的事。作为拥有成熟统治经验的明清两代中央政府,对此事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极为合理的。(20)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运送米粮,而是用什么方法来运送。
        元代漕粮海运,被证明远远优于河运。最初粮道自上海至扬村马头,凡13
      350里。后来,朱清等开辟自刘家港经万里长滩达界河口(今大沽口)的新海道,“其道差为径直”。次年,千户殷明略再辟海道,“有时自浙西至京师不过旬日而已”。(21)
        令人惊讶的是,永乐十三年(1415),会通河疏浚后,海运停止。竭力推崇河运的明漕臣王在晋认为,行海运是极具风险且不人道的暴政,可与秦始皇修长城相提并论。(22)明清数百年间,这一理由成了维持河运最冠冕堂皇的借口。究其实际,河运比海运的成本、暴虐程度高得何啻数倍。
        从人道和运输安全的角度来看,河运其实是一项极为暴虐之举。据利玛窦观察,在运河上行船,往往要用纤绳拉牵。过闸时,水手们非常辛苦,且耽搁很久。在闸的出入口,经常有船只倾翻,水手们则很少能幸免于难。(23)在成化十年(1474)开凿仪真罗泗闸之前,“其各船至坝,经旬需次,起若凌空,投若入井,财废船坏,不可胜算。”(24)运河各坝均有规定,每日过船不能超过100艘,遇风雨则减半。由于大力绞拽,“船过必损”。而遇有干旱年份,“甚至掘坝接潮以救粮运”;如遇里运河水较大,则决岸倒坝,各种修筑费用,动辄以千万两计。罗泗闸建成后,为漕船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减少了拖拽造成的损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处的漕船过闸问题。(25)


      IP属地:山东4楼2015-02-22 14:43
      回复

          元、明、清三代统治者均担忧京师与江南核心经济区的距离,曾多次试图把海河流域发展成核心经济区。(76)苏北、皖北等地被牺牲成为势所必然之事。
          据明尚书吴桂芳所云,黄河夺淮,南北分流,历宋、元、明正德以来的近400年里,并未淤塞海口,“数百载无患也。”(77)明中期以后,为了维护漕运的安全,当黄河水势高涨,有溃决之虞时,中央政府通常在河的北岸筑堤固守,有意把洪水引向黄河南部地区。弘治年间,都御史刘大夏治河,建大堤阻断黄河北流,这就是“太行堤”。从此,黄河水始被人为地全部逼入淮水中,(78)“淮北始有河患。水道之迁徙,此后益开其扁钥,实自禹以来未有之变局也。”(79)至潘季驯治河时,规划了刷黄济运方案,形成了“河势强而淮流弱,涤荡功微,故海口渐高,而泛滥之患岁亟矣”的局面。(80)黄河所经过的徐州、沛县、丰县、砀山一带,由于南面淤高,北有太行堤屏障,成了黄河水患最为集中的地区。(81)
          由此看来,在以农立国的时代,为了维持河运,明代治河政略根本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82)而是为漕运服务,以便直接地吸取“东南膏脂”。为了维持运道,像治理黄河、淮河水灾等这样事关民瘼的大事,在国家政略上一概变成次要之事。明臣议事时,防治洪水所应考虑的各事项次序为:“祖陵水患为第一义,次之运道,又次之民生。”(83)清代治河时虽没有了维护泗州祖陵这一政治任务,但维持运道的畅通远远重于保障民生的安全。基于这一使命,明后期至清时,河臣们不断加筑高家堰,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湖泊洪泽湖。
          由于黄河河床又处于不断淤高之中,为了保持湖水始终高于黄河水位以冲刷黄河泥沙,势必不断地加高洪泽湖大堤,而洪泽湖所在的淮河中游又是极不适宜修建水库的平原地区,使洪泽湖不断吞噬周边城乡镇市,面积不断扩大。至1855年黄河北徙前,洪泽湖的面积已扩大到3
        000平方公里。(84)洪泽湖中既沉有泗州城,被淹沉的其他镇、市、乡、村则更不计其数。近人写道:“古之洪泽,为镇、为驿、为浦,今则为湖。”(85)
          由于洪泽湖水位不断提高,又在淮河中游潴积成了一系列新的湖泊群。其中较大的有焦岗湖、黄湖、殷家湖、沱湖、天井湖等10余个湖泊,形成年代大都在18世纪前中期。(86)康熙年间(1662-1722),分布在运河西堤以西的湖泊有氾光湖、白马湖、甓社湖、邵伯湖等17个较大的湖泊,(87)主要是运河大堤阻拦了淮水入海去路,洪泽湖难以容蓄,迫使湖水向南泛流而形成的。(88)这些湖泊在明代前期尚是百姓田庐密布的乡村市镇。(89)
          为了维持运河航道的畅通,每年在漕运开始前和进行时,均要闭闸蓄水,而此时上游淮水支、干各河来量极大,无法宣泄,整个淮河中游成为滞洪区,只好听任洪水淹没洪泽湖以西的凤阳、泗州、颍州等地区。(90)漕船过后或是运河河水超过一定限度,为了减小运河大堤的压力,往往要开启闸坝放水,运河以东的下河地区常年成为行洪区,经常遭受灭顶之灾。(91)丁显写道:“三河未启,则皖省滨淮州县被其患;运堤既决,则广陵濒海州县被其害。”(92)


        IP属地:山东8楼2015-02-22 14:44
        回复
          你能长点心么?你能不造谣么?不是我先黑运河,而是你先吹隋炀帝修大运河吹的过度了,然后我拿专门研究过这问题的学者岑仲勉的研究成果告诉你,不应过度吹捧隋炀帝修大运河,隋炀帝之前、之后的很多朝代都修过大运河。
          你从哪里看到我说大运河阻碍海运几百年发展了?我是引用专门研究过大运河的学者的文章,说“长期弃海运、行河运,造成了国家财政极大的浪费,并牺牲了许多无辜百姓的性命。更为严重的是,维持河运给苏北、皖北、鲁南等地区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并使中国忽视了海军建设”,这是专门研究过大运河的学者的文章,你当这是神论?你才是神论啊。
          应该问你,你到底懂不懂历史转折性的意思啊。隋炀帝之前很多朝代修了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已经组成组成一个水道网络,专门研究过这问题的学者岑仲勉早就说明过,隋炀帝浚广故道,并非新创。
          蔡伦 毕昇 秦始皇 仓颉 爱迪生 ,他们有新创。而隋炀帝修大运河,并不是什么新创。把运河连起来,前人早就做过,例如汴口至江之全段,隋炀帝之前的很多王朝已经把这些连起来了。
          需要先想明白历史转折性的意思再说的是你 逗比 @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15楼2015-02-22 15:36
          收起回复
            前后矛盾什么?是你自己知道的少。什么很多朝代修大运河?一方面,大运河可以作为加强统治、运输榨取其他地区的工具,另一方面,同样是运输,在古代大运河比海运更容易被朝廷官方控制。@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18楼2015-02-22 15:49
            回复
              你不是说懒得搭理我么,怎么你还不断艾特我搭理我呢? 你这反复自打脸不疼么?@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19楼2015-02-22 15:53
              回复
                呵呵呵,我是根据学者专门研究大运河的文章,说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相关利益集团阻碍海运的发展。 被你篡改成大运河阻碍海运发展。你还能要点脸么?
                学者专门研究大运河的文章的观点,被你荒谬的当成神论,你那胡吹隋炀帝的言论难道不是神论了?
                我根据学者专门研究大运河的文章说大运河以及大运河相关利益集团阻碍海运的发展,我当初贴了学者的文章的名字,怎么没说这是学者研究? 你自己不看还怨我? 当人人都是你爹都要惯着你么 @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20楼2015-02-22 15:57
                回复
                  2025-07-10 18:20:56
                  广告
                  突厥雁门围隋炀帝,
                  “戊辰,始毕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壬申,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县。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为守御之具,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崞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
                  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怎么就不能围隋炀帝? @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22楼2015-02-22 16:02
                  回复
                    《隋书》列传第四十九:“
                    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
                    《隋书》帝纪第四:“
                    戊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
                    《资治通鉴》:“
                    戊辰,始毕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壬申,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县。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为守御之具,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崞不下。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
                    这么明确的记载,突厥围隋炀帝,你还想抵赖? @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23楼2015-02-22 16:06
                    收起回复
                      你不是说懒得搭理我么,怎么你还艾特我搭理我呢? 你艾特我一次,就是抽你自己脸一次,你反复自打脸不疼么?@北木的春天


                      IP属地:山东27楼2015-02-22 16:25
                      收起回复
                        这贴好像很早以前在哪里看过似得黄仁宇站着说话不腰疼,800万石粮食是400万是运往九边,而明朝九边防务是以中重 其次西重..最后东重,不靠漕运,海运能运粮到陕西去,利窦码怎么不去跟尼德兰人 意大利人 威尼斯人说修个蛋运河...16世纪西欧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到处修运河.伦巴第地区的运河正是在16世纪末期被重修扩宽...结果到现在反而借欧洲人之口吐槽运河?好..吐槽结束,经验拿到,走人


                        IP属地:中国澳门32楼2015-04-07 00:09
                        收起回复
                          好长好枯燥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5-04-07 09: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