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13,915贴子:1,435,492

看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炀帝杨广的“功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5-02-21 13:18回复
    提到随炀帝杨广,那些对中国历史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人,总会极度夸大他历史功绩,甚至把其他人的历史功绩篡改成杨广的,全然不顾杨广的实际情况。北周“留给”隋文帝杨坚丰厚的遗产,隋文帝杨坚“留给”杨广丰厚的遗产,而杨广志大才疏,对国家与平民的承受能力缺乏基本的认知,挥霍丰厚的遗产,导致天下大乱与严重内忧外患,留下一个极差的烂摊子。


    IP属地:山东2楼2015-02-21 13:20
    回复
      2025-07-10 13:30:50
      广告
      先看某些人吹杨广“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
      灭陈“南平吴会”,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隋书》:“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杨素给隋文帝进取陈之计《隋书》:“上方图江表,先是,素数进取陈之计。” 《隋书》记载,隋文帝下诏肯定韩擒虎、贺若弼平定南方的功绩,“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优诏于韩擒虎、贺若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隋书》:“高祖爰应千龄,将一函夏。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擒奋发,贾馀勇以争先,势甚疾雷,锋逾骇电。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灭陈,后有一代雄主杨坚指挥,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收复一统是战略目标,中有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前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真正在前线作战。
      灭陈并统一,实际功绩是杨坚、高颎、贺若弼、韩擒虎的,甚至给隋朝留下丰厚实力的北周也有功劳。


      IP属地:山东3楼2015-02-21 13:21
      收起回复
        而隋炀帝杨广呢?他接手丰厚的遗产,留给下一任皇帝的却是天下大乱、户口骤减到不足鼎盛时的四分之一、外部强敌崛起、内部混战的烂摊子,不只是亡国,几乎要亡天下了。
        看君主接手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如果一个君主接手的是大乱的烂摊子,那他留下一个烂摊子,别人也难以苛责他。但是杨广接手的是隋文帝留下的外无强敌、内部人口众多贮备雄厚的状况良好的隋朝,却被隋炀帝折腾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乱“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古来虽复时遭丧乱,未有如隋日者”,被隋文帝整垮的突厥在隋炀帝时期再次崛起,并且空前强大“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还曾一度把隋炀帝围在雁门,隋炀帝至死没报此仇。隋炀帝留下众多内外强敌,版图大减,人数户数骤减到不足鼎盛时的四分之一……
        隋炀帝杨广这是严重的破坏了统一,严重损害了中华。


        IP属地:山东4楼2015-02-21 13:21
        收起回复
          修大运河,难得有一部分功绩的确是隋炀帝的,但是不要过度推崇。首先,不要与元朝京杭大运河混淆;其次,隋炀帝之前的很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隋炀帝只是修了大运河的一部分,最多算是加工较完满的之一员。
          那些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就算了吧,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
          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看岑仲勉的说法


          出自岑仲勉的《隋唐史》。


          IP属地:山东5楼2015-02-21 13:21
          收起回复
            至于隋炀帝杨广修运河的目的,是不是像某些人吹的那么伟大呢?
            看学者王仲荦的观点:


            杨广修运河的目的不像某些人吹的那么伟大啊。


            IP属地:山东6楼2015-02-21 13:21
            收起回复
              有些人喜欢用“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来说杨广。那么看看杨广“南平吴会,北却匈奴”的实际情况是什么。
              “南平吴会”,上文已经说过,后有一代雄主杨坚指挥,,中有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前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真正在前线作战。
              真正功绩属于杨坚、高颎、贺若弼、韩擒虎,甚至给隋朝留下丰厚实力的北周也有功劳。
              “北却匈奴”,此处“匈奴”应指当时的突厥。《隋书》记载的杨广“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无虏而还啊呵呵,没有俘获而返回。不过毕竟比后来杨广被突厥围在雁门以及杨广造成隋末大乱突厥再次崛起强盛好,《隋书》:“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隋朝曾经分化、整垮突厥的,是隋文帝、长孙晟、杨素、 《隋书》评价长孙晟:“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评价杨素:“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而杨广的“北却匈奴”“无虏而还”太可怜了点吧。
              而且看隋炀帝留下的是什么,不是统一的“中国”,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炀帝接手了外无强敌、内部人口众多贮备雄厚的状况良好的隋朝,留下的却是空前强大“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的突厥,突厥还曾一度把隋炀帝围在雁门,隋炀帝至死没报此仇。隋炀帝留下众多内外强敌,版图大减,人数户数骤减的烂摊子。


              IP属地:山东7楼2015-02-21 13:21
              收起回复
                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隋朝鼎盛时期户口数达到890万。但是,隋炀帝造成隋末严重的大乱,隋朝“留给”后人200余万户(按《通典》记载杜正伦奏),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的烂摊子。


                IP属地:山东10楼2015-02-21 13:22
                收起回复
                  2025-07-10 13:24:50
                  广告
                  来看看你所谓的隋炀帝的功绩的真相@vae1453661906


                  IP属地:山东12楼2015-02-21 13:23
                  收起回复
                    战乱、火灾等等,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
                    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
                    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那么就以马周这段话里的西京府库为例说明,
                    《旧唐书》记载马周的上疏:“……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
                    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岁收数十万匹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匹匹轴之使申,截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余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册府元龟》卷484:
                    “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太原人刘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十万并在长安樵贵而布帛贱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树为樵以易布帛岁取数万疋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疋皆有馀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馀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旧唐书·食货志》: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於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IP属地:山东13楼2015-02-21 13:25
                    收起回复
                      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
                      而隋朝的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李密、王世充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可不是什么好事。


                      IP属地:山东14楼2015-02-21 13:25
                      回复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此外隋炀帝初期有可能存入,但是到了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之后隋炀帝造成大乱,更无法存入粮食。而知其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
                        即使隋朝存的那些粮食侥幸没被隋炀帝消耗、隋末大乱破坏与消耗,从隋末大乱到汉地的战乱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隋朝那号称能吃50年的粮食,一部分被吃了,一部分被毁了,剩下的则变质无法食用,而在这大乱之中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足以补充这些消耗、变质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至于拿 隋朝有很先进的仓储技术后来都失传了 来说隋朝大规模储存粮食远超现代,则更是错误。
                        大规模储存粮食这种技术,一直是非常实用的技术,而这种一直是非常实用的技术即使失传,也能被远超古代的现代科技复原、或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但是,看看现在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期限,也只有约2到5年。
                        (根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
                        第二章 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八条 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 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第十条 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
                        古代真正存在过的、并且真正失传、现在也没有复原或被替代的技术,基本是那些近现代已经没有非常实用的价值的技术。


                        IP属地:山东15楼2015-02-21 13:27
                        回复
                          不明白,难道隋炀帝不是一直被骂得很惨吗?我倒觉得他一直被冤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2-21 14:05
                          收起回复
                            有人说杨广搞的大运河现在人还在收益……
                            貌似“隋唐大运河”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吧……


                            20楼2015-02-21 15: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