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主义者吧 关注:6,830贴子:417,050
  • 8回复贴,共1

杨早:为了国家,为了社会,逼你结婚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年逼婚”是个老话题。不知道是不是时移势易,社会逼婚的力度加大,反弹的声音也更强烈,在上海闹市区,几位女青年公开打出了标语:“妈,过年回家别逼婚。我的幸福我主宰!”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专栏已有两篇,一篇是毛利女士的《想反逼婚,先证明你不是废物》,毛女士反问:“凭什么要求父母理解你呢?”她觉得两边都有道理:
“去城里上班的年轻人,想说服老家父母,我并不是你种的庄稼,也不是你养的种猪,不能随随便便开花结果,我可不想为人类繁殖添砖加瓦。但要是想想父母辛苦供子女念书,归根到底,还是希望给子女创造一个好的繁殖环境,让后代拥有更优渥的生活条件。这边闹着说我的幸福我主宰,即便断子绝孙也不沦为繁殖机器,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为什么“不是那么回事”?没看懂。我们姑且认为,会逼婚的父母,都是抱着种庄稼的心态,辛苦供子女念书是为了“创造一个好的繁殖环境”(列位,要是你爸妈逼婚,拿毛利女士这段话给他们看,看他们承认不承认)。但即使是最会种庄稼的老农,也不能保证春种一粒粟,就必定秋收万颗子。且不说天时无常,旱涝难期,倘若庄稼有灵性,能说话,能行动,它们会不会争取它们的自由?会不会像萧红《呼兰河传》里说的那样:“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毛利女士试图证明:独立是自由的前提。我觉得这话有点倒果为因。前一段时间有个13岁女孩反对父母生二胎,以死相胁。虽然我不赞同这种做法,但即使是被监护、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子女,也有表达见解与参与家庭事务的权利不是吗?一个成年还在啃老的子女,难道就该任由父母摆布?
父母曾经有这样的黄金时代。陶希圣《潮流与点滴》述及在中国的大家族里,纵使子女经济已足自立,但仍然所有收入都需上交,不能自留分毫,当然,所有支出也是执掌者拨给,即使他已经外出在上海做事,每月汇回家的收入还是直接交给母亲,加入家庭总收入,由母亲统一分配——像不像一个小型的计划经济体?这样的家族体制中,婚姻当然不能自专,鲁迅在1918年曾引过一位青年的诗《爱情》:
我是一个可怜的中国人。爱情!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我有父母,教我育我,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我有兄弟姊妹,幼时共我玩耍,长来同我切磋,待我很好;我待他们,也还不差。但是没有人曾经“爱”过我,我也不曾“爱”过他。
我年十九,父母给我讨老婆。于今数年,我们两个,也还和睦。可是这婚姻,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日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听着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的住在一块儿罢!”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


IP属地:江苏1楼2015-02-17 17:11回复
    鲁迅评论说:“这是血的蒸气,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从“人的解放”角度来看,家庭包办婚姻戕害人性,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在“拜爱情教”教徒看来,父母决定配偶,就更是毁灭人生的做法,怎么能接受没有爱情的婚姻?
    我一向主张婚姻与爱情要分开看。无爱的婚姻并非不能成立,事实上人类历史大多数阶段,婚姻都不以爱情为必要条件。婚姻主要是一种合作投资行为,两个家族为之投入情感与资金,收获子嗣、更多的经济利益与更大的家族势力。理性的投资行为,岂能让小儿女的任性热昏来干扰进程?以此反观那位13岁女孩反对父母生二胎,也完全可以否定她的做法:当子嗣意味着劳动力、合作资源与家族希望时,下位者的反对简直是大逆不道。
    因此,虽然中国有梁祝化蝶的千年传奇,但“两情相悦”始终只是婚姻制度的补充而非要件。而个人自由的实现,端赖家族体制的解体,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易卜生与鲁迅的时代,“娜拉出走以后”只能是“堕落,或回来”,一百年后,女性与子女,即使从家庭出走,也不至于只拥有同样悲催的两个选项。
    很多家庭伦理剧里,都会有“偷户口本”的桥段。这种怪象,但是家族体制的孑遗。两个人结婚,为什么需要户口本呢?这就给家长干涉未离家子女的婚事留下了一条通道。有形的制度之外,还有无形的精神羁绊。不少人一面反对过年,不想回家,一面又不得不抢车票,挤火车,带着红包与礼品,回家去被唠叨被逼婚。
    另一篇张石先生的《中国的“逼婚”和日本的“不婚”》从社会的角度,为“父母逼婚”做了辩护。他将逼婚称之为“社会性观照”,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其实真正意义上的‘逼婚’是不存在的,父母和亲戚的所谓‘逼婚’,是不是应该说是一种‘急切的温情劝告’呢”?
    以日本年轻人的“不婚”与低出生率为鉴,引入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维度,张石先生总结出了“逼婚”的正面意义:
    “如果你从反面理解它,会觉得它干涉了你的隐私和个人意志,但是如果你从正面理解它,它也正在为你提供更宽广的选择空间,因为所谓‘逼婚’,绝非刚性的与不可违背的。我们也绝不能嘲笑中国父母在严冬酷暑中,在公园内外举着牌子,为子女的婚姻奔忙,这不是一种陋习,而是一种爱,一种温情,而且可能这些老人们自己也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也正在尽一种社会责任——他们正在阻止在都市化和现代化的大潮中不断加剧的少子化和高龄化的危机,他们对孙子的向往,也是社会对未来的信心。”
    “逼婚”在当下中国,确实已经没有了制度性保障,它的威力,更多来自于融合了亲情与传统伦理观的社会意识形态,一篇题为《反逼婚的实质是反家庭维稳》(作者赵思乐)的文章指出:传统家庭伦理复苏,带来家庭父权上升,与青年人新生的自主意识和诉求形成冲突,于是青年人要求改变的反抗力量在家庭拉锯中耗散。这就是可以称为“家庭维稳”的新常态:
    “家庭内部对子女的维稳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逼从事‘靠谱’的职业,比如公务员、央企国企外企职工,而绝对不能是NGO工作者、记者、作家、艺术家,恐怕很快连律师也不行了;二是逼婚逼生,把青年人纳入更紧密的家庭结构中,新的家庭成员(妻子、丈夫、孩子)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新的维稳工作者。”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张石先生的论调,正是当下“家庭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虽然我不明白为什么“被逼婚”会提供“更宽广的选择空间”,但他的结论很明显:父母逼婚,对于缓解中国社会的少子化、高龄化危机大有稗益,作为被逼婚者,不仅应当体谅父母或许并不自觉的为国分忧之举,还应该让渡所谓“个人幸福”,帮助中国避免遭遇日本那样的困境:“‘隐私’的盾牌抵挡了对个人空间的介入同时也遮住了寻找侣伴的视野。”


    IP属地:江苏2楼2015-02-17 17:12
    回复


      来自iPad4楼2015-02-17 17:40
      回复
        国家、社会这么大盘棋不用我等操心,花着咱税金的那群人有义务想出让我等满意的解决方案。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2-17 18:01
        收起回复
          要是国家为了国家利益不考虑我的利益,那么就莫要怪我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国家的利益。
          来而不往非礼也。


          6楼2015-02-18 03:21
          回复
            有人说逼婚,是为了抱孙子。其实不然,孩子就是婚姻的锁链。这来源于本能,但不是本质。孩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结果。或者说孩子也是夫妻间的制约,是人类这个物种无法摆脱的问题。然后,统治阶层就利用这些来牵制个体。要知道,中国的统治理念就是为了所谓的集体利益,会牺牲和侵犯个人利益,wg和西方的文艺复兴是截然不同的问题,导致的结果也天差地别。


            IP属地:四川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5-02-18 10:55
            回复
              不仅女的会被逼婚 男的也有...周边有不少


              IP属地:江苏10楼2015-02-19 04: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