宸霄奕乾吧 关注:45贴子:3,608
  • 4回复贴,共1

。木兰。存几篇作文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挥霍与把握
你的人生,是在挥霍,还是在把握?
自古以来,纨绔多布衣也多,而成事者则多为后者,其间区别无非是前者挥霍后者把握。
个中道理说来也简单。一个人若用度奢侈而无须自理,便会起惰心,一个人若有锦衣玉食却不身体力行,如何能知刻苦?一个人若挥金如土而不知节俭,怎会浸淫于书本?只懂得挥霍的人,难成大事,因为他挥霍的不仅是钱财,更是青春或是比青春更为珍贵的时间。
再看后者,则又是一番景象。布衣中不乏豪杰英才,宋濂幼时贫穷,整日缊袍敝衣,而他却懂得把握,他不因家徒四壁而蹉跎岁月,不因穷困潦倒而颓废不前,他懂得把握自己的命运,他知道惟有把握,才有可能冲破九霄,平步青云。再看三国时的诸葛亮,谋得蜀国天下,谋得汉室短暂荣光,而他曾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介布衣谋士,却因为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由此尊为相国。可见把握决胜之机或是前途,才能扶摇直上,彪炳千古。
当我们换而思考,如果纨绔懂得自立,吃穿用度节俭持中,不把时间作金钱般的挥霍如雨,那他们又岂会没有一番作为,成就一番大业?如果他们懂得敏而好学,懂得执卷而诵,懂得惜时如玉,或许他们不会倾家荡产或是代代衰败直至沦亡。而如果宋濂因身世贫寒而自轻自贱,因悲惨的童年而丧失希望,颓唐度日,或许他不会有今日这般成就。又或是他出身富贵,只知挥霍而不知把握,他最终又如何会载入史册?诸葛亮如果没有把握出山的机会,或许他一生也不过一介布衣谋士,作闲云野鹤,寄情山水,也更不会有之后无数次把握胜利的机会,也会因此埋没于此,难闻于世,不会拥有彪炳千秋的无上荣光。而这一切,都不过是在挥霍与把握中权衡。
挥霍用事实验证,只懂挥霍的人,最终必然走向失败,而把握用实力陈述,懂得把握的人,才能赢得人生的角逐,成为人生之路上的无冕之王!


1楼2015-02-13 20:55回复
    秋思落谁家
    夏去矣,不见芳草碧;秋思绪,落于何家兮?观古今,秋怀者不计。
    秋风萧萧,送归南迁雁群,吹动庭树簌簌作响,刘禹锡便在窗前负手而立,看满园萧索之景,忆起贬谪之时,众人哂笑讥诮之言,只叹君主不识,终归无可奈何。刘禹锡带着满腔不甘,写下《秋风引》,秋风引秋思,他生孤客心。仕途不顺,他也许看惯,却不由惋惜大唐兴衰存亡之危急,他只能困居于此亟迫,秋思便是思归之情,归朝献言之愿。
    塞外秋寒冽冽,弩箭兵戟犹冷,长烟滚滚漫于沙场,浊酒一杯思乡思战,自古忠孝两难全!范仲淹把盏饮酒,望兵营,望战场,望远方家乡。秋思深沉,他徘徊于破敌立功与思家心切之间,他只能选择前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使秋思成愁,他依然心忧天下,秋风拂过他斑白的双鬓,勾起无尽的思怀,秋思落他处,是求建功立业之心,是求早日归乡之心。
    遥忆小桥流水处,夕阳斜照人家,飘飞几缕炊烟袅袅,残花逐水零落。碎叶飘落肩头,何处断肠人,思乡情切,马致远策马而行,远望夕阳遥遥喟叹,见他人家中灯火暖意,忆起故里的一碗清粥,只身在外,形如孤雁,策马近夕阳,望叹秋思苦。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触动几何人思乡之秋思,断肠人的秋思便是思乡思亲。
    悠悠已是百年后,清朝晚秋之时,王士禛笔下的秋景却是一片朗阔,他的秋思并不显哀愁幽怨,更似是对未来的期冀,他的秋思也许是一生为国尽忠效力,也许是一生安泰富贵,抑或是不畏官场险恶的豁达态度,这样的秋思是一种期待之愿,少了哀愁多了憧憬。
    唐宋元明清,秋思无数,感怀无数,秋思落谁家?又不知是怎样一段故事。


    3楼2015-02-13 20:56
    回复
      2025-05-17 10:29:17
      广告
      江撼千古
      莽莽兮蜿蜒千里,浩瀚兮倾泻四方。
      我曾睹泰山之巍峨庄严,也曾泛舟漓江感江南之柔情韵味,然各有其姿却显拘泥,尽皆束缚之地,何以心悦诚服?寻寻觅觅,却只有风花雪月,红肥绿瘦。而至今日,夙愿得报,不由悦然,心境澄澈,也源于那场旅行,至今无悔无憾。
      泛舟江上,清风拂面,亦拂心中尘念。两岸连山,峰峦兀立,巍峨嵽嵲,林木葱茏,想来郦道元所言不虚。阖眸静立,波澜击崖之声层层回荡,耳畔不时可闻林鸟长啼。那浪声层叠,仿佛击打在心上掀起万丈狂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曾有词云,“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曾有诗云。千古歌颂的神圣之地——长江,近在眼前。
      早已无心于春华秋叶的我,只愿求一不拘之景,为的不过是让这颗被尘世所缚的心真切的感受生命的搏动,而今观之长江,我感到的,除了苍茫无边的滔滔江水,便是冲出束缚与羁绊的灵魂振翅高歌。我曾无数次思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气势究竟是何模样,而近观长江,才大抵领悟几分。脚下的江淡然不惊,浩渺而不卷波澜,仿佛时刻要在沉睡中醒觉。穿过层层叠叠的的高山,我仿佛可见这江水在奔腾咆哮,我能感到的,便是暗潮汹涌,蓄势待发,爆发出那惊世骇俗的磅礴力量。
      震撼千古的长江,在脚下奔腾,如同一条苍龙蜿蜒于华夏之脉,没有羁绊与捆束,没有阻碍与桎梏,他就是这样无拘无束,自由狂野,驰骋于绵山之间,飞跨于平原之上,那似是永不休止的波涛激荡声在胸中回荡,灵魂与之共舞一曲不朽的自由之乐,这积尘已久的捆绑的灵魂,也在谛听万物的一刻仿佛飞升于苍穹与之奔流。
      撼彻千古的江河,随着历史与时间奔流不息,感撼了千古的人,感撼了千古后的我,我也正是在长江的奔流中体会淡然不羁,体会那博大的胸怀,也正因长江,我才明白不应拘泥于一处,更当眺望远方。
      长江啊,王者的姿态,不羁的灵魂!长江,撼千古也。


      4楼2015-02-13 20:56
      回复
        菊花开处是重阳
        又是菊开霜满地,冷香低回复重阳。
        ——题记
        单是说菊,不由想起陶潜之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重阳的菊,陡然添加了几分乡情。思乡,又不由想起王维的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赏菊,思乡。
        城市里的繁弦急管,车水马龙,掩盖了质朴的气息,又是一年重阳,和朋友一起登高,工作人员似乎别出心裁地圈了一簇金菊,目光凝滞在那灿烂的金菊上。那菊花尽态极妍地彰显着自己的华贵的金饰重彩,很美,却独失了一份恬静收敛与君子气度。挤在一方土地却浑然忘却了自己的本态,可怜而可笑地屈身争得游人的青眼。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故乡的菊花……
        故乡的土地,滋养着许多美而纯净的事物,重阳时的菊,就是留在我心里极深的回忆。簇簇菊花,铺在一旁的路上,斑斓灼目,那菊花自由而独立,它们不为求路人的赞赏,但求花开的君子气节,故乡的菊谦卑却自尊。
        记得每年重阳回乡,总会去一赏繁菊盛放之景。寒风萧瑟,我已瑟瑟作抖,它们却昂首挺立,仿佛是要征服那秋风一般。我也为此对重阳的菊多一份敬意。不是平时的菊不好,只是觉得重阳的菊多一分意味,这意味,是远方的人思乡的愁绪,是我能够回乡的幸福感。
        在我记忆里,有菊,也有采菊的人。地里采菊的人,朴实而自然。故乡的人们,辛勤而朴实,诚实而归真,他们就像遍地的野菊,谦卑而自尊,底敛却时时挺着背脊。她们采菊,不为取悦游客而是让它物有所值。
        而今再看眼前的菊,再不及故乡的菊,登高之处,仿佛有人高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赏菊而思乡,因菊而思人。
        菊花开处是重阳,菊花开处是思乡。


        5楼2015-02-13 20:56
        回复
          有一篇满分作文,心里激动了一下
          看见
          窗外瑞叶弥天,俨然肃杀冬景。手提柔翰,白宣走笔,横竖撇捺写下眼中看见的那回溯千年的路。
          起笔是横,一顿一行一旋笔。
          目光循着毫尖缓缓而行。一顿是浑厚沉稳,一行是从容坦荡,一旋是不恋功利,三者胥存,合为一人之风骨。一横坦然,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且溯千年,看王羲之池成墨色、入木三分的沉稳执着,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风雅坦荡,不求功名、称病辞官的淡然谦卑。字如其人,究其一生,有恰如这一横的君子之骨。
          透过宣纸上墨香氤氲的痕迹,我看见人生恰如这横,当有君子坦荡之风。
          落笔是竖,一定一行一轻提。
          目光凝滞在纸上毫尖。一竖落笔,讲求不偏不倚,一划悬针。心正则笔直,方能直如苍松,出锋如刃。一竖挺拔,为人何尝不当如此?且溯千年,看颜真卿之书,便可遥见他当年虽谪于平原,仍不忘心中这“一竖”的忠忱坚忍,在安史之乱时暗中设下御敌之障,救国于患。其人如字,可谓刚正不阿,忠烈可鉴!
          透过宣纸上纵横捭阖的痕迹,我看见人生恰如这竖,当挺拔如松,正直不苟。
          运笔是捺,一提一行一抑扬。
          目光于笔底逡巡游移。一捺之行笔,在于下笔时的一气呵成,掭笔而落,皆循心中一念,而一行之后的延展,务求洒脱不羁,舒展大气,不拘泥于眼下。一捺延伸,人生之路正当如此。且溯千年,看苏轼江畔豪词“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凛然豪迈。不从楚阁秦楼之属,但求落笔铿锵,寻一不羁人生。人与字同理,他懂得行文当如捺般突破禁锢,不断延展。
          透过宣纸上层层晕染的墨色,我看见这人生便似这捺,当不堕世俗,标新立异。
          横竖撇捺,写下千年的传承,也写下无悔的人生。
          肃然寒风掠过案上,泛黄的熟宣墨香不散……


          7楼2015-02-13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