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吧 关注:10,940贴子:320,864
  • 9回复贴,共1

转载 历史上肚里能撑船的13个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历史成就了伟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让我们向名留史册和默默无闻的人学习吧。俗话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看看这些宰相是怎样“撑历史之船”的吧。历史是一面镜子,让历史告诉我们现在和未来!


IP属地:江西1楼2015-02-13 12:24回复
    2、才高齐天 谋深如海——秦朝名相 李斯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荀子的学生,在秦始皇统治期间,李斯以杰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被任命为丞相。
    他曾经对秦始皇说了一句意义深远的话:“在疆土上的统一幷不是真正的统一.真正的统一是在文化上的统一。”因此秦始皇才会命他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划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被称为做秦篆.这样就达成了文化的统一!李斯主张以小篆为标准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后来又将其它六国的货币统一用同一种货币.这样一来也称的上经济的统一,对我们今后的历史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IP属地:江西3楼2015-02-13 12:24
    回复
      3、功冠群臣 声施后世——西汉开国名相 萧何
      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谥号“文终侯”,汉兴三杰之首,辅助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政权。他不论在战争期间,还是在汉初恢复时期,都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风度和治国才能,几千年来都被人们所称颂。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得以了解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以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


      IP属地:江西4楼2015-02-13 12:24
      回复
        6、道破天下事一策定乾坤——初唐名相房玄龄
        房玄龄,唐朝初年名相,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先后担任秦王府记室、陕东道大行合考功郎中。他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每平定一处,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与谋臣猛将密相交结,使他们各尽死力。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秦王弟兄间争夺皇位,太子建成在高祖前谮毁他和如晦,遂同被斥出秦王府。
        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
        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社”。


        IP属地:江西7楼2015-02-13 12:25
        回复
          8、断案神探 深谋远虑——盛唐名相 狄仁杰
          狄仁杰(630~700年),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今山西太原狄村人。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夔州长史。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护法,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他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凡举之臣,皆为唐朝中兴之臣。是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圣历元年(698年),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武则天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
          狄仁杰的一生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刚直不阿,政绩颇丰,尤其在武则天执政时,以不畏权势著称,直言力谏,成为一代名相。


          IP属地:江西9楼2015-02-13 12:26
          回复
            9、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抗辽名相 寇准
            寇准今临渭区下吉镇人。北宋真宗朝三任宰相,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徵相比。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己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廷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IP属地:江西10楼2015-02-13 12:26
            回复
              10、熙宁变法 争议不休——北宋名相 王安石
              王安石,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
              由于深得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在改革中,他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
              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


              IP属地:江西11楼2015-02-13 12:26
              回复
                排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姜子牙才是公认的第一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5-02-14 11:22
                收起回复
                  王猛


                  17楼2015-02-16 0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