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父是属于半路出家律师,大学读完硕士后先进入公务员队伍,后来自觉公务员队伍效率底下,便下海当律师。现不过四五年,已成为所里的合伙人,年入百万。在我刚跟师父的时候,有人和我说,你师父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你看他当年干公务员的时候跟过的领导打过交道的官员给他提供了多少业务。言下之意是这样的人脉资源旁人可能很难去学习。我当时刚跟师父不久,发现确实有很多顾问单位是政府机关,听了此话也信了几分,然后难免有心灰意冷,心生小律师何时出头之感。
直到有一次我和师父一起去处理一件国有企业资产方面的项目,我改变了我的看法。当时这个项目客户和我们并没有任何关系,找上门来纯属意外。初次上门时,客户对我们基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介绍了一下大体情况,然后要求我们两天内先行做一个工作路径汇报。当时我对这块儿并不了解,基本就是师父自己研究,我跟着打打酱油,也不太懂。
去进行工作路径汇报的时候,因为客户是国有企业,当时还请了自己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秘书、工商税务一块儿的资深工作人员。到了那边才发现,其实他们自己已经弄出一个方案来了,估计一开始就没怎么重视我们这边,就抱着既然找了律师就随便听一听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开口了。结果师父开始说自己的方案,一共提了四套,操作的步骤各不相同,但都能达到目的,这是法律层面的;然后开始分析各个方案里每个步骤税务的操作情况,排出了两个纳税负担更重的方案,这是税务层面的;之后又结合项目公司的财务情况,确定了最易操作的方案。当时师父讲到一半的时候,有个估计是被客户请来把关的机关专家因为有事要提前走,客户说让他听完,这专家说了一句“这律师这么懂行,我也不用听了”。确定了方案后,客户分管领导的秘书直接打电话和领导汇报,请示废除了之前单位确定的方案,采用了我们的方案。后来这个单位也顺利的变成了师父的有一个长期顾问单位。
整件事情下来,我没有看到人脉发挥了多大的价值,也没有经历传说中的交际应酬。只是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你的专业和知识才是说服客户最好的武器,以当时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有人介绍这样的案子给我,我也不可能帮客户从税务到财务结合法律规划的这样头头是道。专业和知识,才是律师生存的不二法门。
总结一下以上故事,并回答问题。我从我师父身上学到的最有用的一课是什么,那可以用吕秀才的名言来回答。子曰:知识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