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3日漏签0天
花香花宜吧 关注:833贴子:15,50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6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花香花宜吧
>0< 加载中...

妇女之宝 吴茱萸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们可以从古文字中,看出古人认识草、利用草的伟大的实践过程,
更可以看到“艸”(艸,百卉也)部汉字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让国人更加远离优秀的传统文化氛围,
让国人在社会生活中失去优势心态,逐步变为自卑心态,意义非常深远。
如果有人让你忘记祖先甚至背离祖先,让你的存在变得不那么合理不那么优势,
那这人肯定是不能当作朋友对待的。
邯郸学步的结局是如猪狗般爬着回家。
鹦鹉学舌的结局是别人说什么你就应什么。
医生逐步将病患第一变为病患第二。
病患也逐步邯郸学步鹦鹉学舌,没有多少自主意识了。
明明手足冰冷,月经不调,在她那里,竟然是没事。
有什么都行,就是别有病;有病之后,什么都没有了。
你不可能是健康的,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可能不超过10%。
自己学点医学药学方面的知识,懂点养生保健方面的常识。
既是省钱,也是长命,别以为年轻就没事,
在西医的催化下,恶性循环速度会越来越快,如滚石下山一般。


这篇帖子,如果你感觉还有点价值,那就当是我送给你的春节红包了。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茱萸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吴均所作志怪小说《续齐谐记》,用来避邪。
《周礼·内则》中记载:“三牲用樧。(这个“樧”就是茱萸的古称。)
古人“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茱萸的雅号叫“辟邪翁”。
晋周处《风土记》中说:“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重阳节时,正是茱萸成熟之时,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
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
直至民国以后,茱萸风俗才逐渐衰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25-05-13 07:11:44
广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重阳是秋冬更替,疾病容易发作的时节,
茱萸风俗反映的是我们祖先的疾病预防的科学思想。
茱萸入药以“吴地”为佳,称吴茱萸,
这个“吴”,就是春秋战国时被越灭了的那个吴国。
(江浙是古时的吴越重地,有很多传说、传统。)
既然吴茱萸树叫“樧”,看起来就很猛,力道可想而知了。
殳是一种古老的武器,
《说文》录:殳,以杖殊人也。
《周礼》说,杸用积竹作成,有八棱,长一丈二尺,树立在兵车上,
车上的部队拿着它作先锋。
吴茱萸树,中间有一个“杀”字,从字面看就知道,
它是一种很凶险凶恶的植物,可以切开,分开,杀掉、干掉很多不好的东西。
(肉桂树叫“梫”,也是一看就很有“侵略”性的。)
对古文字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说文解字》,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绝对超出你的想象,也可以看看徐文兵的《字里藏医》。
吴茱萸是芸香科植物,味道又呛又辣(辛辣味是容平气的特性),
辛辣蜇口惨腹,使人有杀毅党然之状。
《说文》记载是椒属(现在好像是吴茱萸属),怪不得又叫越椒,来自越国的花椒。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吴茱萸树皮不是褐色而是绿色的,
它又长树梢头。
想想,绿色的一棵树,
长在树梢头的吴茱萸,臊味又重……
可以确定它是钻到肝经去的了,
入肝经的容平之气,
它的辛热药性可以打通整条足厥阴肝经,
打掉里面不好的东西。
它专心破阴实,
在破阴药里,它的效力非常有代表性。
它比较有方向感,
最厉害的【破阴浊之邪】、【祛湿浊之痰】,
是从上往下打的。
阴气、阴浊的湿痰,
有时候它会沿身体往上爬,爬着爬着,
慢慢就包住、缠住了你的阳气。
这时候,如果用了吴茱萸这味药,
一吃下去,它立刻就能把这些东西跟身体分开,然后往下打掉,很强大。
它的作用点也不只在肝经,
有阴浊的部位,可能就能用它。
但切记,它不是补药,
它只是专心破阴的破阴药。
所以吴茱萸的副作用,
吃了之后眼睛发干、人燥燥的……
(别急,有对付的方法。)
放眼望去,现在阴实的人非常多,
所以吴茱萸是居家必备。
现在的妇女之宝不再是四物汤了,
现在的妇女之宝是吴茱萸。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临床应用
当身体里积了很多冷东西,尤其在消化轴,吴茱萸的破阴效果是胜于附子的。
体质虚寒造成的拉肚子,如五更泻(天亮之前拉肚子),
通常是用补肾药补脾药,但如要把阴寒之气破掉,得加吴茱萸。
所以,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五味子这样的用药结构,处理五更泻也很不错。
治水毒,一大片的水毒,附子剂比较好,补肾阳用附子、补脾阳用干姜。
如果水毒上攻形成痰饮,吴茱萸就很强,比花椒还有力量。
痰饮病是些什么病?
解酒药,比如葛根芩连汤可以让人喝酒不容易醉,
已经宿醉可以用三黄泻心、黄连解毒汤之类,
这些解酒药都是解酒精度偏高比清酒更烈的较湿、较热的酒,
如绍兴、高梁、白干、威士忌这种。它们的酒气往上,可以用汗解、用分消湿热法。
生湿生寒的酒,如啤酒,
解酒药就是吴茱萸,吃吴茱萸会从尿解,
凡是比较湿冷的饮料类造成的痰饮,都可以用到吴茱萸。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由阴实而阴虚的胃肠病
吴茱萸是一个破阴实的药,有时候,会看到更像是阴虚的病。
萎缩性胃炎,胃在萎缩,通常都是用炙甘草汤、麦门冬汤……以养胃阴为主,阴虚嘛。
其实,现代人的萎缩性胃炎,很可能也要用吴茱萸,怎么讲?
近年来中医认为起因多半是“消化轴瘀血”,那多半是寒。
所以一开始,这人该用吴茱萸,然后变成消化轴瘀血,
接着这胃才萎缩掉了,变成“大黄蟅虫丸证”的胃。
这情况,滋阴药再多也没用,要用吴茱萸,
加破消化轴瘀血的,把瘀血化掉,这萎缩的胃才会恢复。
怎么知道萎缩性胃炎是因为寒还是热性的呢?(标准版的萎缩性胃炎是热而阴虚)
很简单,吃了冷的或天冷的时候,会发作的,遇冷则剧的。(病人说不能喝冰的)
有人胃癌之前是胃阴虚,阴虚也会生癌?
心下痞,一般以热症为主,多用泻心汤,有没有寒的?有。
有点想吐、有点觉得胃闷闷的、头胀胀的……
湿寒气让肠胃道动不了的肠胃道不通,
这样体质的人,得了阳明病大承气汤证,燥屎都已摸得到块了,
吃了大承气汤,就是不下来,加点吴茱萸,就能动了。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吴茱萸的危险性
吴茱萸的炮制很费时间:
要用水一遍一遍地煮、然后再泡醋,一直到它的味道已经很淡了才行。
这过程可长可短,所以今天的吴茱萸,你很难确定它炮制到什么程度。
它的药性是接近生吴茱萸?
还是已经比生吴茱萸温和十几二十倍了?
所以,如果用吴茱萸,就要定点,记住那个味道(留一点密封好,放那里做比较),
试出效果最佳的量。以后就用这个等级的吴茱萸,如果你换来换去的话,有可能会出事。
虽然用错了吴茱萸可能会破肝、脾,但对证时,恢复肝功相当好。
仲景的一升,一碗的吴茱萸,重量是现在的二两半以上。
喝吴萸汤,有时头痛会先更剧一下,然后才开始好转;
通常会感觉得出“有东西从头上被拉下来了”的感觉。
破阴实的吴萸、生附、虫类药、牡蛎壳……
用在虚劳体质的人,有时这是一个必要的前置。
到底是一次用足好?还是少量的慢慢的用好?
因为吃了吴茱萸,可能会把人烧干,
吃得口干舌燥、烂眼睛、流眼屎、肠子发干、气散气虚……
所以有人认为:只要你对证,还不如一次就30克开下去,
马上把他医好以后就不要再用了。慢慢烧,人家也难过。
如果吃了发干,加些反佐药就行了。
切记,如果没有阴实体质,常吃会散元气。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吴茱萸vs附子
单纯用附子煮汤,吃起来就像洋芋一样,没什么味道的。
附子相对走气分,吴茱萸味重,作用在阴分。
我们常常以为附子是很燥热的药,其实附子不配干姜,是没有多热的;
相反,吴茱萸很燥热,附子可以解除吴茱萸造成的燥消掉那个热。


2025-05-13 07:05:44
广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临床配伍
吴茱萸跟干姜、黄连一起用很常见。
体质偏寒,干姜多些,用点黄连反佐;
体质偏热,黄连多点,吴茱萸干姜反佐。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病机:胃阳不足,浊阴上逆或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吴茱萸是热燥药,
用人参跟大枣顾护脾胃之阴津,
在有甘草的情况下,枣入营,姜出卫,
这个方里没有甘草,所以姜、枣各做各的事。
这是经方里,一个很典型的姜枣的作用与营卫关系不大的方。
《伤寒论》中使用吴茱萸汤,有三条皆有呕吐症状。
如用吴茱萸汤治呕吐,通常生姜要比吴茱萸重,
生姜六两,降逆止呕,还是生姜好用,
真武汤证跟吴茱萸汤证往往是同一个人的体质,
吃吴茱萸汤后,人发燥的话,
可以用真武汤把水升上来解燥,处理吴茱萸汤的副作用。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食谷欲呕,这是一个辨证点,一定要记得,是【吃了饭才吐】,平常没事。
属阳明也,表示这个病是消化系统的病,整个消化轴它都管。
吴茱萸汤证的主要结构,是“浊阴上逆”,
湿冷湿冷的东西,在中焦这里,从肝堆到了脾胃里,
湿浊之气在这里盘踞着之后,阳明病的这个消化轴就出问题了。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湿冷的东西堆积在这里,
不吃的时候,阴邪不作乱(阳邪会到处跑,阴邪不太会),
吃东西了,要消化饮食了,阳气要动了,
但这些阳气被浊阴之气绑住、压住,动不了,就只好吐掉了。
(可思考:吴茱萸汤是厥阴的药,怎么会属阳明?)
吴茱萸汤对现代人的胃酸上逆,效果很好,
它不但是一超级制酸剂,还不会败坏胃口。
西医的制酸剂就不行。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主要是自中轴往下扯,
生姜没有方向感,它往上也推往下也推,
如果痰饮飘浮在上段的话,
吴茱萸汤可能打不到,不但打不到,
生姜用得那么多,反会激惹到痰饮,就吐得更厉害了。
宋本没有写到用小半夏汤,
“难道张仲景是要我们故意开错药,用吴茱萸汤探一探路吗?”
难道没有直接辨认出痰饮在上焦的方法吗?
从四肢流回来的痰饮,它的确是覆盖在比较上段的地方,不是胸痹而是痰饮。
在消化轴靠上的地方,但具体在哪儿,可能一时真不能确定。
用吴茱萸汤探路,虽不高明但比较简明。
当然,可以连同小半夏汤的辨证点一起看,看有哪些辨证点差异。
如果实在分不清楚,吴茱萸汤加半夏也行。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尺寸俱沉细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
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黄帝内经.热论》
一个人的寸关尺三脉都比平常更细、更沉,那是少阴得病了。
少阴病程的发展:是从形而上的世界具象化到肉身。
热盛会烦,阳气被阴邪纠缠住的时候,更会烦!
喝了桂枝汤“反烦不解者”要刺风池、风府,是阳气无能摆脱阴气的纠缠,这时候会更加烦。
一定记住,不是热也会烦。
辨证点方面,吐、利或者手脚冷都还没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躁欲死。
但病人可能不会直接说“我烦躁欲死”,
会说“我痛苦得要命!”、“我觉得我快不行了!”,
你也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床上翻滚挣扎、坐立不安,这些都要认得出来。
如果一少阴病的病人的主证之中,同时有“手脚冰冷”加“烦躁”,
就不用管他有没有吐、利、头痛、有没有大汗,吴茱萸汤开下去,几乎都会对。
杂病的话,这个“手脚冰冷”加“烦”的辩证点,百分之八九十以上有效。
呕吐、拉肚子、手脚冰冷而烦躁欲死,“烦到不行”,这个特征,很好用。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有人可能会说,少阴病有什么好烦躁欲死的?
吴茱萸是厥阴药,为什么要算到少阴病?
以制造吴茱萸汤证的方法来讲,的确可以算到少阴,怎么讲呢?
你刚感冒时,还在桂枝汤、麻黄汤证的时候,吃点肾气丸,
马上就能拉到少阴,阳邪跟阴邪纠结在一起的时候,
你只好在床上挣扎翻滚,烦躁欲死啊,吴茱萸汤证就出来了。
所以,拉进少阴或是拉进厥阴,都是可以的,肾气丸三阴都入嘛。
如果本来是湿气很重、痰饮很多的体质,得了少阴病,
真武汤能去水,四逆汤能去寒,可是这些都不去湿痰。
残余的湿气、痰饮,少阴病时,往往成吴茱萸汤证。
“手足逆冷、烦躁欲死”的少阴病,临床上什么时候能见到?
尿毒症、肾衰竭,
方证相合时,吴茱萸汤可以一下子都清下去,
它是可以治这么严重的肾病的,厉害吧。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时候,现代常按温病处理,这就比较要命了。
少阴与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黄帝内经》时,就已经开始了,
《内经》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来年免疫机能会很差,细菌会乱感染……
那,这到底是算是少阴病还是温病呢?
当然,现代临床实践表明: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
扁桃腺发炎,往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附子剂。
如果不用附子剂,扁桃腺就活不回来。
很多医生会忽略掉体质(病的根基),如果你看不到少阴体质,就会乱套。
少阴病人的体质,是随时准备心衰、肾衰的,
这么一个体质,怎么可以随便用寒凉药呢?
如果用了,病人就更衰竭、完蛋的更快。
忽略了少阴体质,仅以发炎、热症、烦躁,
这些所谓温病的表象开药,恶化治死的机会很大。


温病覆盖掉少阴病,也是今日中医医术低落的核心原因之一。
火神派的兴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要抢救、冲消。
现在少阴体质很多,一感冒就得少阴病。
少阴病是禁发汗的,可是现代中医,
一看有人喉咙扁桃腺发炎、喉咙痛了,就……
看到这样做,会觉得那就是在谋杀。
看网络有些人聊出的医术,非常惊悚,杀人简直是易如反掌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厥阴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涎沫”:干呕时,涌上来的那种酸酸、咸咸的大量口水,这就是吴茱萸汤证了。
(如果平时干呕时,嘴里一堆这种口水,就是吴茱萸汤体质。)
有些人“吐涎沫”,可能是无意识下的,
如睡醒后发现枕头上一大滩口水,如再加上有头痛的话,就更对了。
厥阴头痛,
乌梅丸,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
这些都是厥阴药,用了可能都有效,那到底要用什么?
头顶痛又肚子很饿,可是饭到面前又觉得不那么想吃了,这是乌梅丸证。
头顶痛又手指冰冷、脉弱到快要把不出来,这是当归四逆汤证。
如果头顶痛又胃酸上逆,这是吴茱萸汤。
使用时,抓主证就行了。
一般的头痛,多用祛风通经络的药去治,就可以了。
但吴茱萸汤证的头痛,祛风通经络是不行的。
一定要把肝阴实挖掉打散,头痛才能收掉。
一个人偏头痛长年不愈,“痛起来什么感觉?”
如果“痛得好想去撞墙!”想撞墙就是“烦躁”,就可以用吴茱萸汤。
“痛得坐立不安!”,这也行,只要有那种烦躁的感觉夹杂在里面。
或者是,“头痛的时候想吐?”会,那就是很完整的吴茱萸汤证了。
头痛和泛恶心会在一天之内出现的,用吴茱萸汤就不会错,还可以加一点半夏。
吴茱萸汤加半夏后,上面的痰清得还快一点。
这种头痛,西医给你的止痛药吃到上瘾,也不会好,这不是西医能解决的领域。
推扩到:下体痛、痛得坐立不安,男女都有的,只要有“坐立不安”就可以用吴茱萸汤。


2025-05-13 06:59:44
广告
  • 金海棠001
  • 赫赫有名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现代人喝生、冷、果汁,上瘾一样的喝,
结果偏头痛治不好,又老反胃,寒湿堆在那里。
以体质而言,就是肝胃阴实,这种头痛,想吐,
你以为不是什么大病?不是!!
这基本就是肝癌跟胃癌的体质,堆久了就是肝癌、胃癌、或脑瘤了。
这个证是来自寒冷的东西,这种肝阴实,现在的人很多的,
不知道也就浑浑噩噩了,知道了,就要抓紧时间调理。
假少阳,真厥阴
一般治晕眩,用温胆汤类,走少阳的去痰药类。
但有时候,少阳药就是没用,因为病人是假少阳真肝阴实,浊痰被逼上少阳了。
肝有阴实,常会把肝阳逼得浮越出去;
所以现代人有许多普通中医不太会治的毛病,到头来是吴茱萸汤证。
这种晕眩症,“颠眩、吐涎沫”,仲圣是用五苓散,仲景没错,临床能遇到。
头晕得非常剧烈难忍时,一定要记得有吴茱萸汤证的可能。
即使把脉或问证时没有很精确的辨证点,但如果脉偏沉弦,
病人常年都吃生、冷、昏起来很难受、会反胃……生活史问仔细些,
多多少少可以帮我们看出能不能用吴茱萸汤。
它可以治好很多治痰药都治不好的病,除痰仙丹就是它了,
实际,它只是顺便去去痰而已。
现代人肝阴实太多了,很多都是假少阳痰饮,实是厥阴病吴茱萸汤证。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6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花香花宜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