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吧 关注:489,850贴子:16,613,038

【学霸】语文考试130分以上技巧。太有用了,大家都来看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5-02-02 18:04回复
    表示这里学渣


    IP属地:英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2-02 18:07
    回复
      2025-07-26 13:17: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明天考试


      3楼2015-02-02 18:14
      回复
        已经考完了惹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2-02 18:19
        回复
          明天考试嗯不过我初中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5-02-02 18:20
          回复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
            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
            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  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唐诗、宋诗、豪放词、婉约词。
            不同的类型回答时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唐诗是以情入诗,宋诗是以理入诗。
            比方我们正常生活中表达思乡,成天把思乡挂在嘴边是低级的表达情感的表现。
            景才是王道,比方写明月,进而写到家乡的月~比方写捧起家乡的黄土狂吻。这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
            请同学们记住,唐诗都是以景写情,触景生情的。反应到答题上,你要记得这样几句话。
            写上了老师绝对给分:以景写情,触景生情,诗人通过对某某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某某感情,情景相生,使无形的人的愁思有形化,使有形的景色沾染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下面举例子,最后总结唐诗得分三步走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廖乱边愁说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诗啊!更进一步是边塞诗,我们通过后两句来体现怎么答题


            6楼2015-02-02 18:21
            收起回复
              一般出题格式是这样的:某句写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去掉行不行之类的。这是历年出题的唯一套路,其他出题方法和这个是等价的,因为他让你回答的内容是一定的。这里举例,上诗中后两句表达好在哪里?,通过对本题的解答说明答题的三步走战略  答古诗题,在卷面上写出来的东西第一步是翻译。第二部是叙述好在哪,第三步是总述  第三步综述:这样描写情景相生,需的情实的景虚实相生。更富有感染力。答题完毕  第一部翻译:诗人前一句通过廖乱和边愁两个字描写主观感受,后一句秋月长城是对边塞景物的捕捉与描写  第二部好在哪:诗人通过对秋月长城萧索空阔景物的描写使无形的作者的边愁有形化,跃然纸上更富有感染力。诗有形的边塞景物沾染了作者浓烈的愁思。  


              7楼2015-02-02 18:21
              回复
                上边两个大家都会了吧。第二部:诗人通过将心情与飘摇的旆和高鸿作比喻,自己的失意与友人的得意做对比,虚实相生  我们来看这道题,第二部得分点是比和对比,有了它不丢分喻  我们再练个想象的“风彻红旗冻不翻”好在哪?  下面我不说想象比喻什么的了,你们自己来说。我出题了“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好在哪?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好在哪?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好在哪?当时更有军中死,自始君王不动心好在哪?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好在哪?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好在哪?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好在哪?  第一部和第三步是不变的,找准第二部你要回答的内容套进去。最基本的那两句最先学的有形化什么的别忘  可是唐诗总用到这样的表达技巧。唐诗是以景生情的,表达方法有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对比、顶真、等做复习题时遇上了我这没有的自己往上加。  快点记笔记这句话: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见其哀  这就是烘托,这就是反衬。阅读题碰到烘托反衬字样的,或者明显看出来是烘托反衬作用的都答这一句  上边有一道“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题,答对比是对的,答答上反衬也是对的。以乐景衬哀情而哀者更哀,同学们感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荒*和半死生的将士的悲哀了么?


                10楼2015-02-02 18:58
                回复
                  2025-07-26 13:11: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11楼2015-02-02 18:59
                  回复
                    二.六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 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12楼2015-02-02 19:00
                    回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 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① 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 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 诗眼型:  1. 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 答题步骤:  ① 解释词义。  ② 点名中心。  ③ 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3.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①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 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 是全诗的关键


                      14楼2015-02-02 19:00
                      回复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


                        18楼2015-02-02 19:03
                        回复
                          镇楼抱走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2-02 19:04
                          收起回复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方法有:①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②侧面(间接)描写:其他的人或事③细节描写④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等。⑤用词的感情倾向.褒贬色彩  作用是:揭示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非主人公在文中的作用:对比烘托,使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23楼2015-02-02 19:05
                            回复
                              2025-07-26 13:05: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24楼2015-02-02 19: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