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不少吧友对鱼池建造深度不甚了解,虽说是越深越好,但涉及环境、造价等诸多因素,过深未必能够做到,如果浅了,作为寒冷的北方,又担心冬季鱼儿越冬问题,那么到底应该多深比较合适?我想就此问题谈谈个人见解。
作为常识,我想大家都知道世间物质的密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密度相对就变小了。
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密度会变大。
不过水是例外,它不具备完全的热胀冷缩现象。水温只要从4℃上升或下降,密度都变小.也就是说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就目前所发现的液体物质中,只有水的体积无论受热时还是冷却时都会膨胀。正因为水具有这个性质,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4℃左右,使水中的生物可安然度过冬天,其原因就是上下温差引起密度不同再上下交换的结果。
寒冷的冬天,水的表面直接跟冷空气接触,冷得很快,温度降到4℃时就沉到下面,下面温度比较高的水密度小就浮上来,上下位置不断交换,逐渐使所有的水温度都降到4℃。
这个底层的4℃与水与冰的转化温度0℃又是什么关系?冰下的温度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是一个反映物质在凝固和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温度不变的对联。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在冰与水的交界处,水温为0℃。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1ea3041312ac65c6705667bcbf2b21d/95ef472309f79052334fab1f08f3d7ca7bcbd50f.jpg)
知道了这些常识,考虑鱼池的深度就非常简单了。譬如要使你的爱鱼能在20公分深3-4℃水中越冬,你只要能保持冰下能有80公分的水深就可以。至于冰的厚度,结合自己所处环境考虑即可。
诚然,以上考虑的是地下池,且在纯户外的状况。如果是地上池,最好考虑温室大棚越冬,否则有可能全池结冰,甚至把你的鱼池胀烂。
此外,为了冰下水中的氧气供应,我是在土池的北岸(背风向阳)用竹竿绑些稻草插入水底,使冰下与冰上能够通气,这种方法也应该适合水泥池。
以上仅供北方的朋友做户外鱼池参考,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作为常识,我想大家都知道世间物质的密度会受温度的影响而改变.一般而言,物质的质量不受温度影响,但是体积会“热胀冷缩”,所以温度上升时体积膨胀,密度相对就变小了。
相反的物质在温度下降时体积缩小,密度会变大。
不过水是例外,它不具备完全的热胀冷缩现象。水温只要从4℃上升或下降,密度都变小.也就是说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就目前所发现的液体物质中,只有水的体积无论受热时还是冷却时都会膨胀。正因为水具有这个性质,在严寒的冬天,虽然水的表面已结冰,但在湖泊的底层,仍维持4℃左右,使水中的生物可安然度过冬天,其原因就是上下温差引起密度不同再上下交换的结果。
寒冷的冬天,水的表面直接跟冷空气接触,冷得很快,温度降到4℃时就沉到下面,下面温度比较高的水密度小就浮上来,上下位置不断交换,逐渐使所有的水温度都降到4℃。
这个底层的4℃与水与冰的转化温度0℃又是什么关系?冰下的温度又是怎么变化的呢?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样一幅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是一个反映物质在凝固和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时温度不变的对联。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在冰与水的交界处,水温为0℃。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91ea3041312ac65c6705667bcbf2b21d/95ef472309f79052334fab1f08f3d7ca7bcbd50f.jpg)
知道了这些常识,考虑鱼池的深度就非常简单了。譬如要使你的爱鱼能在20公分深3-4℃水中越冬,你只要能保持冰下能有80公分的水深就可以。至于冰的厚度,结合自己所处环境考虑即可。
诚然,以上考虑的是地下池,且在纯户外的状况。如果是地上池,最好考虑温室大棚越冬,否则有可能全池结冰,甚至把你的鱼池胀烂。
此外,为了冰下水中的氧气供应,我是在土池的北岸(背风向阳)用竹竿绑些稻草插入水底,使冰下与冰上能够通气,这种方法也应该适合水泥池。
以上仅供北方的朋友做户外鱼池参考,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