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与羌族起源传说
古羌族后裔,主要分布在在川区和南山区。
甘谷县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
一、秦民后裔,如金川人。
姜姓,即出自羌,从羊,是一种图腾,来源羌戎。姜姓中最早的知名人士子牙姜尚来自东方。虞夏之际,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其时由夷而夏、由夏而夷,生产分工并不像今天这样的清晰。甘谷最早的姜姓名人姜维乃本地人,是较早汉化的羌人后裔。史书记载:姜维父亲早年死于羌、戎的叛乱中,与母亲相依为命。说明当时在甘谷仍有大量尚未汉化的羌人。《三国志姜维传》说他“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又说其“少孤,与母居”。可见,身为汉将的父亲姜冏在姜维幼年时就战死了,按汉末辟召制度,姜维被州郡征调为掾属,系按汉例“赐官”。姜维早年“好郑氏学”,说明当地至少当时有重教的传统。姜维归蜀后,当时魏人“亦以维本无去意,故不没其家,但系保官以延之”,姜维的族人得以保全。
二、源自羌族人、吐蕃人
两汉三国时期,西北遍布羌人、氐人,甘谷也不列外。但羌人不甘心被奴役,屡屡反叛,被斩杀甚众。尤以散度河流域为甚。余脉留与当地,遂成汉人。仍有其先祖之刚烈本色。按照陈腐的中国历史观,化外之民屡开衅端,攻城略地,与**无异。但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有自己的特色。对贵族而言,开战抢掠来得更快一些,所以只攻城掳掠人口。人畜承载力超限和气候的变迁,使游牧民族屡屡兴师南犯。五代十国,羌人卷土重来,羌人敛岐部据定西、天水。羌人姚苌建后秦。宋朝时甘谷被党项人、吐蕃人、宋人反复拉锯。有吐蕃人留与当地。元朝时为蒙古军队南攻各国的要道,但当地人定为“南人”一部。编定保甲,称甲长,由蒙古人担任。重要的甲,沿交通要道设置,渭水北岸各村庄称之为“甲”,源于此。由于甲长太过强势,甲长死后也被要祭祀,乃每村之甲神。也有保甲要求甲户在家祭祀“甲神”,此为灶神(中国的灶神本不是一人)。山野之地,传有土地、甲神、灶神、老爷各路神祗,甲神最难缠。有村庄将甲神弃之。传“八月十五杀鞑靼”,今甘谷老年人仍然中秋晚上还要在院子里以扁担砸地面,即此传统。甘谷人过中秋,只是给姨夫(岳父)或者未来的姨夫“拜节”,别无他意。甘谷人于是在元代全面地成为汉人了。
如,姚庄人至安远一线,渭阳以北山区,大石人,礼辛人。与通渭、定西、陇西和会宁人同源,均为羌族后裔。
三、源自西迁的移民,如康家滩卢家山衡家坪雒家坪人,谢家湾人。元末明初,战乱频繁,大量的避祸王保保所辖的山西,民初大量移民他处,但也有少量的移入甘谷,主要是军队和军属。最早来到甘谷拣险要居高临下驻扎,如卢家山人,谢家湾人。这部分来自燕赵之地,人身材高大,风俗独特。清康熙年间发生的大地震,北山向南移动,县城被埋。北山南移滑坡,将卢家山半个村子连居民一起扔到山下,是为卢家崖湾。老人们经此大难,对地震谈之色变。老人们传说来自大槐树,可能并不是洪洞县的大槐树,也可能是某个交通要道的标志,在远离故乡的人依稀的共同回忆中,只能保留下片段,即集合点。那时每个村子都有国槐的。
四、唐李家族后裔,散居于白家湾、武家何、古坡等地,普遍个头不高。李唐家祖坟在此。《旧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新唐书》卷一,《本纪》第一: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讳渊,字叔德,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李家先祖祖居陇西,后迁居天水一带。
五、回族后裔。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乱(不好说是起义,也不能说是叛乱,望各位见谅),回军所经之地,汉民死绝。多次进据甘谷,城乡筑土堡寨防守。至今在川区村庄仍可以看见堡寨遗迹。清军反击,遂退走,留下的当地回民基本上汉化了,仅县城剩少许。受民族相互仇杀的影响,老人们对回族心有余悸。县城的回民习俗迥异,食驴肉驴油,不戴礼拜帽;散居的回民大多姓马,转变为汉族,但五官特征明显带有回族特色,如鼻梁高,眉骨高,等等。据传,在新阳镇有村庄整个姓马,疑为当年战争遗留。大象山天王殿在三清之侧供奉“黑驴马三爷”之神,本为回族,是渭水南岸的本地神祗。
从语音上分析,甘谷口音与周边各地差异十分明显,有羌语和吐蕃语的遗存。助词多,语法独特,用词艰涩,形式多样(同样一个意思有多种说法)。但是,也有关中语言的影子,比如,用甘谷话读《诗经》,全部押韵。安远及以北地区的口音与通渭、陇西、武山、定西和会宁同源,疑为同宗同祖。
从传统上分析,甘谷人有羌族遗风。查今之四川羌族,风俗竟与甘谷无异。
尊老与弃老:宗族长老享有很高的礼遇,在重大场合,尤其是吃饭时节,年龄较大的长老必请,延请上座。即使血缘关系较远,不影响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