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解佛教的范围
对佛教了解甚少的朋友必须知道佛教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它不是生存于世的唯一的所需的工具。因而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不必为了学习佛法而退学,因为世间的知识对于在社会上过普通常规的生活是必要的。一位佛教徒同样要在其他领域里处理圆融。佛教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除此之外,没教别的,因此,不要误以为佛教会教其他东西。佛教不为如下相关问题提供答案:迷信、宿命、前生、来世、鬼、天人或其他神秘现象。
2. 禅修的工具
对于那些已经知道佛教的教导是关于苦和苦的止息的人,我将禅修工具介绍给他们,那就是正念正知(sati and sampajanna)。觉知发生在我们心中的感受,比如:怀疑、贪爱、担忧、幸福、悲伤。这就是训练正念的工具,用来觉知生起的目标。
保持觉知而不要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人们常常容易在眼根和意根处迷失,眼睛去看时有目的地专注于所看的目标上了,或意根思考时容易掉入到所想的念头中去了。通过持续地保持觉知,不迷失于念头或过度专注,我们就能培养出正知,清晰的意识。
3. 四念处
一旦我们有了禅修的工具,接下来修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依个人的天性选择适合修哪种念处,去清晰地了知身、受、心、法。比如经行时觉知身体的移动,坐禅时觉知呼吸的入出。禅修开始时,我们可以修修禅定,全身放松下来,专注在身体上。一旦我们专注于身体的移动或呼吸出入息上时,我们能看到它们不断变化,不能停留一处,也不受我们控制。
通过正念练习,心获得正念正知。当一个心理现象生起时,心自动觉知。比如,当快乐、悲伤、善心、不善心生起时,心会知道。任何身体上现象生起时同样知道。
对于那些善于观察心理现象的人,持续地这样练习。另外只观察身体现象也是可行的。
当心持续地觉知身心现象,它将获得念力和洞察力。心自然地对身心现象作出满意、不满意、中性的反应,此时我们觉知这些感受,它们和我们所观察的其他身心现象一样会集起灭去,这样心就从这些感受中出离,最后心归于平等舍。最初对这种平等舍心可能只经历片刻。一旦熟练后,平等舍心更加经常出现,持续的时间更长,最终它将觉知平等舍心本身,此时它能够将五蕴区分开来,看到构成身和心的五个细分的集合:色、受、想、行、识。
正念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许多禅修者常常出现如下两种反应中的一种:有些人变得厌离而停止了修行;另外一些人产生了疑惑,不知如何做,停下来思考答案。
事实上一旦心能觉知道这平等舍心了,我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继续观察。一旦觉定慧成熟了,心就自动前进。
4. 不正确的念处修法
就算我们采用了上述禅修指南,当我们开始实修时,我们常常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不正确的念处修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越精进修行,就越出现一些境界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分心。其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是我们有可能创造了一个新的目标,粘着它,没有如实觉知现象。
当我们认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时需要先修定时,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接着由于练习不正确,培养了邪定,没有发展出正定,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心投入其中粘着目标,没有轻松舒适地觉知,迷失其中,或过度专注其中。由于是错误的定,心粘着它所造作出来的目标。一旦我们要从禅定过渡到念处禅的时候,由于粘着的缘故,心不能如实观察实相。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许多人强迫心警觉,特别地保持在当下,以为这就是正念,他们的心处于过分紧绷防卫状态,象在起跑线上的赛跑者。正确的方法是以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觉知任何生起的现象。
第三种常见的障碍是带着贪心练习,比如想炫耀一下、想获得表扬、想得到朋友的接纳,或想快速觉悟等等。我们越想获胜,就越会加快努力,而没有让正念正知自然持续地发展。(事实上,禅修上的正精进是指自然地、持之以恒地培养正知正念)。带着贪心练习时,练习会紧绷,它看起来象进步了,但心不平和。
这三种错误使得我们迷失或粘着现象上,误以为自己充满觉性而实际上没达到。现在我们能够明辨这些错误了,回到课程要点,就是去觉知当下所呈现的现象。事实上,当一个人粘着一个心理现象时,心就已经偏离正念了。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迷失到禅修的副作用中,如迷失在禅相中、内在的光、颜色、声音,甚至身体的颤动。这些现象生起时,有些人对这些经验感到愉悦,有些人感到不愉悦。我必须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这些现象保持正念,反复训练,心最终会处于中道,不再愚痴地专注在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上。
为了避免修行上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地坚守规则,当烦恼生起时觉知它们,直到最终某天内在智慧生起克服烦恼。如果我们修行是为了满足我们贪求欲——想知道、想看见、想得到、想出头、想出名,甚至想觉悟,那么就走偏的风险就加大,因为心通常会不时地杜撰出一系列的新的故事,而没有简单地如实觉知现象。
我们需要成为心的观察者。比如,如果心变得比周围的环境更沉重,这就意味着心无知地粘着某些东西。自然状态的心不会沉重,它会和周围环境相同。如果感觉沉重,那是因为它负载着附加的重量,放轻松,朝四周看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沉重,如建筑物、桌、椅、树,我们不必背负着它们。事实上,心有时感到沉重,有时感到轻盈,这是由于粘着的缘故。我们越粘着,心就变得越沉重,正是这沉重使心显得不自然。当心没有注意到这些烦恼产生了时,心就创造了额外的重量。
心一旦会熟练地觉知了时,它会观察得更深入,会看到心怎样对外境起反应,喜欢或不喜欢。继续练习,心会对所有被觉知的目标无分别地平等地对待,直到内在感觉的重量和外在自然的重量一致,直到最后不再需要背负任何重量。
佛陀教导我们:假合成我们身心的五蕴是沉重的,负载着五蕴的重量将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的教导是绝对的真理。对那些能看到的人来说,五蕴确实是沉重的。
对佛教了解甚少的朋友必须知道佛教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它不是生存于世的唯一的所需的工具。因而如果你是一名大学生,你不必为了学习佛法而退学,因为世间的知识对于在社会上过普通常规的生活是必要的。一位佛教徒同样要在其他领域里处理圆融。佛教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除此之外,没教别的,因此,不要误以为佛教会教其他东西。佛教不为如下相关问题提供答案:迷信、宿命、前生、来世、鬼、天人或其他神秘现象。
2. 禅修的工具
对于那些已经知道佛教的教导是关于苦和苦的止息的人,我将禅修工具介绍给他们,那就是正念正知(sati and sampajanna)。觉知发生在我们心中的感受,比如:怀疑、贪爱、担忧、幸福、悲伤。这就是训练正念的工具,用来觉知生起的目标。
保持觉知而不要迷失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处。人们常常容易在眼根和意根处迷失,眼睛去看时有目的地专注于所看的目标上了,或意根思考时容易掉入到所想的念头中去了。通过持续地保持觉知,不迷失于念头或过度专注,我们就能培养出正知,清晰的意识。
3. 四念处
一旦我们有了禅修的工具,接下来修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依个人的天性选择适合修哪种念处,去清晰地了知身、受、心、法。比如经行时觉知身体的移动,坐禅时觉知呼吸的入出。禅修开始时,我们可以修修禅定,全身放松下来,专注在身体上。一旦我们专注于身体的移动或呼吸出入息上时,我们能看到它们不断变化,不能停留一处,也不受我们控制。
通过正念练习,心获得正念正知。当一个心理现象生起时,心自动觉知。比如,当快乐、悲伤、善心、不善心生起时,心会知道。任何身体上现象生起时同样知道。
对于那些善于观察心理现象的人,持续地这样练习。另外只观察身体现象也是可行的。
当心持续地觉知身心现象,它将获得念力和洞察力。心自然地对身心现象作出满意、不满意、中性的反应,此时我们觉知这些感受,它们和我们所观察的其他身心现象一样会集起灭去,这样心就从这些感受中出离,最后心归于平等舍。最初对这种平等舍心可能只经历片刻。一旦熟练后,平等舍心更加经常出现,持续的时间更长,最终它将觉知平等舍心本身,此时它能够将五蕴区分开来,看到构成身和心的五个细分的集合:色、受、想、行、识。
正念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许多禅修者常常出现如下两种反应中的一种:有些人变得厌离而停止了修行;另外一些人产生了疑惑,不知如何做,停下来思考答案。
事实上一旦心能觉知道这平等舍心了,我们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继续观察。一旦觉定慧成熟了,心就自动前进。
4. 不正确的念处修法
就算我们采用了上述禅修指南,当我们开始实修时,我们常常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不正确的念处修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越精进修行,就越出现一些境界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分心。其中最大的一个错误是我们有可能创造了一个新的目标,粘着它,没有如实觉知现象。
当我们认为我们的心太散乱了时需要先修定时,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接着由于练习不正确,培养了邪定,没有发展出正定,专注在一个目标上,心投入其中粘着目标,没有轻松舒适地觉知,迷失其中,或过度专注其中。由于是错误的定,心粘着它所造作出来的目标。一旦我们要从禅定过渡到念处禅的时候,由于粘着的缘故,心不能如实观察实相。
另一个常见的错误是许多人强迫心警觉,特别地保持在当下,以为这就是正念,他们的心处于过分紧绷防卫状态,象在起跑线上的赛跑者。正确的方法是以一种简单而自然的方式觉知任何生起的现象。
第三种常见的障碍是带着贪心练习,比如想炫耀一下、想获得表扬、想得到朋友的接纳,或想快速觉悟等等。我们越想获胜,就越会加快努力,而没有让正念正知自然持续地发展。(事实上,禅修上的正精进是指自然地、持之以恒地培养正知正念)。带着贪心练习时,练习会紧绷,它看起来象进步了,但心不平和。
这三种错误使得我们迷失或粘着现象上,误以为自己充满觉性而实际上没达到。现在我们能够明辨这些错误了,回到课程要点,就是去觉知当下所呈现的现象。事实上,当一个人粘着一个心理现象时,心就已经偏离正念了。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迷失到禅修的副作用中,如迷失在禅相中、内在的光、颜色、声音,甚至身体的颤动。这些现象生起时,有些人对这些经验感到愉悦,有些人感到不愉悦。我必须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这些现象保持正念,反复训练,心最终会处于中道,不再愚痴地专注在这些愉悦或不愉悦的感受上。
为了避免修行上的错误,我们必须严格地坚守规则,当烦恼生起时觉知它们,直到最终某天内在智慧生起克服烦恼。如果我们修行是为了满足我们贪求欲——想知道、想看见、想得到、想出头、想出名,甚至想觉悟,那么就走偏的风险就加大,因为心通常会不时地杜撰出一系列的新的故事,而没有简单地如实觉知现象。
我们需要成为心的观察者。比如,如果心变得比周围的环境更沉重,这就意味着心无知地粘着某些东西。自然状态的心不会沉重,它会和周围环境相同。如果感觉沉重,那是因为它负载着附加的重量,放轻松,朝四周看看,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不沉重,如建筑物、桌、椅、树,我们不必背负着它们。事实上,心有时感到沉重,有时感到轻盈,这是由于粘着的缘故。我们越粘着,心就变得越沉重,正是这沉重使心显得不自然。当心没有注意到这些烦恼产生了时,心就创造了额外的重量。
心一旦会熟练地觉知了时,它会观察得更深入,会看到心怎样对外境起反应,喜欢或不喜欢。继续练习,心会对所有被觉知的目标无分别地平等地对待,直到内在感觉的重量和外在自然的重量一致,直到最后不再需要背负任何重量。
佛陀教导我们:假合成我们身心的五蕴是沉重的,负载着五蕴的重量将永远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他的教导是绝对的真理。对那些能看到的人来说,五蕴确实是沉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