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3,129贴子:616,637
  • 11回复贴,共1

【国学】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道既不同源,也不同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matrix),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来源于道家,又回归到道家。孔子在《论语》里曾称赞老子是神龙,只能见其首不能见其尾。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窃以为儒家最玄奥的天道性命之学直接来源于道家,来源于老子对孔子的点拨。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为,道、儒、法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哲对社会的不同认识。道家要回归到朴素的羲皇时代;儒家是要创造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法家则适合乱世,用看似残暴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开辟太平。法家直接来源于儒家,法家巨子韩非、李斯均受业于大儒荀子,而荀子则是儒门72贤之一子夏一脉的传人。
  推究中国历史,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一个大道不废、仁义未出的社会,道家根源于伏羲文化。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才用仁义来作为社会伦理之准则。“大道废,有仁义”其实是老子对华夏大道衰落发出的悲怆感慨,既然大道废,不得已以仁义维系社会。仁义是大道衰落后的次优选择。所以,大道和仁义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义也要回归大道。在《礼记》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纯朴社会。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传授天道性命之学,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风采。颜回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曾参一生都有国君来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辞不就,而是潜心研究学问。论语记载一个情节,孔子与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畅谈其志,最后孔子赞许的不是做官,而是赞同愿意过逍遥生活的曾点。曾点的志向是暮春时候,去河里洗澡,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为易经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无闷”,已经和道家无甚差别了。
  道家和儒家都来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为于无为,“大道无为”是掌握世间规律后的淡泊、洒脱和大自在,所以无不为。儒家寓无为于有为,“舍生取义”完全是无怨无悔之付出,所以指向无为。
  儒家的天道哲学和道家无二无别,《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庄子说“道在屎溺”,都是源于中华先圣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道家和儒家如同长江和黄河,同源、异流、同归。
  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济的,比如诸葛亮。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汉严刑峻法,似法家。


1楼2015-01-24 20:17回复
    (1)
      道家是中华文化的母体(matrix),中华文化的主体儒家来源于道家,又回归到道家。孔子在《论语》里曾称赞老子是神龙,只能见其首不能见其尾。孔子曾两次向老子问道,窃以为儒家最玄奥的天道性命之学直接来源于道家,来源于老子对孔子的点拨。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儒道是分家的。余以为,道、儒、法只是不同历史背景下中国先哲对社会的不同认识。道家要回归到朴素的羲皇时代;儒家是要创造一个以仁为核心的大同社会;法家则适合乱世,用看似残暴的方式结束战争从而开辟太平。法家直接来源于儒家,法家巨子韩非、李斯均受业于大儒荀子,而荀子则是儒门72贤之一子夏一脉的传人。
      推究中国历史,上古时代民风淳朴,是一个大道不废、仁义未出的社会,道家根源于伏羲文化。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才用仁义来作为社会伦理之准则。“大道废,有仁义”其实是老子对华夏大道衰落发出的悲怆感慨,既然大道废,不得已以仁义维系社会。仁义是大道衰落后的次优选择。所以,大道和仁义是不矛盾的,儒家的仁义也要回归大道。在《礼记》大同篇里,孔子理想的社会是一个“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纯朴社会。
      孔子晚年向其弟子传授天道性命之学,故孔子晚年弟子多有道家高士之风采。颜回住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曾参一生都有国君来聘其任卿相,但均推辞不就,而是潜心研究学问。论语记载一个情节,孔子与多位弟子游舞雩台,各位弟子畅谈其志,最后孔子赞许的不是做官,而是赞同愿意过逍遥生活的曾点。曾点的志向是暮春时候,去河里洗澡,然后唱着歌回家。孔子为易经乾卦的初九“乾龙勿用”作注“君子遁世而无闷”,已经和道家无甚差别了。
      道家和儒家都来源于人文始祖伏羲的大易文化,道家寓有为于无为,“大道无为”是掌握世间规律后的淡泊、洒脱和大自在,所以无不为。儒家寓无为于有为,“舍生取义”完全是无怨无悔之付出,所以指向无为。
      儒家的天道哲学和道家无二无别,《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庄子说“道在屎溺”,都是源于中华先圣对宇宙的深刻认识。
      道家和儒家如同长江和黄河,同源、异流、同归。
      中华历史上最优秀的人才都是儒道法兼济的,比如诸葛亮。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似道家;其“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似儒家;其治理蜀汉严刑峻法,似法家。


    2楼2015-01-24 20:18
    回复
      2025-07-10 15:42:34
      广告
      (4)
        既然佛家就是一种宗教,所以逃不离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期,虽然有少数有益成分,但本质是欺诈和哄骗。比如在佛教,人即使犯了涂炭生灵的大罪,做了杀父淫母的恶行,只要肯向佛菩萨忏悔(当然忏悔少不了布施僧侣,建庙造像),也能立地成佛。如果说了佛菩萨坏话,诽谤佛教,就要生生世世堕落无间地狱。(有兴趣的人看看佛教最提倡的《地藏经》,可以印证我所说。)
        佛教进入中华初期,为了传教,就说释迦牟尼是老子的弟子,老子西出函谷关点化释迦牟尼。可佛教发达之后,就宣称老子是迦叶菩萨,是释迦牟尼派到中国打头阵的马仔。
        从本质看,佛和道是不一样的。佛是宗教,所以需要用恐吓和诱惑的方式拉拢信徒。道是学问,是用归纳总结的方式传承智慧。佛既然是宗教,就需要构造菩萨系统和极乐世界,就要讲死亡后的世界和六道轮回。极乐世界这些东西无法证明,人类都上太空了,没有见到一个神和菩萨。道是先圣参天地、观万象总结出来的,虽然朴素,但其基本方法论是真理,所以能指导人生,创建一个强大的国家。佛呢,入国破国,入家破家。
        既然佛本质是宗教,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其菩萨系统和彼岸世界会受到更多的质疑,最终被人类摒弃。失去怪力乱神支撑的佛最终可能只剩下一些没啥质量的心灵鸡汤。道本质是智慧,所以会有优秀的人传承,而且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可以预见,以后还有圣贤级别的智者来光耀道的文化。有网友说“佛运已断,道运长存”,可能就是从这一点分析得到的。


      5楼2015-01-24 20:20
      回复
        (6)
          如前述,儒道同源同归。道和佛既不同源,也不同归。道是学问智慧,佛是宗教想象。三教合一主要是佛教提出的,是佛教为了在中国生存壮大所提出的宣传口号,目的是麻痹华夏子孙,让我们放松对佛的警惕,甚至皈依佛。
          本节分析一下佛道为什么不同源。第一,从文化背景看。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是一个畏生怕死的懒惰民族,缺乏斗争精神,追求死后的涅磐和清静。轮回说和因果说都是古印度固有的。印度人希望通过修行,获取来世的大福报。印度人现世修行时极为辛苦,摈弃欲望,但为的是来世能实现他的大欲。佛经和佛教故事都宣称阿育王、武则天前世是修佛之人,供奉过佛,所以现世才获得大福报,当帝王。中国人讲究努力奋斗,所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没有描述彼岸世界和死后的世界,都是对现实客观世界的观察、总结和归纳。
          第二,从世界观看。道家来源于大易哲学,大易创立于伏羲。在易经八卦里,认为天地间的八个主体是:天、地、水、火、雷、风、山、泽。道的世界观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佛认为的五个主体是:色、受、想、行、识,前一个是唯物,后四个是唯心。佛虽然也说“地、水、风、火”,但其理论和修行体系是围绕“色、受、想、行、识”展开的,所以佛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道虽然不提倡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但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佛是否认客观世界的,认为世界如梦如幻,《金刚经》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结论如下:世界观是一切思想的分水岭,道是唯物的,佛是唯心的;道承认客观世界,佛否定客观世界。所以道和佛在源头是泾渭分明的。而道和佛的世界观差异来源于中华民族和印度人的文化背景差异。


        7楼2015-01-24 20:22
        回复
          (7)
            上章说到道和佛在源头上截然不同,这章在归宿说二者的本质差异。
            第一,道立足于现实人生,佛寄托于彼岸世界。道是实际的智慧,所以道只是讲述现实人生,但又超越现实人生。是通过掌握规律、领悟大道的方式获得自由,有点类似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佛本质上是宗教,是一种冥想的方式悟道,所以佛需要彼岸世界来寄托。有人说,禅宗就是当世解脱。回答: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吸收了很多庄子的思想。但禅宗本质上还是佛教那套,仍然追求涅盘和彼岸,否则那些祖师去当和尚干嘛?
            第二,道能指导人生和社会,佛却不能。道是总结天地万象获得的规律,佛则是一种冥想、顿悟获得的心灵吗啡。前文也说及,道家思想治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佛教治国只能是死路一条。
            结论:从立足点和指导性可以看出,道和佛本质不同。道是在现实中获得超越,佛追求死后涅盘(就连禅宗也不例外),一个追求生时,一个追求死后,所以道和佛的归宿截然不同。


          8楼2015-01-24 20:23
          回复
            (8)
              那为什么有人说佛道同源同归呢?大概是因为:道倡导“清静自然”、佛倡导“无欲无求”,似乎都差不多。但道的清静自然是掌握规律、领悟大道后的自在、洒脱和淡泊;佛的无欲无求是强烈克制欲望,把此生欲望寄托于来世后剩下的无欲。其实,佛的欲望是很大的。比如西方极乐世界还只是个成佛的中转站,还不是究竟成佛,但其奢华已经是世间无匹了。最后荒诞到喇嘛教,居然号召“大贪成佛”。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有些抵触。可如今回头来看,马克思的哲学还是有真知灼见的,是对西方圣哲的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世界观、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论述,都是来源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对于世界的一切人类文明,我们都应该继承,但是对宗教这么诱骗加恐吓,只讲愚信的体系,还是摒弃为好。
              南怀瑾说“道是药店,儒是粮食店,佛是百货店”,老家伙关于道和儒的论断我认同,但佛可以说是一个垃圾店。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没做过什么好事,反而一直在诅咒华夏族。“佛教兴,华夏衰”是历史规律。所以对于外来宗教,不管是原来的佛教,还是近一百年来传入的其它外国宗教,华夏子孙都得擦亮眼睛,保持高度的警觉。我华夏族自有天人合一的通途,不需要外国宗教这种低级愚昧的信仰系统。至于本土的道教,虽然也吸收了很多的佛教垃圾,但作为秉承华夏神话的宗教,我们应该呵护他。


            9楼2015-01-24 20:24
            回复
              唉,人都做不明白,何谈学佛。所以啊,先好好学习做人吧。当您把人做明白的时候,再来看佛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1-25 07:46
              回复
                1234567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1-25 08:09
                回复
                  2025-07-10 15:36:34
                  广告
                  楼主说的不错,学习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25 15:25
                  回复
                    我觉得任何宗教都是不能信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1-25 15:53
                    回复
                      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出自周易大过,而不是乾卦!另外,你话太多了,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01-25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