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典礼於1993年举行。其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其后随著建设的展开,法鼓山也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一地宫,於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此举则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终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启用,并将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陆续迁入,一步步地将构筑中的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举行大殿上梁安宝典礼,意寓著园区工程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命名
「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镇山物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举行法鼓山钟楼的落成仪式。钟楼上立有「法华钟」,为法鼓山之镇山物。法华钟,其材料是用青铜铸造而成,重量为25吨、高4.5公尺、直径2.6公尺,最厚的地方为29.6公分,钟型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会社」铸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华钟」其特别之处,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动土典礼於1993年举行。其后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其后随著建设的展开,法鼓山也取法中国古道场,在大殿正下方设一地宫,於1996年举行奠基大典及地宫安宝仪式,将三百多件台湾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内,并注明在西元三千年时才能开启,此举则为台湾佛教文化传承写下历史新页。
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与经营,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终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启用,并将中华佛学研究所、僧伽大学陆续迁入,一步步地将构筑中的佛教教育园区具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举行大殿上梁安宝典礼,意寓著园区工程将进入另一个阶段。
命名
「法鼓」一词,佛典中有多处提及。如《妙法莲华经》云:「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击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无量众生,我等咸归请,当演深远音。」所谓「击大法鼓」,就是敲响佛法净化心灵的鼓声,使人心获得安乐与平静。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犹如一个纵卧的大鼓,故引经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镇山物
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园区,举行法鼓山钟楼的落成仪式。钟楼上立有「法华钟」,为法鼓山之镇山物。法华钟,其材料是用青铜铸造而成,重量为25吨、高4.5公尺、直径2.6公尺,最厚的地方为29.6公分,钟型为唐式。2004年5月委由日本「老子株式会社」铸造,直到2005年11月完成。「法华钟」其特别之处,在钟的内外钟面上铸刻有《妙法莲华经》一部,共六万九千六百三十六字、《大悲咒》一卷,共四百二十四字以及「多宝塔双佛并坐图」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