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文史爱好吧 关注:18贴子:85
  • 0回复贴,共1

“海峡和风”纪念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00年6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全国8家广播电台联合推出专题节目,把台湾海峡西岸泉州市泉港区一座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石船“海峡和风”纪念碑介绍给世人。此外,《人民日报》(海外版)、《福建日报》、《泉南文化》等10多家报刊及东南电视台等媒介竞相报道了该纪念碑建成的消息,并刊播了纪念碑上104个字碑文。碑文讲述了一个因海峡两岸人为隔绝造成骨肉分离的凄婉动人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肖贤妸,自嫁到回族聚居地——后龙郭厝后引自然村(今属泉港区峰尾镇)郭家,男耕女织,家庭生活虽然困难,但也时有笑声。中年丧夫后,只靠着她瘦弱的肩膀,承负着生活的重担,一个人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儿子郭荣成、郭荣玉拉扯大。1946年的一天,她的两个儿子迫于生计,到台湾彰化县的鹿港谋生。
鹿港原称鹿仔港,是开台重镇、文化古城,也是泉先民移居台湾的一个聚居地,向有“小泉州”之称。“海出东南一夜舟”,是说顺风顺水的话,从泉州出发,夕发朝至,一夜之间就可到达鹿港。200多年前,鹿港正式设港开渡,清政府就开辟泉州与鹿港为对渡港口。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因闽台物价差额很大,峰尾商家和渔民积极进行对台贸易,鹿港便是一大去处。当时,峰尾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峰尾小上海,财源滚滚来;消灭日本鬼,台湾再兴起;撞风又破浪,富裕和兴旺。
1948年冬,肖贤妸思儿心切,搭乘峰尾一艘运载货物的商船,到鹿港与儿子相聚。但是,住了一些时日,她担心老家的田地荒芜,便携着不满5岁的孙子郭淡宗(已在台湾入了户口)返回大陆,打算来年再带小淡宗到台湾去。
可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不久,台湾海峡就实行了海禁,一夜之间成为天堑,肖贤妸祖孙俩相依为命。此后裹着小脚的肖老太太经常费力地爬上村后头的小山,站在山头的岩石上,眺望海峡那边的台湾岛,希望来往的帆船上有她日夜思念的亲人,企盼着海峡解禁,骨肉团圆。然海天阻隔,咫尺天涯,在她79岁高龄的那一年,她带着满腔遗恨离开了人世。
祖母未了的心愿,在郭淡宗身上延续着。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翻修旧屋的时候,他深情地在大门的石匾上镌刻了四个大字——“海峡和风”,企盼着海峡两岸三通,骨肉团聚。
肖贤妸老太太去世后,后引村人在她登山歇息地方,栽下许多相思树,以寄托人们不尽的两岸相思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引村人的思亲之情更为强烈。他们要实现那珍藏在心中很久很久的心愿:勒石立碑,呼吁海峡两岸三通,祖国早日统一。
于是,在铁道部十八局陈清辉先生等人牵头下,村民们分头行动。残疾人、工艺美术设计工作者连育红,硬是卧在病床上,几易其稿,精心设计了石船纪念碑的模型。石雕艺人刘春来也赶制了大型石船纪念碑……
1999年的清明节,后引村10几个小伙子,把几吨重的石船和石碑艰难地扛上山,在成荫的相思林中竖了起来。
石船的一头刻着“台湾”,一头刻着“福建”。署名“台湾”的船头朝西、署名“福建”的船头朝东,这是表示海峡的自由通航。船上只有一片石帆,象征着不管两岸关系如何,祖国最终一定会统一。石帆正面和背面都刻着“海峡和风”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那是安徽芜湖市的书画家黄忠传先生和从台湾回来的郭淡宗先生的书法。在石帆的正面镌刻着:
相思万千 亲情为最
有肖氏者 解放前夕
渡海探子 携孙回闽
此后海禁 两岸隔绝
奶奶牵孙 遥望东鲲
日日登山 难见归帆
夜夜垂泪 骨肉离散
月月相思 亲人团聚
年年祈祷 海峡和风
一生夙愿 未能实现
肖氏逝后 乡邻于此
植相思树 勒石企盼
两岸三通 祖国统一
(黄建聪、陈清辉撰写)
碑文被拓带到台湾,随着各种媒体的传播,“海峡和风”纪念碑名扬远近,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参观。石船的艺术模型已被来大陆探亲旅游的台胞“祖国大陆观光团”带到了台湾,也摆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演播厅。
不久,郭荣玉(肖贤妸的二儿子)回到阔别半个世纪的“摇篮血迹”、魂牵梦萦的故乡(郭荣成已于1976年去世)。回台湾时,他带着那艘石船艺术模型,摆在湾自家楼房厅堂中,他有一个心愿:要让这石船在海峡架设一座天桥,使海峡天堑变通途,并决定由其女儿、女婿投资在泉港区兴办大型现代化工厂,为家乡的开发建设尽一份心力。
石船牵着两岸情,在纪念碑旁,人们衷心祝愿:
海峡两岸架金桥为时不远;
骨肉同胞聚神州指日有成。
参考资料:
《相思:一湾浅浅的海峡》(《泉州晚报》1995年5月4日,作者:许志荣)


1楼2015-01-23 13:5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