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几十章。很想说一下关于芝麻李这个人物的塑造。
芝麻李,是一个典型的买卖人,还是很底层的卖芝麻的买卖人,四等民里的四等民。
他不止是因为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整个县几万人都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我国古代造反的农民从来就没有只有几个活不下就造反的,从来都是数万数十万的人活不下去才有胆量造反的。并且这几十万难民最后能活下来的不过几百几千。
芝麻李就是这样一个只要能有口吃得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想着起来造反的人,最后反了。即便他有一些领导能力,但是他的行为处事,绝不会像文中那样,张口的大道理。
他所有的工作与想法都应该是如何填饱治下百姓的肚子。他不会有任何功夫去思考保境安民的工作。因为跟着他造反的人,最后剩不下一半,而治下的百姓,最后剩不下一成,这之中绝不会轻松愉快,也觉没有任何时间容许他思考任何道理,他只有失败,吸取教训,运用教训,成功,下一次失败……
他绝不是先想好,然后去施行,而是被迫的。
想通这些,那么,在本书中充斥的浓浓的官僚气息就会显得多么可笑了。
其实在指南录中,这种官僚气息就折磨了笔者许久。
芝麻李,是一个典型的买卖人,还是很底层的卖芝麻的买卖人,四等民里的四等民。
他不止是因为自己实在活不下去了,而是因为整个县几万人都活不下去了才造反的。
我国古代造反的农民从来就没有只有几个活不下就造反的,从来都是数万数十万的人活不下去才有胆量造反的。并且这几十万难民最后能活下来的不过几百几千。
芝麻李就是这样一个只要能有口吃得东西,一辈子都不会想着起来造反的人,最后反了。即便他有一些领导能力,但是他的行为处事,绝不会像文中那样,张口的大道理。
他所有的工作与想法都应该是如何填饱治下百姓的肚子。他不会有任何功夫去思考保境安民的工作。因为跟着他造反的人,最后剩不下一半,而治下的百姓,最后剩不下一成,这之中绝不会轻松愉快,也觉没有任何时间容许他思考任何道理,他只有失败,吸取教训,运用教训,成功,下一次失败……
他绝不是先想好,然后去施行,而是被迫的。
想通这些,那么,在本书中充斥的浓浓的官僚气息就会显得多么可笑了。
其实在指南录中,这种官僚气息就折磨了笔者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