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吧 关注:73,420贴子:242,807

回复:古文猎奇小说集《奇虫萃》,求分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虫师》
唐朝有富家子,因故借居远方表亲之家,无父母之束缚,少诗书之训导,终日与酒肉之友厮混噩噩然。公子恶劳,其室秽。一日公子与市井之友攀肩勾背,大呼小吵自外而来。入其室,公子抄案上花衣,欲以之掸座上尘土而邀友人坐也。
花衣扬起,尘土呛然。一虫与烟中盘旋而出,大喝之:“竖子!当我尘埃也?我虽为虫,不与尘埃为伍!我已伏此屋数日,观子之行,饮酒作乐无度,自引花天酒地,行乐不负平生也?此亦噩噩然也!持黄金之家业,念于流连,眠于光年,竟日与跳梁小丑为伍,其真为尘埃也!竖子顽劣,目光如豆,虫亦可讥笑之!”说罢,振翅离去。
友人惊愕,公子亦惊惧,逐之出,从此收敛玩性,勉务正业。
故云:人与虫,孰近乎尘埃也?尘埃最似尘埃也,视己为尘埃者乃为真尘埃也。


18楼2015-02-04 09:08
回复
    《巨虫》
    某林,虫聚而谈。
    一虫曰:“我可举三两之物!”众虫皆惊叹,又一虫曰:“有何!我可举五两之物!”虫群哗然。
    其中有一巨虫,可举二三十两,众虫皆问之:“你可举几两?”巨虫曰:“亦四五两耳。”
    虫皆笑之:“以你偌大身躯,仅可举四五两?”嘁嘁喳喳,皆暗笑之。
    巨虫暗喜,其暗思:尔等小虫,岂知我能举几十两?待尔等低看于我,我再略施力气,让尔等刮目相看。
    巨虫不语,行至树下,众虫观之。其为令虫群惊,捡一大树枝,足有百两,倾力而举,树枝起,力尽,树枝落,压巨虫,虫死。
    小虫曰:“可惜尔偌大身躯,如此无用也。”
    巨虫有心贬低自己,只为事后惊艳众虫,殊不知,表现之欲可乱心,失了分寸,则失足乃至失命,亦意料之中也。


    19楼2015-02-05 21:00
    收起回复
      楼主一定是个文人墨客!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2-06 08:04
      收起回复
        呵呵楼主中二啊,这不是虫师嘛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15-02-07 21:24
        收起回复
          《虫议》
          土墙斗拱之上,两虫遇。
            其一虫曰:“凶也,悲也。虫似我等者,纤弱无力,上欺于大虫、飞鸟,下惧于蜘蛛、爬虫,竟日九死一生,惶惶终日。适才我便于斗拱窝痕处遇一壁虎,险丧命于此。况我等默默无名,壁虎却誉满天下,何其不公也!”
          另一虫奇之,问:“何出此言?壁虎有何不凡,竟能为全天下知?”
          前者忿忿曰:“壁虎其尾可断而不死,世人异之,常常引其异能,教化他人,常曰‘壁虎尾断而不死,尔受此宵小挫折,岂能一蹶不振?’等言,口口相传,是此世人尽知也。”
          后者大笑止之曰:“尔羡其乎?惑矣!壁虎有此异能为天下知,亦因此惹祸上身。人每每见壁虎,尤孩童,必捉只,斩之尾,躬亲试之,欲知天下传言真耶假耶。壁虎之痛尔可能体味?壁虎名扬,而尾尽为世人断,子却羡其境遇,尔其惑矣。”
          前者听罢方有所悟,若名声与伤害并驾而来,则浮名只是虚妄。


          23楼2015-02-07 21:57
          回复
            《虫疫》
            正逢乱年,金戈铁马,血染沃土。大地横尸遍野,尸气聚集,各种怪病接踵而至。
            一种怪虫不知从何处涌出,遇人便刺入其眼,初时并无异样,不几时,其人便眼红如血而死。百姓惊惧,争相避之。
            一老医者奇之,因此怪病闻所未闻,便留心观察,终得此怪病奇怪之处,虫刺入婴儿眼中,婴儿竞无死亡案例。而在成人之间,病情亦有差别,老者易活,而稍壮者易亡。同龄人间死期亦有差别,病发有早有晚,医者更加留心观察,却再无发现。
            老医生正无计可施,一病人丈夫哭告之:“我妻中虫毒已半月有余,并无病发之态,前夜因见地上或遗铜币三枚,欲贪之,病忽发眼红而亡,其因贪心致其病发也?”
            老医者闻其言蹊跷,细细盘问,又问其他病人,皆告之病发之前或起贪念,或纵欲,或妒忌,或口舌。医者悟,虫入人眼,此人无恙。其纵私欲之时,心绪紊乱,致病发命失。婴儿无所乱欲,故得不死。
            虫疫传播此间数年,人尝谓此虫为“炼狱鬼”,然如此看来,该虫禁人败德,使人恪己,乃“天上使者”也。
            有贤者曰:此怪虫现,人人自危以养德,然,当此虫绝,人之处世则将何之?仍恪己也?或复败德耶?


            IP属地:山东24楼2015-03-18 21:16
            回复
              很好的帖子 加个精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3-18 23:29
              收起回复
                半文言文


                IP属地:安徽26楼2015-03-22 10:26
                回复
                  语言不够文言,有点偏白化文,像在读明清小说


                  27楼2015-03-22 10:43
                  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3-26 10:19
                    回复
                      如果帅可以养活人,那么不夸张的,负责任的说我能养活10亿人!
                      一直承受我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帅气和机智!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3-26 10:23
                      收起回复
                        虫惑
                        虫群中有雌雄二虫侣,出则同行,形影不离,入则共居岩下小室,不与同族往来。
                        遇几日,其妻病,不能起,雄虫孑然而出。会大雨刚过,冲刷小丘出硕大果籽,雄虫见之,念其妻平日恨其散惰,不求聚粮,常由是冷颜相向,便吐肚中之水遗于果籽之丘侧,是为记,以待日后雌虫病好,同来取之。
                        不意族中有虫经过,而此间果籽乃虫族所储,过路虫见之,误以其欲盗之,背后议论纷纷,渐而广为传之,雄虫由此而负“虫贼”之名。
                        雄虫初时,大惑,及其得实情,愤懑不已。“虫贼”之呼每日愈盛,其愤懑亦不减一分。
                        终于岩下小室,雄虫每视雌虫,愤懑乃加一分,渐失心性,杀妻,远遁。
                        或问:雄虫杀妻,是谁之过欤?答:雄虫,雌虫,及众虫。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0楼2015-03-30 12:3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03-30 16:08
                          收起回复
                            《虫乱》
                            古有虫群,以负粮之重命名。
                            其大者,为王,虫群之王,曰三两虫。
                            虫王以其三两之力,取粮入群,日进小堆,深得虫心。
                            一日,百钱虫与之约盟,共理虫群事务,三两虫颇得其力。
                            久之,百钱虫谏三两虫曰:“子为虫王,本不应躬亲劳动,而轻于虫族事务,唯深思之。”
                            三两虫感其忠,然其语,竟日忙于虫族事务,而日减聚粮之数。
                            及三两虫不聚粮久矣,众虫私议,其闻之,心有不安,拟再聚粮。
                            百钱虫又曰:“虫民自有鄙见,而王应顾全大局,毋听小民。”
                            于是三两虫作罢,众虫误会愈深,终纷起作乱,事急。
                            三两虫急召百钱虫问策,百钱虫不语,久久乃说:“王者,亦无安逸享乐之权。”
                            三两虫惊:“众虫皆反我不乱,盖有子之谋,而今子亦毁我,我无靠矣!”言罢退位,不日郁郁而终。
                            吾始闻此事,以其荒谬,细想之,古时所谓昏君,有此情也未可知也。


                            IP属地:山东32楼2015-03-30 16:11
                            回复
                              文白相杂,去古人远矣。


                              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8-02-23 22: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