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8月
8月 19日
○上昼讲《孟子》于资政殿月廊。 讲讫, 上问于特进官张晩曰: “毛将情形之败露久矣, 而近以西来状启, 人情尤疑惧。 未知卿之所见, 则祸发迟速, 当如何?”
晩曰: “臣意彼无速发之理。 虏虽强请, 毛不速发矣。 毛将在此, 则享公侯之乐, 投奴则为一俘虏, 必不及李永芳矣。 如贼亦必知文龙之军不可用, 岂汲汲於文龙乎? 只虑在此, 则或为后患, 故毛若投降, 想必受之, 而必不优待矣。”
上曰: “予意亦以为, 似无紧急事, 而群情皆以为惧, 何以若是乎?”
晩曰: “兵事虽未可知, 以事势言之, 则奴贼岂听毛言, 而又以我国为一敌乎? 不久当有帐下之变矣。”
上曰: “毛若求粮, 则其可辄给之乎?”
晩曰: “彼以中原将官, 告急於我, 不可不给矣。”
上曰: “群议皆欲置兵於昌、朔间, 此事何如?”
晩曰: “柳珩在时, 内筑石城, 外筑土城, 而大槪形势, 外高内陷, 故不合於筑城矣。 然昌城孤绝, 不幸被围, 则更无蚍蜉之援。 置兵朔州之议, 盖为此也。 但须得三四千军兵然后, 乃可以济。”
上曰: “三四千军兵旣难, 而其食亦难矣。”
上又曰: “凡事, 卿须鎭定, 俾勿妄动可矣。”
崔鸣吉曰: “外议皆以为, 在我之道, 不可坐视天朝反臣, 而不击也。 此似太急, 而若送体察使, 观变於西方则可矣。 张晩之言, 不可恃也。 适变时, 臣闻其有反形, 密言於张晩, 则晩云: ‘岂有是理?’ 终不预备, 以致苍黄之变。 今者易承恩、徐孤臣等, 言毛之反形已具。 须尽在我之道, 待变可也。”
晩曰: “鸣吉之言是矣。 莫如预备也。”
上曰: “西方似先惊动, 何以鎭定乎?”
晩曰: “无变则自然鎭定矣。 上年, 边臣以不入防军为忧, 及臣往还之后, 颇为鎭定。 今者臣亦欲入往关西, 与尹暄相议处置。 但深冬则病生, 厨传亦有弊, 以此为虑耳。”
上曰: “予意亦欲一番往还, 何必至日寒乎?”
晩曰: “臣欲於今月念后, 卽为发行矣。”
晩与鸣吉, 又陈号牌御史, 不可不速遣之意。
知事李廷龟曰: “拜园时, 道途颇远, 一日之内, 势难往还。 待明春为之可矣。”
上曰: “发引时, 旣未得随往, 情理不得不往矣。”
晩又请南汉山城城役时, 僧军不赴役者, 徵捧军粮,
上曰: “城役未毕, 则役之可也, 役完之后, 又卖度牒, 如徵阙之为, 则岂国家本意乎?”
8月 19日
○上昼讲《孟子》于资政殿月廊。 讲讫, 上问于特进官张晩曰: “毛将情形之败露久矣, 而近以西来状启, 人情尤疑惧。 未知卿之所见, 则祸发迟速, 当如何?”
晩曰: “臣意彼无速发之理。 虏虽强请, 毛不速发矣。 毛将在此, 则享公侯之乐, 投奴则为一俘虏, 必不及李永芳矣。 如贼亦必知文龙之军不可用, 岂汲汲於文龙乎? 只虑在此, 则或为后患, 故毛若投降, 想必受之, 而必不优待矣。”
上曰: “予意亦以为, 似无紧急事, 而群情皆以为惧, 何以若是乎?”
晩曰: “兵事虽未可知, 以事势言之, 则奴贼岂听毛言, 而又以我国为一敌乎? 不久当有帐下之变矣。”
上曰: “毛若求粮, 则其可辄给之乎?”
晩曰: “彼以中原将官, 告急於我, 不可不给矣。”
上曰: “群议皆欲置兵於昌、朔间, 此事何如?”
晩曰: “柳珩在时, 内筑石城, 外筑土城, 而大槪形势, 外高内陷, 故不合於筑城矣。 然昌城孤绝, 不幸被围, 则更无蚍蜉之援。 置兵朔州之议, 盖为此也。 但须得三四千军兵然后, 乃可以济。”
上曰: “三四千军兵旣难, 而其食亦难矣。”
上又曰: “凡事, 卿须鎭定, 俾勿妄动可矣。”
崔鸣吉曰: “外议皆以为, 在我之道, 不可坐视天朝反臣, 而不击也。 此似太急, 而若送体察使, 观变於西方则可矣。 张晩之言, 不可恃也。 适变时, 臣闻其有反形, 密言於张晩, 则晩云: ‘岂有是理?’ 终不预备, 以致苍黄之变。 今者易承恩、徐孤臣等, 言毛之反形已具。 须尽在我之道, 待变可也。”
晩曰: “鸣吉之言是矣。 莫如预备也。”
上曰: “西方似先惊动, 何以鎭定乎?”
晩曰: “无变则自然鎭定矣。 上年, 边臣以不入防军为忧, 及臣往还之后, 颇为鎭定。 今者臣亦欲入往关西, 与尹暄相议处置。 但深冬则病生, 厨传亦有弊, 以此为虑耳。”
上曰: “予意亦欲一番往还, 何必至日寒乎?”
晩曰: “臣欲於今月念后, 卽为发行矣。”
晩与鸣吉, 又陈号牌御史, 不可不速遣之意。
知事李廷龟曰: “拜园时, 道途颇远, 一日之内, 势难往还。 待明春为之可矣。”
上曰: “发引时, 旣未得随往, 情理不得不往矣。”
晩又请南汉山城城役时, 僧军不赴役者, 徵捧军粮,
上曰: “城役未毕, 则役之可也, 役完之后, 又卖度牒, 如徵阙之为, 则岂国家本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