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宇集团吧 关注:49,053贴子:7,821
  • 11回复贴,共1

漫谈中华文化之”为什么说只有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观?(一)
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 非善恶最客观、最公正的尺度。为什么普世价值观如此强大呢?因为它是对人性的高度概括和客观总结,它体现的是全人类的一种共性。
只有研究人性的中华文化才满足普世价值观的定义。
并具备三大特点:(1)自由,(2)平等,(3)博爱。


1楼2015-01-16 09:24回复
    (一)先谈谈中华文化作为普世价值观的自由特性。
      在中华文化中人性自由体现在两点:
     (1)对于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阳光的。


    2楼2015-01-16 09:25
    回复
      2025-07-27 17:38: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虽然过了二千多年,对于孟子的这番话,现代人读起来,仍然震撼心灵。所谓的大丈夫代表的是人性的光辉。而”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形容的是人性特征。
      我们再解读一下” 顶天立地”的含义: 按字面意思讲,一个人头顶着天,脚踩着地。不管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身高在2米左右,肉身无法达到顶天立地的效果。我们再按照”天”、”地”、”人”的概念解释一下,就很清楚了。人性的光辉贯穿客观存在的”地”与不为人感知的”天”。实际上,其歌颂的是人性的光辉。
      在佛道界有句相同的名言,天上地上,唯我独尊。现代人对唯我独尊进行了负面解读。实际上,它跟”顶天立地”具有相同的意思,同样是赞扬人性的光辉。
      可见,中华文化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的,阳光的。


      4楼2015-01-16 09:26
      回复
        (2)中华文化始终在指导着个人追求人性的自由。
        关于中华文化指导下的人性自由,我们首先要谈的是古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是中华文化最本源的命题。 这个命题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合,就是互相理解,结 成友谊。
        很遗憾,这样的解释是不通的。
        我们再复述一下”天”的概念,一切能影响人心且不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而”人”的概念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性。
        ”天人合一”的概念就是,人的本性与能够影响人心且不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相一致。这样表达有些抽象。我们再分析一下”天”的概念,什么样的客观存在既可以影响人心且又不为人所感知?答案是人心,这个人心指的是众人的人心。当个人经过修炼内心干净,放下名利时,感悟到人心所向,就是”天人合一”。
        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命题,再理解儒家思想、释家思想、道家思想指导个人追求人性自由,也就迎刃而解了。


        5楼2015-01-16 09:27
        回复
          《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现代人都知道,鲲鹏是夸张而超出常识的想象。其寓意是,对人性自由的向往。
          庄子曰:“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至人”就是得道的人,或者说是明心见性的人。”用心若镜”就是,内心就象一面镜子一样,没有杂念,干净平静。”不将不迎”形容的是,人的内心象水面一样平静,既没有自转的漩涡(自我纠结),也没有自起的水波。”应而不藏”说的是,内心客观反映出外物的真实情况,而不扭曲。”故能盛物而不伤”意思是,从而内心
          至人内心如镜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由此可见,道家思想指导个人追求人性自由的依据比比皆是。


          6楼2015-01-16 09:27
          回复
            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内圣外王”。”内圣”对应的是一个”修”字,也就是心性修炼。”外王”对应的是一个”行”字,也就是世间功业。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也就是”修行”二字。
            可见,儒家思想更加系统地指导个人追求人性自由。 《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意为,成为大人物的道路在于使自己高尚德行更加精进,在于心中有百姓,在于使自己思想处于至善的境界。
            《大学》中篇讲得更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楼2015-01-16 09:28
            回复
              从”内圣”正推到”外王”,层次清晰。次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的”内圣”部分与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与佛家思想的”明心见性”都是一致的,阐述的都是心性修炼的内容。儒家思想的”圣人”、道家思想的”至人”、佛家思想的”佛”都是相类似境界。三者区别在于, 只是儒家思想同时也强调”外王”,也就是世间功业。对人性自由,多了世间秩序的约束。如”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在强调人性自由同时,而设定了社会约束条件。
              佛家思想指导个人追求人性自由就更显而易见了。佛家讲”登彼岸”,指引个人获得人性自由。


              8楼2015-01-16 09:28
              回复
                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观?(二)
                人性的博爱,也就是人间”大爱”。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大爱文化。
                “大爱” 是一种宽广博大的爱,施与众人的爱,是来源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共有区间,是人 性的一种自然迸发。在一定意义上说,“大爱”是“公有的”、“无私的”“纯洁的”。它不掺杂任 何个人私利,是一种自愿的,无任何功利之心的奉献。它代表着人们在精神上的共同利益 与共同意志。
                20 08年汶川地震,全国人民瞬间积极响应,捐钱捐物,在成都为灾区人民献血的 志愿者排起了长队。为什么人们会众志承诚,为什么会表现出大爱无疆?当人 们放下名利之后,个人“爱”的文化基因就会显现出来。多少个人的 “爱”汇聚起 来,就是大爱无疆。而中国人的大爱精神来源于中华文化。


                9楼2015-01-16 09:29
                回复
                  2025-07-27 17:32:3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国民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通常是,先是百家争鸣,再是独尊 儒术,再是宋程理学,等等。这是一条显学脉络。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思想的 发展轨迹无人提及。
                    一个国家几年间的兴衰,由环境决定;几十年间的兴衰, 由人才和战略决定;几百年间的兴衰,由制度决定;几千年间的兴衰,由思想 决定。人类历史上四大古代文明,只有中华文明得以延续至今。而中华文明的 勃勃生命力来源于中华文化,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思想。
                    中华文化内核 思想是三教同源,直指人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儒家思想、释家思想、道家思想为代表。这里所探讨的是思想,而不是世俗化的宗教,不是道教、不是儒教、也不是佛教。
                    释家思想讲的是明心见性,道家思想讲的是天人合 一,儒家思想讲的是止于至善之地——内圣外王。其核心思想是一样的,就是通 过修行,让人的内心世界达到如镜的状态,不受个人情绪与欲望的干扰。
                    道家至人的 境界、佛家如来的境界、儒家的至善之地都是同一个境界,只是表述不同罢了 。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朝代更替,科技水平在变化,社会环境在变化,唯一 不变的是人性。现代人与古代人唯一相同的也是人性。
                    因此,讲述心性修炼的 三家思想都有着千年生命力。 人性内心善与恶的较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 如何才能去恶扬善,克除贪欲,战胜内心的恐惧与焦虑。儒释道三家思想都给 出了答案和各自修行的法门。 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思想的发展史是中华文化发展 演变的一条隐线。


                  10楼2015-01-16 09:30
                  回复
                    从内核思想的发展演变来看,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兼 容并蓄的文化。中国本土文化是道家思想,以老子《道德经》为代表,讲得更 多的是哲学层面的道理,还有心性修炼的功法。 中国古人的思辩思想主要来源于道家思想,还有《易经》。 随后,儒家思想出现,孔子问学于老子。 修齐治 平中,“如何修”更多的是与道家思想相融合。或者说,这种内圣的法门更多的 来源于道家思想。在唐朝佛家思想正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中国文人更多 的是儒表道心。
                    佛家思想源于印度,在唐朝正式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而作为融 合的标准应该是中国禅宗的出现。中华传统文化内核思 想为什么能够接受释家思想?其原因是,佛陀所发四无量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 宏大的誓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佛陀的大爱之心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爱相互 激发,相互印证。


                    11楼2015-01-16 09:30
                    回复
                      当我 们的心灵与百年前人心灵相通之际 ,我们可以 很自豪地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子 孙,我们不愧 这个称号,并用自己的生 命谱 写民族的青春。 几代人的民族复兴之梦将在 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实现。


                      13楼2015-01-16 09:37
                      回复
                        如上的实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下面谈一下,中华文化是如何铸就“人性平等”的民族特性。
                          我们从中华文化最基本概念,“天”、“地”、“人”说起。
                          “天”的概念是,一切能影响人心又不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地”的概念是,一切能为人感知的客观存在,如大地、天空、太阳、月亮、星辰等。 “人”的概念是,人性。 “顶天立地”的文化含义就是,人性的光辉贯穿客观存在 的”地”与不为人感知的”天”,也就是“映天射地”。
                          每个人就有自己的“人性”。而“人性”与“人性”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大家都“顶天立地”了,也就是“映天射地”了,状态相同,因此是平等的关系。
                          这是在文字之外的理解,也是在文化之内的感知。
                          由此,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佛陀、毛主席等这些大圣大贤,他们的“人性”与我们每个普通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讲,没有羔羊,没有牧羊人,都是平等的。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都隐含“人性平等”的文化特性。只有佛家思想,也就是中国的禅宗大力宣扬“人性平等”。禅宗思想是,人人都是自性佛,见性成佛。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需要受者有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佛家思想不需要,所以 传播更广,也更深入人心。从唐代到现在历时千余年,早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融入到每个国人的血脉之中。
                          当下,就算国人对佛家思想很陌生,也一样耳熟能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佛语。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铸就“人性平等”的民族特性。


                        15楼2015-01-16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