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吧 关注:104贴子:418
  • 9回复贴,共1

(转载)《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
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著
吴雅凌译
《伊利亚特》的真正主角、真正主题和中心是力量。人类所操纵的力量,人类被制服的力量,在力量面前人的肉身一再缩退。在诗中,人的灵魂由于与力量的关系而不停产生变化,灵魂自以为拥有力量,却被力量所牵制和蒙蔽,在自身经受的力量的迫使下屈从。那些梦想着进步使力量从此仅仅属于过往的人,大可以把这部诗当成一份档案;那些无论从前还是现在都能在人类历史的中心辨认出力量的人,则会把它视为一面最美丽最纯粹的镜子。
力量,就是把任何人变成顺服它的物。当力量施行到底时,它把人变成纯粹意义的物,因为,它把人变成一具尸体。原本有个人,但瞬息之间,不再有人。《伊利亚特》没有停止向我们展示类似的场景:
……马儿
拖带空车在战地上发出长响,
悲悼那无缺的御者。他们长眠
大地,受兀鸟的疼惜胜过爱侣。
英雄成为一件物品,拖曳在尘土中的马车之后:
……黑发
飘散两边,满脸尘土,
从前那么俊美;宙斯
容许敌人在他的故土凌辱他。
这样一幅场景的苦涩,被我们纯粹地品味着,没有任何给人鼓舞的假象来歪曲它,没有任何慰藉的不朽、任何光荣或故乡的平淡光环。
他的灵魂飞离肉身,前往哈得斯,
一边哀泣命运,雄武和青春不在。
在惨痛的对比之下,更令人心碎的是突然忆起另一个世界,却很快地模糊了,那遥远而不稳定的世界,关乎和平与家人的世界,每个人在身边的人眼里是最重要的人。
她才刚吩咐秀发的侍女们在屋内
把大三角鼎架到火上,好让
赫克托尔从战场归来洗个热水澡。
天真的女人呵!她不知道再也没有热水澡了,
明眸的雅典娜让他死在阿喀琉斯手下。
当然,那不幸的人,他不再可能洗热水澡了。他不是唯一的一个。整部《伊利亚特》均在远离热水澡。人类的全部生命几乎总在远离热水澡之中度过。
杀人的力量是一种粗浅而赤裸的力量形式。过程越是繁复,结果越是惊人,这是另一种力量,不杀人的力量;换言之,尚未杀人的力量。它肯定会杀人,要么它可能会杀人,要么它只是悬置在它随时可能杀戮的存在者之上;无论如何,它把人变成石头。在把一个人杀死使之变成物的能力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呈现为别样的不可思议的能力,那就是把一个活着的人变成物。他活着,拥有灵魂;但他是物。一件物品拥有灵魂,这是多么奇特的存在;对于灵魂来说,这是多么奇特的状态。灵魂时时刻刻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适应这种状态,扭曲自己,被迫顺服?灵魂生来不能寄身于物中;当它不得不如此时,它的一切只能遭受暴力。
把武器刺向一个手无寸铁、赤裸裸的人,这个人在被刺中之前已成为尸体。在前一时刻,他还在策划,求情,心存希望:
他思量着,没有动。对方走近,惊恐万分,
急于去碰他的双膝,一心想
逃过阴霾的死亡,黑色的命运……
一手抱着他的双膝向他求饶,
一手抓住锐利的长枪不肯放……
但他立即明白,刺向自己的武器不可能收回。他还剩最后一口气时,已经成为物;他还在思想时,已经不再可能思想。


IP属地:广西1楼2015-01-15 21:58回复
    他说完,他们全部默不作声;
    拒绝可耻,接受进犯又叫人恐慌。
    然而,当埃阿埃出阵应战时,恐惧立即转移阵地:
    恐惧的战栗让特洛亚人的四肢发软,
    赫克托尔的心也在胸中猛跳,
    但他不能发抖,也不能逃跑……
    两天后,轮到埃阿斯感到恐惧:
    天上的父神宙斯让埃阿斯心升恐惧,
    他站住,惊惶地背起七层牛皮厚盾,
    发着抖,迷惘地看向人群,像只野兽……
    就连阿喀琉斯也有一次因恐惧而发抖呻吟,虽然他当时确乎不是在某个人类面前,而是站在一条河前 。除他以外,所有人均在某个时刻被征服。意义不在于促成决定胜负,而在于决定盲目的命运。后者由宙斯的黄金天平所象征:
    这时,父神宙斯摆正他的黄金天平,
    分别放上两个灭绝一切的死亡的命运,
    一边是驯马的特洛亚人,另一边是披铜甲的希腊人,
    他从中间提起天平,希腊人注定的日子往下沉。
    出于盲目,命运建立起某种形式的正义。这正义也是盲目的,它惩罚那些以报复性刑罚武装自身的人。早在福音书之前,《伊利亚特》就明确提出来了,措辞甚至也是近似的:
    阿瑞斯很公平,他也杀杀人的人。


    IP属地:广西5楼2015-01-15 21:59
    回复
      2025-05-28 19:30:32
      广告
      只有节制地运用力量,才可能避免一系列恶性事件。这种节制需要某种超过人性的美德,那几乎与在软弱中保持尊严一样罕见。再说,节制也不总是没有弊病;因为,四分之三以上的力量由威信构成,而威信则首先由强者对弱者的傲慢的冷漠构成,这种冷漠具有传染性,以至传到了受冷遇的弱者那方。然而,一般说来,一种政治思想并不会建议暴力行为。暴力倾向才是几乎无法抵抗的。《伊利亚特》中偶尔也有人说些合理的话,特尔西特斯的发言就是最高典范。发怒的阿喀琉斯也有一样合理的言辞:
      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比得上性命,即便传说中
      繁华无比的伊利昂城的全部财富……
      丰美的羊群和牛群可以抢来……
      人的性命一丢,可再也抢不回。
      只是,合理的话说也白说。一个下等士兵这么说,就得受罚,被迫闭嘴;一个首领这么说,也只能算言行不一。英雄们的无理,每回都要有神前来劝解。到最后,人类有可能意愿避免命中的杀戮和死亡的占领这一想法,甚至从人们的精神里消失了。
      ……宙斯指定我们这些人
      从少时到年老,操劳不休
      在哀伤的战争中,直至一一死去。
      很久很久以后,卡罗纳的战士们 也和这些战士一样,感到自己“全被定了死罪”。
      只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圈套,就让他们陷入这样的处境。一开始,他们心中轻盈无比,一如所有感觉自身充满力量而对方只是虚无的人。他们手里握着武器,而敌人尚不在场。除非敌人的声誉让人预先气馁,否则人总是比一个不在场者强大许多。一个不在场者不会强加任何必然性的桎梏。就这么出发的人,心中尚无任何必然性,他们就这么出发,就像去玩一场游戏,就像去度一个摆脱日常约束的假期。
      咱们自命豪勇时的牛皮吹到哪儿去啦?
      当初你们不是在利姆诺斯吹牛,
      一边大口吃着直角牛的肉,
      大碗喝那满溢的美酒吗?
      你们夸口一人能对付一两百个特洛亚人,
      如今却连一个[赫克托尔]也对付不了!
      一经启动,战争立即停止像一场游戏。战争的必然很可怕,绝对有别于与和平事业相连的必然。人的灵魂只在无从逃避时才会屈服于这样的必然,一旦逃避则过上没有必然的日子,只有游戏和梦想、专断而不现实的日子。危险变成抽象概念,人们摧残生命,就如孩子破坏玩具那般漠然。英雄主义是一种戏剧姿态,被自我吹嘘所玷污。倘若在某个时刻有大量生命涌现,增强了行动力量,人们更要自以为战无不胜,得到了某种阻止失败和死亡的神圣援助。于是,战争变轻易了,并受着卑贱的爱戴。
      然而,在大多数人那里,这种状态不会持久。总有一天,恐惧、失败、心爱的同伴的死亡会迫使战士的灵魂屈服于必然之下。于是,战争不再是一场游戏,一个梦想;战士终于明白,战争真实地存在。这个现实如此残酷,远远超过可能承受的残酷,因为它包含死亡。一旦人们意识到有可能死亡,死亡的思想就不能持久,只能闪现。当然,人都会死,士兵也可能在战争中自然老死;然而,对于那些灵魂屈从于战争桎梏的人而言,死亡和未来的关系与他人不同。对他人来说,死亡是预先强加给未来的一种限定;对他们来说,死亡就是未来本身,是职业赋予他们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是死亡,这有悖自然。战争的实践一旦让人每时每刻感知有可能死亡,思想就不再可能从今天穿越到明天而不同时遭逢死亡的形象。灵魂就此绷紧,仿佛再也不能忍受;然而,新的黎明带来同样的必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灵魂每天都在遭遇暴力。每个清晨,伴随每个呼吸,灵魂不停受到损伤,因为,思想不可能不经历死亡而在时间里翱翔。战争由此抹杀了一切目的论,乃至战争的目的论。战争甚至抹杀了结束战争的想法。没有置身其中的人无法想象这样一种暴力的处境,而置身其中的人也无法想象这种处境的结局。因此,不会有任何努力以促成那个结局。面对武装起来的敌人,人的双手不能停止抓紧并运用武器;他的脑中本该有所运筹,找寻出路;但他已然丧失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全部运筹能力。他完全沉浸于自我施暴。在人群之中,无论涉及奴役还是战争,难以忍受的不幸总在以自身的影响持续着,因而显得容易承受;它持续着,因为它剥夺了各种摆脱不幸的必要手段。
      从此,屈服于战争的灵魂疾呼拯救;但拯救也带有某种悲剧而极端的形式,某种毁灭的形式。节制而理性的结局在思想看来只能赤裸裸地带来不幸,如此残酷的不幸,即使作为记忆也难以忍受。恐怖、痛苦、疲倦、杀戮、消亡的同伴,人们相信,除非力量的酒意前来淹没这一切,否则它们不可能停止折磨灵魂。无限的努力可能只带来无谓或有限的好处,这个想法很伤人。
      怎么!我们要听任普里阿摩斯和特洛亚人自夸
      留下阿尔戈斯的海伦,无数希腊人为她
      远离故土,丧生在特洛亚城下?
      ……
      怎么!那道路宽阔的特洛亚城,
      我们为它历尽艰辛,如今却要放弃它?


      IP属地:广西9楼2015-01-15 22:01
      回复
        然而,爱的最纯粹的胜利,战争的至上的救赎,却是从敌人心中生起的爱慕之心。它驱散了为死去的儿子、死去的朋友复仇的渴望,它以更大的奇迹抹去了施恩者和求饶者之间、战胜者和战败者之间的距离。
        然而,在他们满足了吃喝的欲望之后,
        达尔达诺斯之子普里阿摩斯开始欣赏阿喀琉斯,
        他是那么高大俊美,有一张天神的脸。
        阿喀琉斯也欣赏达尔达诺斯之子普里阿摩斯,
        注视他的美仪,倾听他的言谈,
        等到他们互相看够了以后……
        这种宽恕的时刻在《伊利亚特》中极其罕见,却足以让人深深遗憾地感应那些被暴力破坏或即将破坏的东西。
        只是,若不是连连出现某种无法消除的苦涩语气,暴力的积累将显得冷冰冰。这种苦涩语气往往通过一个字,甚至一个断行、词移行末来表达。《伊利亚特》独一无二就在于此,在于这种源自温情、贯穿所有人类、宛如一丝阳光的苦涩。诗歌的语气始终浸润着苦涩,也从来没有沦落为抱怨。在这幅极端而不义的暴力图景中,正义和爱本不可能找到一席之地。但整部诗却处于正义和爱的光照之下,尽管除了语气,我们几乎感觉不出。没有什么珍贵之物遭到轻视,无论它注定毁灭与否;所有人的不幸一一曝光,既无掩饰也无轻蔑;人人处在人类的共同生存处境,不会更高也不会更低;一切遭到毁灭的东西均获得哀悼。对于作者和听众而言,战胜者和战败者一样亲近,均是同类。倘若真有差别,那就是敌人的不幸也许更让人感到痛苦:
        他就此倒下,陷入无情的长眠,
        不幸的人,远离妻子,为了保卫家人……
        诗中讲到阿喀琉斯在利姆诺斯出卖的少年的最终命运,又是何种语气!
        他和亲爱的家人欢聚仅仅十一天,
        自从利姆诺斯回来算起;第十二天,
        神明让他再次落入阿喀琉斯手中,
        把他送往哈得斯,尽管他不愿意。
        还有只经历一天战争的欧福尔波斯的命运:
        他那堪比美惠女神的头发沾满血污……
        当人们哀悼赫克托尔时:
        贞女和幼童的守护人……
        这几个字足以表现被力量玷污的贞洁和被武器损伤的孩童。特洛亚城门口的泉水成为让人心碎的象征之物,赫克托尔在逃命中匆匆经过:
        紧挨着是一条条宽阔的水槽,
        全用石头砌成,制作精美,从前
        特洛亚妇人和美丽的女儿们在此洗衣,
        在阿卡亚人到来之前的和平年代。
        他们从这里跑过,一个逃一个追……


        IP属地:广西12楼2015-01-15 22:02
        回复
          整部《伊利亚特》沉浸在人类最大的苦难阴影之中,也就是一座城邦的沦陷。即便诗人出生在特洛亚,这个苦难也不会显得更加沉痛。不过,当讲到远离故乡悲惨死去的阿开亚人时,诗人的语气并没有发生改变。
          就连简单回忆起和平年代的生活,也让人伤感不已。这另一种生活,生者的生活,显得那么安详和充实:
          自黎明降临、白日初升以来,
          双方互掷枪杆,不断有人倒下。
          但到了伐木工准备午饭的时候,
          就在山中谷地,他双臂累乏
          砍够了粗木,无心再干活,
          肚里还渴望着美味的食物时,
          到了这时,达那奥斯人的阵线乱了。
          但凡战争所缺乏、摧毁或威胁的,在《伊利亚特》中均笼罩着诗意。但凡是战争事实的,则从来相反。从生到死的过渡没有受到丝毫掩饰:
          他的牙齿全掉了,两边
          眼睛充血,血从张开的嘴和鼻孔
          流出,死亡的黑云笼罩了他。
          战争事实的冰冷与残暴没有一丝隐瞒,因为,战胜者和战败者一样不被欣赏、轻视或仇恨。命运和诸神几乎永在决定战争的变化万千的结局。在命运限定的范围内,神们拥有胜负的最终支配权;总是由他们制造出疯狂和背叛,从而使和平每次遭到阻扰;战争是神们的事务,而他们的动机无非是人性与玩笑。至于战士们,无论胜负,他们均被比作兽或物,不能引起欣赏或轻视,而只能让人遗憾人类居然变成如此下场。
          《伊利亚特》的超凡的公正也许借鉴了某些迄今遗失的文本典范,却没有后继的仿效者。我们几乎感觉不出,诗人是希腊人而不是特洛亚人。诗歌的语气似乎直接见证了那些最为古老的部分的起源;在这一方面,历史也许永远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倘若修昔底德说的是真的,那么在特洛亚城沦陷八十年之后,阿开亚人也遭遇了一次外来的入侵,我们不妨猜测,这些时时提及枷锁的诗篇,也许出自被征服的阿开亚人的手笔,他们中的一些人很可能也流亡他乡。他们既像战死在特洛亚城前的希腊人那样担心“远离故乡”地生活和死去,也像特洛亚人那样遭遇了城邦的沦陷,他们的身边既有作为战胜者的父辈,也有和他们命运一样悲惨的战败者;这场依然近在眼前的战争,没有因傲慢的狂热或羞辱而在时光的流逝中被掩去真相。他们可以同时以战胜者和战败者的身份来表现这场战争,并由此认知单单是盲目的战胜者或战败者所无从认知的东西。在此,这无非一场梦,人们只能做起那些遥远的从前的梦。


          IP属地:广西13楼2015-01-15 22:02
          回复
            《伊利亚特,或力量之诗》(Iliade, ou le poème de la force)有两个核心思想,一是力量和苦难的概念,二是古希腊精神与福音书精神的承接。薇依自幼有深厚的古典造诣,但她真正研习古希腊诗歌,始于对“苦难”的思考,也就是在1934年进工厂参加劳动以及亲身遭遇各种身体和精神的不幸之后。这篇文章的具体成文时间不详,不过,最初的构思可能要追溯到1937年至1938年在圣•坎坦教书期间。文章原定发表在《新法语杂志》(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主编Jean Paulhan提出削减占全文三分之一篇幅的《伊利亚特》诗文,并删掉结尾涉及两种西方源头精神的传承性的重要内容。当然,薇依没有接受这个提议。文章后来分两期发在Jean Ballard主编的《南方杂志》(Cahiers du Sud,1940年12月第230期和1941年1月第231期),署名Émile Novis(这个笔名通过重新编排Simone Weil的字母次序而得来)。——译者注
            原载《上海文化》2011.3


            IP属地:广西16楼2015-01-15 22:03
            回复
              IP属地:广西17楼2015-01-15 22:05
              回复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6-15 11:43
                回复
                  2025-05-28 19:24:32
                  广告
                  大略扫描了一遍,有其深刻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只能说半信半疑,不敢全部信服,只能说她从这部史诗中挖出了她所找到的金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10-23 0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