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广东社科学术年会回顾之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
www.cssn.cn2015年01月13日 14:10
2014年广东社科学术年会之十五: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湛江举行
2014年11月20~21日,2014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市举行。本次会议是广东省社科学术年会15个专场的其中一场,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岭南师范学院和湛江市社科联联合承办。会议以雷州文化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的学界专家和本省各地及湛江属地高校的学者、地方文化工作者共计60余人参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4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广州湾历史文化”、“雷州半岛流寓文化”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
长期以来,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只划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类型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以及相应的三大民系文化区。雷州半岛空间文化区域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岭南文化之外,有时甚至被不恰当地并入琼雷文化。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其中的原因,除社会各界对雷州文化的不了解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缺少专家学者从学科领域和学术层面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雷州文化披蒙历史尘埃。本次会议有关雷州文化总体阐述的论文计有8篇,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对雷州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亦有理论方面的探索。
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在其《雷州文化的存在、精华和发扬光大》一文中指出,雷州文化概念应由其地域全在热带范围内,分布连片,有一致发展过程、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一致的发展水平和稳定的文化中心等整合而成,应定名为雷州文化。与此相应,形成“雷州民系”,加入岭南四大民系之列。雷州文化具有热带农业、海洋、清官廉吏、独特风俗、流寓和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华,对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的《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一文则从人口流动和迁徙的角度对雷州半岛的开发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文章认为,汉代官方在徐闻设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使其成为南来北往商人汇集地;因徐闻云集海内外商人,富庶远播遐迩,唐代便流传出“欲拔贫,诣徐闻”的民谚,民谚的流行又吸引各地人口向徐闻迁徙,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向海洋经济迈进的大转型,浙江、福建以及广东东部等海洋区域人口不断向雷州半岛迁徙,使“闽音”成为雷州半岛最主要方言。由于外来海洋性移民不断进入,使雷州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海洋特色更加明显。
王钦峰在《雷州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脉络》中,认为雷州文化不是某种单一类型文化,而是由土著文化、雷话文化、粤语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六大文化类型混合而成,同时以雷文化(土著文化与雷话文化合称)为主体的多元混合型文化形态。雷州文化从发源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跨越了 史前 、开疆、雷州府、 广州湾 和湛江等五个发展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与中原地区迥异的文化发展阶段。由于雷地长时间远离北方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它也保留和形成了自身非常鲜明、未被北方文明褫夺的原生态及跨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竞争力。
饶品良《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一文,简要梳理了雷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认为雷州文化是多种文化汇聚、融合的结果,具有岭南文化朴实、刚毅、务实等特征,同时,由于地理区位优势,自古即为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使雷州半岛文化,也具有独特的海洋文明特质。
邓康丽则认为,雷州文化作为湛江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影响。正面效应体现在雷州文化的开拓精神,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形成湛江本土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支撑。负面影响表现为雷州文化中浓厚的小农意识阻碍人力资本的提升;不良的文化形象制约湛江塑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尚图强撰文《发展和研究雷州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强调要把握雷州文化的内涵,处理好雷州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雷州文化的点和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优点和缺点的关系、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张春霞认为,雷州文化建设面临国内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不相适应、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文化体制与文化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www.cssn.cn2015年01月13日 14:10
2014年广东社科学术年会之十五: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湛江举行
2014年11月20~21日,2014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分会雷州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市举行。本次会议是广东省社科学术年会15个专场的其中一场,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岭南师范学院和湛江市社科联联合承办。会议以雷州文化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的学界专家和本省各地及湛江属地高校的学者、地方文化工作者共计60余人参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4篇。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化”、“广州湾历史文化”、“雷州半岛流寓文化”等议题展开研讨。现将有关论文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
长期以来,在岭南文化版图上,只划分广府、潮汕、客家三种地域文化类型和少数民族文化类型,以及相应的三大民系文化区。雷州半岛空间文化区域被边缘化甚至被排斥岭南文化之外,有时甚至被不恰当地并入琼雷文化。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其中的原因,除社会各界对雷州文化的不了解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缺少专家学者从学科领域和学术层面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雷州文化披蒙历史尘埃。本次会议有关雷州文化总体阐述的论文计有8篇,大多从宏观的角度对雷州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审视,亦有理论方面的探索。
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在其《雷州文化的存在、精华和发扬光大》一文中指出,雷州文化概念应由其地域全在热带范围内,分布连片,有一致发展过程、共同的文化特质和风格,一致的发展水平和稳定的文化中心等整合而成,应定名为雷州文化。与此相应,形成“雷州民系”,加入岭南四大民系之列。雷州文化具有热带农业、海洋、清官廉吏、独特风俗、流寓和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华,对此应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的《唐宋以来移民开发雷州半岛探析》一文则从人口流动和迁徙的角度对雷州半岛的开发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文章认为,汉代官方在徐闻设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使其成为南来北往商人汇集地;因徐闻云集海内外商人,富庶远播遐迩,唐代便流传出“欲拔贫,诣徐闻”的民谚,民谚的流行又吸引各地人口向徐闻迁徙,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发生向海洋经济迈进的大转型,浙江、福建以及广东东部等海洋区域人口不断向雷州半岛迁徙,使“闽音”成为雷州半岛最主要方言。由于外来海洋性移民不断进入,使雷州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海洋特色更加明显。
王钦峰在《雷州文化的基本类型和发展脉络》中,认为雷州文化不是某种单一类型文化,而是由土著文化、雷话文化、粤语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等六大文化类型混合而成,同时以雷文化(土著文化与雷话文化合称)为主体的多元混合型文化形态。雷州文化从发源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跨越了 史前 、开疆、雷州府、 广州湾 和湛江等五个发展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与中原地区迥异的文化发展阶段。由于雷地长时间远离北方政治文化中心,所以它也保留和形成了自身非常鲜明、未被北方文明褫夺的原生态及跨文化特征,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文化竞争力。
饶品良《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一文,简要梳理了雷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认为雷州文化是多种文化汇聚、融合的结果,具有岭南文化朴实、刚毅、务实等特征,同时,由于地理区位优势,自古即为海上丝绸之路通道,使雷州半岛文化,也具有独特的海洋文明特质。
邓康丽则认为,雷州文化作为湛江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影响。正面效应体现在雷州文化的开拓精神,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特色文化资源推动形成湛江本土文化产业;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提供支撑。负面影响表现为雷州文化中浓厚的小农意识阻碍人力资本的提升;不良的文化形象制约湛江塑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尚图强撰文《发展和研究雷州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着重强调要把握雷州文化的内涵,处理好雷州文化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雷州文化的点和面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优点和缺点的关系、雷州文化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关系。
张春霞认为,雷州文化建设面临国内文化发展趋势和要求不相适应、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文化体制与文化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