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画分析
《何如帖》局部一
《何如帖》结体瘦峻,点画铦利。唐代欧阳询的《张翰帖》、《梦奠帖》深得王羲之《何如帖》个中三昧。但与《何如帖》相比,《梦奠帖》书法风格能实而不能虚,能近而不能远,能果决而不能出人意表,能精到而不能微妙。由此反观《何如帖》的微妙,则是于有意无意间所得。通过对笔墨细节的分析考察来体会作品的微妙:铦利是由用笔实现的。如“羲之白不审”中的“白”、“不”两字,锋芒毕露,用笔斩截。“白”字的右肩挺括,干脆利落;下横右伸,起笔微曲,中横圆收,有娓婉和圆润之感;中横位置略偏下,使字内的留白不均衡。如此写作,“白”字在铦利之余,内涵耐人回味。
奇巧往往由拗救而来。一件作品的内涵丰富性,除了点画的笔致之美外,主要就表现在结体的拗救上。启功说:“用笔何如结字难。”如“比复”的“复”字,左旁略曲,中间远距离留白;右旁整体上呈左倾之势。同时,“复”字右旁上部高挑,有振翅欲飞之意,中横左伸,阻止右旁的动势,末笔的反捺起笔甚低,正全字之势,作了煞尾。
《何如帖》局部二
书法作品中用笔用墨的轻重变化会使作品有韵致,重笔能给观者以醒目之感,轻笔则灵和,引人入胜。《何如帖》文中“羲之中冷无赖”的“中冷无”三字,为轻笔。轻快之笔往往产生于书家书写畅达之时,书家偶然兴会,笔忘手,手忘心,倏忽而成数字,一如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李太白“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描述的境地。“中”字似繁实简,右肩直带而下,调锋作横,收笔自如。“冷”字一任松散,了无局促,骨清神寒,如不胜衣。“无”字简淡奇峭,出于法度之外。“审”字和“奉”字,张弛有度,妙不可言。简言之,字势结体欹正有致,不作正局,倘若端端正正写出来,是唐楷之法,已非晋人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