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志吧 关注:10贴子:914
  • 10回复贴,共1

二谢帖资料及临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1-09 09:39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1-09 09:42
    回复
      2025-05-17 07:09:59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1-09 09:43
      回复
        《二谢帖》为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唐代摹本。行草书,纸本墨迹,5行、36字。《二谢帖》的书法风格为“时草时行,间有近楷者,体势间杂。用笔的轻重缓疾富有变化,其字势尚方,颇见骨力”(《中国书法全集》19卷)。《二谢帖》与《丧乱帖》、《得示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横58.9厘米。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1-09 09:46
        回复
          释文
          二谢面未比面①,迟诼良不静②。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③。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④。左边剧⑤。
          大意
          与二谢近来未能常会面,(为此我)等待责备并深感不安。我携女再叩拜。想来邰儿等全都好吧。前些时间忧担忧的事已妥善。所送事议应当考查并予以省察。(我身体)左部(时而)仍剧烈疼痛。
          注解
          ①《二谢帖》“二谢面未比面”句。“二谢”指谢安和谢万。《袁生帖》有“得袁、二谢书,具为慰”句。王羲之与二谢交好,可从其他尺牍,如“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得见。“面”:见面。王羲之有“无缘见君,故悉心而言,以当一面”等尺牍。“比”:近来。王羲之尺牍中多见,如“比见敬祖,小大可耳”。“比面”近来常见面之意,王羲之:“尚书中郎诸人皆佳,比面”。“面未比面”,近来不常见面。 ②文中“迟诼良不静”的“迟”谓等待,在王羲之尺牍中习见,如“二谢云,秋末必来。计日迟望”。“诼”字,《广雅》:“诉也,责也”。一作“咏”或“承”。 ③句中“邰”字,一作“邵”或“耶”。 ④文中“所送议当试寻省”的“议”为古代文体,用以论事说理或陈述意见,如奏议。“试”:考查、考试。“寻省”:推求省察。 ⑤末句“左边剧”,《右军书记》有“仆左边大剧,且食少,至虚乏”句。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1-09 09:47
          回复
            临习
            《二谢帖》文字时草时行,间而有之,体势间杂,但又和谐统一,绝无生硬造作。用笔之轻重缓疾,极富变化;而字势略方,以见骨力。临习此帖,一方面要注重其笔法的丰富表现——方笔、圆笔、中锋、侧锋、直线、弧线、重按、轻提……极尽变化之能事。若仔细观察并分析其间的线条粗细对比、速度快慢对比等相对面,会发现其差距拉得很大,如线条中重者如“面”而非“线”,轻者则若游丝、细线,幅度竟有三五倍之大。另外,此间有大量的方笔,写时须沉着痛快,而不可平庸死板。另一方面则是间架结构中的力度的体现,临习时,须通过分析研究帖文的重心处理、疏密对比、正敧相映、前后呼应等方面的规律,进一步切入其结构原理,了解并掌握王字结体的一般处理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09 09:49
            回复
              文章句读
              对于《二谢帖》文章句读,研究学者多有不同,例如李廷华将句读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李廷华著《中国书法家全集·王羲之王献之》217页)按:“耳”应为“儿”,“惠”应为“患”。徐邦达则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涂改难认)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差,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徐邦达《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湖南美术出版社1987年6月版31页)注:文中问号“?”表示不能确定字。按:“差”应为“善”。刘涛定为:“二谢面未。比面,迟咏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耶耳悉佳。前惠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中国书法全集》362页)按:“惠”应为“患”。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1-09 09:49
              回复
                文字摹搨
                关于《二谢帖》中第七字,学者多认为是“咏”字,并认为是摹搨之误。 徐邦达认为《二谢帖》“有几个字点划纠缠舛错,象‘迟’字下的‘咏’字,中间一点毫无依傍”。(《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31页)刘涛也认为《二谢帖》中“第一行‘咏’字笔画承接交待不清,第二行‘女’字有改笔”(《中国书法全集》362页)。徐邦达在所作《书画的作伪》(载《中国书画》2010年09期)一文中又说道:“有一些勾摹者不太懂得行草书的写法,有时会将牵丝的笔画搞错。例如唐摹王羲之《二谢帖》中的‘咏’字,《奉橘帖》(按,应为《平安帖》)中的‘余’字,等等,很容易明显看出来。” 启功认为,《二谢帖》共五行,其文断割,难以卒读。二行末署“再拜”,右有押字“珍”,表明前至少为一帖;末行为“左边剧”三字一行,因前行下空,此又不属平抬内容,当为另一帖;三四两行之中,笔迹仍有不合。”所以,《二谢帖》“为摭拾诸帖摹搨而成。”(转引自彭砺志著《尺牍书法——从形制到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1-09 09:50
                回复
                  2025-05-17 07:03:59
                  广告
                  作品递藏
                  《二谢帖》保管于日本皇室正仓院,是圣武天皇喜爱之物。公元810-824年(日本弘仁年间)流失民间,其后递传迭而不明。后水尾天皇时期(1611-1680在位),外部进献王羲之书一卷。水尾天皇把进献书卷分割成三部分,将其中二幅收藏在自己的文库,另一幅赠给了第八皇子后西院。后来原存官库及置于身边的两幅失火,唯赠与后西院的一幅传世,即如今传世的《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后西院驾崩后,为尧恕亲王所购得。尧恕亲王是妙法院的教皇,于是经该院保存。公元1880年(明治十三年),妙法院奉献给皇室,收藏于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1-09 09:53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09 17:5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24 11: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