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在西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建制立县,是全省最早建县之一,讫今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千百年来,从中原南迁到于都的客家人与当地“土著越人”和睦共处,融为一体,在于都这块膏腴的土地上形成了特有的客家风俗,创造了于都文明。
一)花鼓龙灯闹元宵
闹元宵之风俗在于都由来已久。正月初一始,在农村便有花鼓龙灯的活动,谓之“上门拜年”。十四、十五达到高潮。谓之“灯节”,县城有“排街”,即所有龙灯自发地聚集在大街上,舞龙者缠着红腰带,任凭爆竹在自己赤膊身上四处开花,乡村十五日还有“烊灯”之风俗,城乡各处花鼓龙灯各显其能,走村串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观者如潮嘻笑达旦。于都县境内有龙灯、狮灯、马灯、牛灯、蛇灯、船灯、茄子灯、鸡公灯、八宝灯、鲤鱼灯、猪古灯、篓公灯、茶篮灯,还有打花鼓、打腰鼓、蚌壳舞、走朝舞、草龙、踩高跷、甑笊舞、马刀舞、禾杠舞等等,真是五彩缤纷,数不胜数。尤以龙灯、狮灯、茶篮灯、打花鼓、甑笊舞、禾杠舞较为突出。(ps,有个鬼,连烟花都不放了)
(二)唢呐声声喜迎亲
唢呐,在于都历史悠久,各乡村几乎都有唢呐手,大凡红白喜事、生辰嫁娶、做屋圆房、迎宾接客、送子当兵都请唢呐吹奏,热闹一番。尤其以娶新娘,唢呐迎亲最富特色。一般在农历二月十五花朝日迎亲者较多。迎亲之日,男方张灯结彩,贴对联,亲朋盈门。迎亲队伍抬着花轿。举着高灯彩,沿路唢呐高奏,鞭炮齐鸣。女家也鸣炮相迎,也有故意让小孩关门不接的,男家这时须递红包,唱开门歌,这才开门相接。出亲时,新娘由同胞兄弟背上花轿,然后,花轿悠悠,唢呐声声,一路吹吹打打,此时,唢呐万万不可间断,真是累坏了唢呐手,直吹得脸红脖子粗,鼓起腮帮,翻着白眼,有的还流口涎。到了男家,新娘要在祖厅事先摆好的大簸内“坐落性子”,尔后,新郎在悠扬的笛声中,由“上客”陪同,开轿扶迎新娘。若新娘不肯下轿,新郎须递红包。在一片唢呐声中,新娘下轿和新郎拜过天地祖宗父母后拥入洞房。于都唢呐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唢呐表演并获奖。1993年省文化厅授予于都县“唢呐艺术之乡”光荣称号。(ps宰婚之乡还差不多)
(三)龙船竞渡贡水欢
划龙船是于都的传统风俗。靠河边乡村尤其是贡江镇的水南、新地、楂林等村几乎每年端午期间都有此项活动。届时,在小船上扎好龙头、龙尾,也有专门打造的龙船,至少两条,由20名后生操浆,加上击鼓、敲锣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