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秋菊开会》。网上有一篇文章:
开会,开会—我看陈源斌的《秋菊开会》
忧雪莼榕 作 时间:16:33:32 11月03日
看完陈源斌的《秋菊开会》就象是参加了一场务实、高效、快节奏的会议。这会议精神我不知吃的透不透,且也少说罗哩巴嗦的谦谦之词,将体会直白如下:
《秋菊开会》的故事内容简单点说就是一件小事的解决过程。这事小是相对国家大事来说,对秋菊而言是大事。这大事就是秋菊所在的王桥村的女山的归属权纠纷问题。秋菊很意外的当了全国人大代表,便抓住机会想把这闹了八九近十年的问题为乡亲们解决了。围绕这事的曲折的解决过程,作者让我们大开眼界,以秋菊开会为线索,我们看到了喏大个中国的政治概况。从田间地头到北京的人大会场,从农民秋菊到国家高层领导,中间层层机构、官员、人物都不缺省,这宏大的规模,错综复杂的问题在陈老的笔下居然是简单、紧凑、顺畅又吸引人。叹服!
小说构思精巧,结构紧凑,行文节奏紧张快捷。
何碧秋还是何碧秋,只是因为《万家诉讼》被拍成电影,秋菊才随“给个说法”一起变的家喻户晓了。而碧秋的这特殊名气,是故事里不可缺的戏剧性经历的合理前提。这戏剧性在开头、结尾和中间出现三次。开头碧秋都不知怎么回事就成了全国人大代表,原来是在投票选举增补人大代表的时候,她作为候选人得票数超过另一候选人(一个文化界人士)而当选,可见她的名声在她的戏剧性的经历中起决定作用。最后和最高领导人座谈时碧秋斗胆发言,被团长拦住,介绍了她是秋菊后,领导说:“原来是秋菊同志,请讲吧。”这无疑也将这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赋予了一定的合理性。总之陈老巧妙运用了秋菊的特殊身份,才编构了这样一个看似离奇却又合理的故事。整篇小说的结构极紧凑,行文节奏也紧张快捷。这对于小说中所展开的宏大的环境、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众多不同层次的人物来说是很重要也极难作到的,但陈老做的极好。环环紧扣,无一松弛之处,语言简洁,叙事快捷,气氛紧张匆忙,衔接和过渡更是简练。那种节奏和气氛就好象你到了一家从未去过的大医院,限定你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包括诸如挂号、就诊、交费、检查、化验、取结果等等全部任务,你在那陌生的迷宫般的大环境里,一定是匆忙的东奔西走,还会时不时走错。
这篇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在并不长的篇幅里,揭示了众多中国民主政治中的现实问题和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作者的政治观念是成熟、理智的,对问题剖析是准确、冷静的。我将我所看到的罗列如下:
1、大事与小事的问题。
何碧秋疑问:“我仔细听了,大家说来说去,话题、用词都差不离,这些话当然是金口玉言,说是应该说的,多说几遍也是可以的,可每个人都这样重复罗嗦一种腔调,岂不是白白耗费了时间?我跟他们不同,说的可是一件大事。”
何玉瑶笑道:“我上届、上上届也是代表,连任了三届,这届已经是第四次会议了,前后14年来北京开了14次会议,见过听过的不计其数,哪样没有?其中包括杀人放火、刑讯逼供、报复陷害、包庇纵容、枉法裁判、玩忽职守、贪污腐败、涉黑贩毒洗钱等等,具体到每一桩,从当事人立场看,当然天大地大。就像你刚才讲的这件事,在你们王桥村和县里市里,惊天动地,可放到全国人大会议上来,仍然属于个案,是不能算做大事的。”
何碧秋问:“你倒说说,什么是大事呢?”
何玉瑶回答说:“国计民生,体制改革,稳定繁荣,什么事有这些事大?别看大家发言千篇一律,其实每一句都跟它们紧密关联,非说不可的。”
(最后碧秋胆气飙升,在最高领导人面前大胆直言):“……大家只可惜白眼相看一座能剜金刨银的女山,追根溯源,觉得祸害出自县政府协调会议,便詈骂道:‘什么开会?竟是拿老百姓开会呢!’”
(最高领导)正腔说道:“第一句话:今天听了一件个案,个案无小事;第二句话:绝不拿老百姓开会;第三句话:给秋菊同志一个‘说法’。”说罢起身,踩着如潮掌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