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哈龚在8楼的回复,甚感大补,但仍有疑惑,兹将回复如下:
“日”与“柔”的问题:孙越川认为/z/摩擦少,更接近于通音/ɹ/。从我个人来讲,我发此类音时,如/z/的发音是舌面平抵硬腭,舌尖有向下的动作,而/ʐ/则是舌尖后卷向硬腭后部轻擦,进而发出音。我们这边(上五县)大致相同(未学语音前的听感),但也有例外,出四川之前,听到一个石羊附近的爷爷(亦是河东人,60那往岁)发的音介于/z/与/ʐ/之间(跟我妈也谈过这个问题,她也听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从语音上要严格分开、从当地人的感情上来讲,不该混同。
/e/和/æ/的问题:/æ/只有入声,鼻化后只有“寒闲关卷”(抱歉,学得还不扎实,我不知如何表达此类);e则有多方来源,如由“界介谐戒/iai/”转化来的/ie/、入声“叶迪铁血/ie/、至于郫县开口呼的”这“就没在灌县听到了(很少注意到,只听到奶奶说过”给/gi/跟他”,又因为奶奶的语音还有更奇怪的“可/k’a/乐”可/k‘ɤ/以,故不敢完全肯定灌县无开口呼/e/)
/ia/的问题:作为入声时,灌县说/iæ/而非郫县的/ia/,“或”与“花”则是灌、郫皆分开
另外,之前的喉塞只是为了表示入声,未曾想造成了误会,甚感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