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赞助合同超过4亿元的CBA乱成了一锅粥,身为联赛管理者的篮协头疼不已。但在现阶段,他们除了开会、开罚单、下达指示之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人力,既包括增加人手,也包括引进专业的管理团队。篮协内部已经形成统一意见,“管办分离”是解开目前死结唯一的办法,“不成立联赛公司,不进行市场化运作,以前担心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信兰成提出“一票否决”,CBA改革计划被迫搁置
对于中国篮球甚至中国体育来说,“管办分离”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2013年12月,篮球管理中心主任信兰成就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提出“5步走”完成CBA管办分离的设想,其中第二步“筹备CBA联赛公司”将争取在2014-15赛季前完成(注:详见《深度116期:曾高唱“举国体制”的信兰成推行CBA管办分离》)。
在2014年初的CBA投资人会议上,篮协也把这套方案和各俱乐部讨论。各俱乐部总经理听到改革的议题都充满了热情,但当信主任提出“一票否决权”后,一度气氛热烈的会议几乎陷入冷场。眼看俱乐部方面不再积极推进,“看上去很美”的改革计划又被蹉跎了一年。
如今,管办分离不仅仅是来自联赛的迫切需求,同时篮协也受到了来自体育总局至上而下的压力。2014年底进行的全国体育局局长会议,刘鹏在讲话中提到篮球时表态:“实施联赛改革,将监管与办赛职能分开,探索符合国情的职业联赛发展之路。”
据腾讯体育记者从篮协了解到,2014-15赛季前由篮协上报给总局的《CBA管办分离改革方案实施意见》已获批准,目前已经下发给篮协,进行第一稿的修改完善。篮协对这份长达6000多字的《改革方案》非常重视,并称其“将决定联赛未来数年的走向”,既然总局已经亮了绿灯,就将积极推进实施。
在最新版本的《改革方案》中,并未提及篮协对重大事件的“一票否决权”,设想中的CBA联赛公司将是股份制形式,完全以公司化、市场化运营。管理人员将由非篮协背景的职业经理人担任,并向联赛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则由中国篮协和20家CBA俱乐部投资人组成。也就是说,篮协将从CBA联赛的产权所有者和管理者,变为联赛公司的股东之一,但对CBA仍有指导、协调和监督的权利和责任。

中超公司成立许久,此次管办分离改革篮协要领先足协么?
在管办分离的道路上,其实最先迈出第一步的是足协和中超。在最初阶段,中超公司的成立其实饱受诟病,因为它仅相当于联赛的商务部门,负责中超联赛的招商和推广,联赛的组织运营归足协下属的职业联赛理事会,裁判选派工作则由足协技术部负责。经过两年摸索,中超联赛(包括预备队联赛和精英梯队联赛)将于2015赛季全面交由中超公司接管,包括竞赛组织、场地安排、赛程编排、俱乐部管理等职能,管办分离这才算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有了中超管办分离的珠玉在前,CBA版的管办分离有望“一步到位”,竞赛、招商和裁判这三大块职能都将被划分至最初设立的CBA联赛公司。2014-15赛季,裁判选派及管理工作不再由篮协负责,交给了联赛委员会管辖的、由俱乐部投资人组成的裁判管理委员会,这也被视为“管办分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