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吧 关注:88,096贴子:431,720
  • 6回复贴,共1

【文赏】《为古诗词谱曲之我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谨以此文献给想给诗词谱曲的亲亲们。在发文的同时我也会传一些由作者亲自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感兴趣的亲亲们敬请关注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5-01-06 19:31回复
    “诗言志,歌咏言”。用诗来表述心志,用歌来咏唱抒发,自古而然。
    诗三百,皆能歌;国风和后来的汉乐府都是收集来的民间歌曲;唐代唱诗,蔚然成风;词根据一定的词牌填写,词牌本身就是音乐的结构形式,所以词大都可以入乐。可惜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古代歌曲的曲调均已失传,保留下来的仅仅是它们的歌词部分。后人如果为古诗词配上曲调加以咏唱,既符合“歌咏言”的传统,也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1-06 19:32
    回复
      近、现代不少作曲家都有过为古诗词配置曲调的尝试,但想法和做法不尽相同。有的沿用古人吟诵的方法表情达意; 有的采用古曲的音调加以改编;有的将古诗词填入外国名曲的曲调,希望籍此帮助古诗词的传播;有的则运用艺术歌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其中的一些作品已颇具影响,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等。当代作曲家谱写古诗词的作品就更多了。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5-01-06 19:32
      回复
        我自幼就喜爱古典诗词,它内容的广博与意境的深远使我为之倾倒。后来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于1955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歌曲作品,但对为古诗词谱曲,却一直没有敢冒然动笔,因为自知这需要在艺术方面作充分的积累,直至“知天命”的年龄。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开始谱写了唐诗五首, 在中央台播出之后, 反映还不错,于是在以后的年月里陆陆续续谱写了包括独唱、合唱和供孩子们演唱的古诗词歌曲数十首。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5-01-06 19:33
        回复
          古代歌曲的旋律究竟是什么样的?不得而知。有人曾致力于出土古谱的破译工作,但我对破译出的乐谱心存疑惑。那音调古怪晦涩,难道古人演唱的歌曲竟会是这样的调子?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我思前想后,得出了这样一个推断:古代歌曲也许并没有真正失传,而是流落民间,滋生繁衍------因而,在谱写古诗词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某些音调和调式。
          我竭力追求古诗词歌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尽可能表达这些诗词特定的情绪和意境。同时,我还希望谱出来的旋律能上口、悦耳。我觉得,作品如果没有了可唱性、可听性,不易记忆、不易理解,就难以受到群众的欢迎。
          我所谱写的古诗词都是千古名篇。由于个人的学识、修养有限,对这样的诗词作品进行音乐的铨释是否得当,衷心希望得到朋友们的批评指正。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1-06 19:33
          回复
            【声声慢•寻寻觅觅】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译文
              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但见一行行大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诚明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够说尽!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5-01-09 19:20
            回复
              【村晚】
              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前两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景色的生机一片;“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字,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字,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优哉游哉、其乐融融的了。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写牧童,让其“横牛背”,吹短笛,却是“无腔信口”。总之,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IP属地:重庆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5-01-15 2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