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谷捕蝶吧 关注:9贴子:345
  • 2回复贴,共1
在百度中医贴吧中见一贴子,一患者因过多出汗而发贴求治,跟贴者甚多,多述已见争论不休,患者无所适从,只好退出来写这一贴,务点实际。
现代医学中虽无“汗”定名的病症。但在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中有伴随异常出汗,如疟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及某些儿科、妇科、化学物中毒、外伤等疾病。
中医学对汗出的机理论述很多,《素问、阴阳别论》中“阳加于阴谓之汗”,则是对“所以为汗”机理的高度概括。其认为汗为阴液,因阳气之宣发而为汗。异常出汗者,多为阳气不固、或阴虚不守、或为阳盛迫津所致。
阳虚不固而汗出异常者,是指阳虚之人,腠里不固,津液外泄,不但常自汗出,而且睡眠时卫气入于阴分,阳气更虚于表,亦可产生盗汗。无论自汗盗汗,阳虚者汗必冷,或身温如常而汗冷,或身冷汗亦冷,并见脉微、恶寒、腹痛便溏,或足冷、阳委等症。治当补虚敛汗。
阴虚不守而汗出异常者,是指阴不能营守于内,则孤阳不时扰动,阴虚阳扰,腠理不固,或昼为自汗,或夜为盗汗,均属势所必然。故阴虚之自汗、盗汗或心火中聚而多汗,多有五心烦热、舌燥咽干、怔忡不寐、小便短黄等症。汗出时,多乍觉烦热,无身冷汗冷等症。治宜滋阴泻阳固表。
阳津盛迫致汗出异常者,是因食滞、水湿痰饮、瘀血等形实邪阻碍中焦某一脏腑经络,致上下或内外阴*阳之升降失常,造成津液旁出或上蒸形成局部出汗。这种出汗要与自汗、盗汗有所区别。
此外,还有内热熏蒸而出汗的,是由于湿热内郁,无汗、小便不利,热不得越则可上蒸为头汗,治宜清热泄湿,切不可以无汗而妄用辛热发散之品。
在临床上中医辨汗更需参合脉、舌及病因综合分析。如《伤寒论》太阳病桂枝汤证自汗出,阳明病**汤证有大汗出,大承气汤证有日晡潮热、手足温温汗出,少阳病有头汗出。更有亡阴亡阳之汗出如珠如油。肝病黄汗等。又如温病之汗出有卫、气之分,内伤杂症之出汗有虚实之分等。这些不同汗出的特征及伴随症状都不同,其病性、病位、病机及疾病的预后亦各殊。如华陀《中藏经》曰:热病汗出而脉未静,往来转大者死。”汗出不流者死”。在治疗上则要审因求治,不能盲目见汗治汗。
若因阴虚不能内守而致病,则孤阳不时扰动于外,阴虚阳扰,腠理不固,故汗出异常。肝脏体阴而用阳,喜条达,故肝阴不足者必见阳亢,出现头晕耳鸣之症;因阴亏不养心,心虚神不守舍,故惊悸怔忡、失眠多梦;阴虚阳动可生风,也可见头部、手足麻痹等;紧张则汗甚,也为肝阳易动的外部症候。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使水升火降诸症息,不治汗自止。
若阴阳失调致病,中医认为“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汗是津液,在阳气的作用下出于腠理,当卫阳充足腠理密固则无汗。若因卫阳不足复感热邪,腠理开泄,故会汗出不止;汗出过多则气津受损,津汗同源,汗亡则津亏,故会口渴引饮、舌苔干,气虚则神疲乏力、脉细无力;气不守津则局部汗出,汗出则津更耗损,故会阴阳失调,气津不足。治宜调整阴阳、益气生津。


IP属地:上海1楼2015-01-04 19:48回复
    20141226,看到此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07-24 17:32
    回复
      先生对汗证可有心得?!能网诊否?


      IP属地:湖北3楼2020-08-10 16: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