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初读红楼梦时,第一回仅仅只是读过,完全没有看懂,后理解稍有深入,明白红楼梦第一回乃是全书的基础,无论是宝玉的衔玉而诞,黛玉的忧愁善感,还是贯穿红楼梦始终的家族衰败的结局,都在第一回中就已经安排好了的,只有看懂了第一回,才能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内容。现读红多年,觉的整本红楼最终归结其实就是第一回,无论是烈火烹油的贾府最终走向衰亡,还是红楼梦中每一个人逐渐被命运慢慢吞没的悲惨故事,所有一切,不过是第一回好了歌的衍生注脚而已,世事虽复杂无限,人生虽万象不同,但你方唱罢我登场,世界不会改变,只有无数的生灵在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人情世故的戏剧罢了。
第一回开头最先写到的是无才补天,被抛弃在一旁的顽石的故事,顽石也就是后来陪伴宝玉诞生,贯穿文本的通灵宝玉,顽石无才补天,却得幸遇见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最后变成一块通灵宝玉,得以下凡领略世间繁华,人世悲欢,后回归幻界,又得遇空空道人,把写在石头上的《石头记》摘抄下来,流于人世。全书先写顽石经历,再转入顽石所刻长篇故事,引出世俗背景的故事,最后应该再归结于顽石,在红楼梦的最后,一种合理的猜想结局是,写完红楼梦所有人物的结局后,最后仍是空空道人和顽石的对话,在第一回中,红楼梦的正文情节其实已经结束,是空空道人抄阅《石头记》,倒叙引出红楼梦的正文,所以全书的最后应该再归结于空空道人和顽石,空空道人抄阅已毕,顽石心愿已了,这应该才是红楼梦的结束。
顽石一入红尘数十年,带回了一部《石头记》,在写完顽石的经历以后,全书开始进入正文部分,而正文的开始,并非是宝黛爱情的开始,也非四大家族的互相往来,而是甄贾二士的交往。仅仅从后文来看,甄士隐,贾雨村以及两人的交往和以贾府为中心的小说主体关系并不大,甚至删去关于两人的文字,也丝毫不影响红楼梦情节故事的完整,但红楼梦仍然用大量的篇幅完整叙写了关于两人的情节故事,这正是中国古代小说常见的创作手法。文有楔子,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极为常见,很多小说,开头总有一两回无关正文的情节,情节过后小说才真正开始,而这一两回无足轻重的情节,也就是所谓的楔子,楔子虽不明显有关正文,但楔子所述之事,和正文内容往往接近相似,而正文所欲阐述的思想观点,其实往往在楔子中就得以明显体现。如《儒林外史》开篇所述王冕的故事,《三国演义》开篇所述桓灵二帝为政时的故事,都是楔子在文学创作中运用的具体例子,而红楼梦开篇所写甄贾二人的命运波折,其实是四大家族全部命运的缩写,而反复吟咏的好了歌,还有甄老先生所做的注解,则是一个百年望族走向衰亡,无数家族成员经受悲惨结局后得到的人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