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白虎作为成年个体被捕捉的记录,证明白虎在野外可以生存并繁衍后代,其白底黑纹的毛色没有影响其捕食和生存的适应性。在人类的大肆捕杀之前,关于野外目击白虎一直被零星但持续地报道,也说明白虎隐性基因在整个孟加拉虎的野生种群中,以一个较小的比例稳定地传递。对此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因为虎及其有蹄类(鹿和野猪等)猎物都是色盲,所以在它们眼中白虎和黄虎并无太大差别的缘故。
从遗传多样性来说,白虎并非畸形怪物,具有保护和研究的价值。这一结论结束了长期以来动物学界关于白虎是否是一种遗传缺陷的争论,对虎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以及白虎的繁殖策略等提供了科学的佐证。由于我们已经发现导致白虎毛色的基因,通过基因鉴定的方法可以甄别两只携带隐性“白虎基因”的孟加拉黄虎,使之交配而产生白虎后代。经典孟德尔遗传定律告诉我们,它们的后代将有四分之一的几率是白虎。引入黄虎,避免白虎之间的近交,不仅可以保证白虎基因及其性状得以传承,也将充分地提高白虎基因库的多样性,避免由于近亲繁殖而带来的健康隐患。
数百年亦或数千年,我们无法准确得知白虎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时间。然而,我们知道,在南亚次大陆的广袤草原和丛林中,在人类将其捕杀殆尽之前,白虎和它们的黄虎同胞曾经一起自由驰骋生活。人们固然不必盲目地过量繁殖,但也不应妖魔化地排斥白虎。如今,动物园作为生物多样性的“诺亚方舟”,是否也应该担负起维系虎的遗传多样性的责任,在圈养环境中保持少量但是健康的白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