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票房和热钱的刺激下,中国的青春电影,如同过剩营养物质引起的水藻,正在银幕上绿油油地蔓延着。它们以惊人的趋同,迅速构建了自己的类型特点,怀旧符号必不可少,时代事件不能没有,怀孕堕胎已是标配。火爆票房似在反证它们把准了国人的青春脉,而在明面上,它们样板戏一样的套路,加剧了一些电影人的懒惰,还成为一些半退役导演重出江湖的契机。电影《匆匆那年》,就是这波浪潮中的杰出代表,它完美地容纳了国产青春类型片的所有陋习。
尽管有原著打底,但原著并没给它带来任何特色。在形式与内容上,《匆匆那年》是青春片《同桌的你》与爱情片《一生一世》的合体以及复制。导演张一白,也是《一生一世》的监制,继续狂热地拥抱怀旧符号和时代事件。这三部电影加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事件、流行金曲,基本上快齐全了。
缺乏描绘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便醉心于时代和物件。在让人重返青春现场的招数里,这是最有用的一招,也是最糟糕的一招。那些符号,那些事件,引领观众沉迷的,是自己的记忆,而非电影所述的青春。《匆匆那年》的青春骨架,包括恋爱、打架、劈腿、分手、堕胎。这是浓妆艳抹后的青春,很戏剧很滥俗,情节毫无魅力,更不个性,主要靠怀旧制造魅惑。它没有画出青春的光彩,只画出了青春时代的边框。
陈寻和方茴的故事,滥俗的原因不在于它是普遍的、是典型的,而是它在创作上的滥俗。它代表的不是现实里的普遍经验,只是虚构作品中的俗套体验。现实里,大多数人的青春期,都是在各种约束下,安稳又不甘心地度过;在地摊文学和青春杂志上,主人公的青春,则是恋爱、劈腿、堕胎一应俱全。这是一种最偷懒的创作方式,这种作品提供的,只能是最低端的审美体验。
以现实和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的青春,这样的叙事方式谈不上高明,但也没什么可指摘的。问题是,要看谁是讲述者。作为一部青春片,《同桌的你》却充斥着中年人的不甘、失落,监制高晓松于此功不可没。而《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是60后,主人公是80后,视点是90后,它的模式化因此毫不意外。从开场七七和陈寻的对话来看,在导演眼里,一代与一代的最大差异,恐怕就是性观念的差异,他对青春的理解极其狭隘而又概念化。再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年少成名,没有经历过普通青春,她在电影里拍的,是她想象的青春,是流行小说赐给她的青春,狗血俗套因此顺理成章。
左拉的小说《娜娜》里,有这么一句:“这世界多美啊!太肮脏了!”想想《匆匆那年》,画面多美啊,演员长得也不错,但这青春太俗套了,虚假得令人感到恶心。不管这是谁的青春,以如此电影纪念,都不美好。
尽管有原著打底,但原著并没给它带来任何特色。在形式与内容上,《匆匆那年》是青春片《同桌的你》与爱情片《一生一世》的合体以及复制。导演张一白,也是《一生一世》的监制,继续狂热地拥抱怀旧符号和时代事件。这三部电影加一起,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事件、流行金曲,基本上快齐全了。
缺乏描绘青春本身的耐心和能力,便醉心于时代和物件。在让人重返青春现场的招数里,这是最有用的一招,也是最糟糕的一招。那些符号,那些事件,引领观众沉迷的,是自己的记忆,而非电影所述的青春。《匆匆那年》的青春骨架,包括恋爱、打架、劈腿、分手、堕胎。这是浓妆艳抹后的青春,很戏剧很滥俗,情节毫无魅力,更不个性,主要靠怀旧制造魅惑。它没有画出青春的光彩,只画出了青春时代的边框。
陈寻和方茴的故事,滥俗的原因不在于它是普遍的、是典型的,而是它在创作上的滥俗。它代表的不是现实里的普遍经验,只是虚构作品中的俗套体验。现实里,大多数人的青春期,都是在各种约束下,安稳又不甘心地度过;在地摊文学和青春杂志上,主人公的青春,则是恋爱、劈腿、堕胎一应俱全。这是一种最偷懒的创作方式,这种作品提供的,只能是最低端的审美体验。
以现实和回忆的方式,讲述过去的青春,这样的叙事方式谈不上高明,但也没什么可指摘的。问题是,要看谁是讲述者。作为一部青春片,《同桌的你》却充斥着中年人的不甘、失落,监制高晓松于此功不可没。而《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是60后,主人公是80后,视点是90后,它的模式化因此毫不意外。从开场七七和陈寻的对话来看,在导演眼里,一代与一代的最大差异,恐怕就是性观念的差异,他对青春的理解极其狭隘而又概念化。再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赵薇年少成名,没有经历过普通青春,她在电影里拍的,是她想象的青春,是流行小说赐给她的青春,狗血俗套因此顺理成章。
左拉的小说《娜娜》里,有这么一句:“这世界多美啊!太肮脏了!”想想《匆匆那年》,画面多美啊,演员长得也不错,但这青春太俗套了,虚假得令人感到恶心。不管这是谁的青春,以如此电影纪念,都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