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文化吧 关注:82贴子:1,671
  • 6回复贴,共1

无锡的三大文化:水文化、吴文化和工商业文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锡是一座有着3200余年历史文化的古城,而无锡的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水文化、吴文化和工商业文化。这三大文化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都是无锡城市精神的体现,也是无锡城市的主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水文化。无锡地处江南,从六七千年前有人类开始,这里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20世纪90年代无锡有句宣传口号“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这里面就有三点水:太湖、古运河、天下第二泉。
  太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多年来随着湖面缩减已退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所以鄱阳湖由原来的第二上升为第一,太湖由原来的第三上升为第二),湖面面积为2428平方公里,周边有无锡、苏州、常州、湖州等四个地级市。但是,常州武进只占了太湖北边的一个小湾,湖州太湖圆滑的湖岸线缺乏变化和临水的山脉,所以,以太湖旅游开发为盛的只有无锡和苏州了。当年,大文豪郭沫若老先生来无锡观赏了太湖之后,不由发出感叹:“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所以,许多游客的印象里,就是看太湖到无锡,看园林到苏州。苏州园林甲天下,不可否认,无论是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耦园等等,都是小中见大,意味深刻,值得赏玩;而无锡也不是没有著名园林,像寄畅园,这还是当年唯一被乾隆帝搬进北京颐和园的江南园林,命名“谐趣园”,还有鼋头渚、蠡园、梅园等这些近代园林,和苏州园林是完全两种不同的风格和意味,是近代工商业者的精神体现,而不像苏州园林,大都是园主在人生失意时候的寄情之作。同样,无锡的太湖与苏州的太湖有着不同的风格,当您站在鼋头渚或者十八湾,看着日升日落,那份回味与风光是无可比拟的。也许,这与无锡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无锡地处太湖的东北面,并且马山与鼋头渚就像两只犄角伸入湖中,周边山脉连绵,站在湖边往南瞭望,就像在家里的朝南房间推开窗户往外看,阳光灿烂、湖面辽阔、波光粼粼、山水结合,才能体会“山不高而清秀,水不深而辽阔”这句话的涵义,既有内湖的秀气,又有大海的磅礴。


1楼2014-12-31 09:50回复
    欣赏太湖最美的地方就是鼋头渚。那么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鼋是爬行动物,外形像龟,生活在淡水中,短尾,背甲暗绿色,近圆形,长有许多小疙瘩,是淡水龟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栖息于江河湖泊中,善于钻泥沙,以水生动物为食。鼋在古代就有着广泛的饲养,也是一道美食,但是近千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的肆意滥杀,如今已经很少见了。无锡鼋头渚正是因为这个地方像一只鼋伸出头进入湖中探水而命名的。从这里观赏太湖正是“浩浩汤汤、舟楫帆影”啊!在鼋头渚公园里就有一只神话了的青铜鼋雕塑,龙头、龟身、蛇腹、虎爪、鳝尾。因为,在吴文化里,鲤鱼跳过龙门便成为了龙,谓之“鱼化龙”,所以,将鼋头设计成龙头,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在蠡园或者十八湾、或者马山看太湖也有着相同的意趣,现在无锡市政府已经投巨资,将无锡太湖沿岸开发成了免费的太湖风景观赏区,这沿岸的三四十公里已然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运河,严格称应该是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贯通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流经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前通航里程只剩883公里。京杭大运河一路穿过十八个地级市,在各城市没有大规模改造前,唯独是无锡穿过城中心而过。其从无锡五牧流入,到硕放流出,有40公里左右。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两百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的需要,就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军事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应该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了。现在无锡人叫伯渎河,也叫伯渎港,河水经梅村可直到常熟。如今,这条河虽然已经失去了它往日的重要作用,但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古朴醇厚的民风民俗。特别是无锡城区中从黄埠墩,经西水墩,到南禅寺,再到清名桥一段,这是无锡古运河风光的精华所在,这里传说众多,历史悠久。并且,许多桥都是无锡当地的有钱人捐资建造的,也是为无锡人民造福的有力证据啊!从吴桥、到显应桥,从克宝桥到清名桥、从西门桥到跨塘桥,河上每一座桥,都有着自己的生动故事。
      天下第二泉:在一曲《二泉映月》的传播中,名扬天下。全国叫得响的第一泉就有五个,天下第三泉还有两个,但是唯独第二泉只有无锡惠山泉一个。这个“老二”做得安稳而妥当,不去抢风头、不去争第一,却在无形中比那些第一泉来得更有名气了。怪不得唐代宰相李德裕要利用职权“水递”进京,供他饮用,怪不得南宋第一个皇帝赵构要特意为它建亭保护,怪不得乾隆帝品尝后想把它改为“第一泉”,但是这里的老百姓还是摆摆手说“第二挺好,别改了吧”。
      唐代著名诗人李绅就生活在二泉旁边,宋代大文豪苏轼写下了“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清朝康熙、乾隆两位大帝更是多次来到二泉边品尝二泉水的真味,瞎子阿炳的一首《二泉映月》更使二泉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永恒。二泉已经不仅仅是无锡的二泉,它是中国的二泉,是世界的二泉。


    2楼2014-12-31 09:51
    回复
      每个地方,要有水才灵动,要有水才流通,无锡正是处在长江南岸、太湖北岸、运河沿岸,所以,这里无论是信息还是货物,流通都比较快,造就了无锡的经济飞速发展。水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液体化也能固化,它无孔不入,它有柔有刚,这也是吴文化特有的内涵。
        其次,吴文化,是无锡城市的根。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泛称吴地文化、江南文化、吴越文化、苏州文化等。其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及隋、唐、宋、元历代发育,至明代形成高峰。清代以降,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而无锡正是其中的代表城市。
        从3200多年前的泰伯奔吴、到吴越春秋争霸、再到无锡成为“小上海”,吴文化无时不在体现着它重大的作用和内涵。吴文化不是排斥、不是显摆、不是独尊,它是包容并蓄、开拓发展。正是这个特点,造就了无锡成为了最早的“勾吴古国”的都城、成为了“小上海”,成为了如今这个“中国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之一、成为了“中国最具有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成为了“中国环保城市”之一。
        吴文化包含的内容太多,从意识形态,到美食餐饮,从历史文化到人文艺术,宽广而博大,我们如今还能从无锡的一些新开挖的古迹中(无论是锡惠公园遗址、还是鸿声文化遗址、还是阖闾城等)寻找到吴文化的气息和明证。
        最后,就是近代工商业文化。近代的工商业文化是无锡的城市地理位置和大环境造就的。前文说过,无锡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许多无锡人得到的信息众多,许多人都想走出去看看。在19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封建保守中国的大门,上海成为了一个“冒险家的乐园”,也成为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标杆。许多新兴事物都是从上海进入我国,而无锡距离上海仅128公里,许多无锡人在“走出去看看”的思想下,去上海寻求发展。所以,150年前的上海,有近十万的无锡人在那里打工,而当时的无锡城只有40万人左右。其中,许多人都非常成功,从周舜卿到荣氏兄弟,从杨氏家族到薛氏家族,从“唐夹里”到祝大椿,从王禹卿到陈梅芳,这些人都是无锡近代工商业的佼佼者。并且,锡商还与浙商、徽商、晋商等有着截然不同。其他商人大部分是靠货物或者货币流通来赚钱发家的,但是锡商大部分是靠实业——开办工厂而发家的;其次,锡商生产的大部分都是关乎民生的产品,比如棉麻、面粉等,所以,都是老百姓日常所需的东西,销路比较广;最后是锡商在发家致富后,不忘家乡百姓的恩惠,修桥、铺路、建学校、图书馆等,都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出了许多大力气的,像荣氏家族的百桥会、江南大学、公益中学等。同时,无锡商人在上海也兴办了不少企业,可以说,上海的发展少不了无锡人的功劳。所以,无锡是一座商业气息很浓重的城市,无锡是真正名副其实的“小上海”。
        如今,锡商还是以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方式在不断发展壮大,依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锡商把吴文化的包容并蓄、开拓发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无锡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面貌不断更新。
        这三大文化蕴含在无锡城市发展的每一个部分,它们正是无锡发展的动力和坚实基础,它已经演化成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这一新的释义,在这47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620万的劳动人民都在努力建设好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更加美丽、富强而添砖加瓦。


      3楼2014-12-31 09:51
      收起回复
        那么请问去鼋头渚面试要注意什么呢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3-16 0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