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夏天,少年时期的季羡林高中毕业,因为没考上长辈期待中的“铁饭碗”转而决定考大学。选大学、选专业、选老师,虽然每个步骤听起来都与今日的大学相似,却拥有那个年代独有的真实与难以复制的辉煌。季羡林的大学时代,是我们心中的“黄金时代”。
从山东省唯一一所高中毕业
没抢到邮局“铁饭碗”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番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毕业。当时这是山东全省唯一的一所高中,各县有志上进的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到这里来上高中。俗话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济南省立高中就是这样一座独木桥。
一毕业,就算是走过了独木桥。但是,还要往前走的。
当时,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终身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我不敢有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若考取,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勤恳恳,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佐,算是邮局里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乎?不幸乎?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块料,于是我名落孙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
同时被北大清华两所名校录取
为留洋押宝清华
旧社会有一句话,叫“进京赶考”,即指的是考进士。当时举人进士都已不存在了,但赶考还是要进京的。济南高中文理两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除了经济实在不行的外,有十个人都赶到北平报考大学,根本没有听说有人到南京上海等地去的,留在山东报考大学的也很少听说。这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是无法抗御的。
当时的北平有十几所大学,还有若干所专科学校。学校既多,难免良莠不齐。有的大学只有几间办公室,没有教授,也没有
从山东省唯一一所高中毕业
没抢到邮局“铁饭碗”
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番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1930年夏天,我从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毕业。当时这是山东全省唯一的一所高中,各县有志上进的初中毕业生,都必须到这里来上高中。俗话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济南省立高中就是这样一座独木桥。
一毕业,就算是走过了独木桥。但是,还要往前走的。
当时,像我这种从刚能吃饱饭的家庭出身的人,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用当时流行的口头语来说—能抢到一只“饭碗”。当时社会上只有三个地方能生产“铁饭碗”:一个是邮政局,一个是铁路局,一个是盐务稽核所。这三处地方都掌握在不同国家的帝国主义分子手中。在那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多么“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不违“洋”命,则终身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我的家庭也希望我在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只“铁饭碗”。我不敢有违严命,高中毕业后曾报考邮政局。若考取,可以当一名邮务生。如果勤勤恳恳,不出娄子,干上十年二十年,也可能熬到一个邮务佐,算是邮局里的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了。就这样混上一辈子,平平安安,无风无浪。幸乎?不幸乎?我没有考上。大概面试的“老外”看我不像那块料,于是我名落孙山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报考了大学。
同时被北大清华两所名校录取
为留洋押宝清华
旧社会有一句话,叫“进京赶考”,即指的是考进士。当时举人进士都已不存在了,但赶考还是要进京的。济南高中文理两科毕业生有一百多人,除了经济实在不行的外,有十个人都赶到北平报考大学,根本没有听说有人到南京上海等地去的,留在山东报考大学的也很少听说。这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是无法抗御的。
当时的北平有十几所大学,还有若干所专科学校。学校既多,难免良莠不齐。有的大学只有几间办公室,没有教授,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