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9月7日,中俄签订了《尼布楚议界条约》。史书载,该条约承认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客观上,在一定时期内遏止了沙俄东扩。条约里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这是“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第一次出现在国际条里。 从1685年6月25日,清军攻陷雅克萨,活捉督军头目托尔布欣的时起,直到1686年7月18日,再次进攻雅克萨,围城半载,致使俄军丧失全部战斗力。至此,大清在外交上处于主动地位。早在第一次雅克萨大战之前,康熙就派人给沙皇捎信,提出举行边界和谈。 雅克萨第二次被清军围困时,即1685年12月26日,沙皇定下了向对华谈判的基本方针, 并选定戈洛文为俄国谈判代表。俄方的谈判底线是:中俄以雅克萨为界,并在黑龙江和贝斯特拉亚与精奇里江渔猎,中国若不同意,即可与中国开战。 中俄双方的当时的战略,是尽量避免流血解决,争取通过和谈解决边界争端,但决不放弃武力应变。1686年1月,俄方谈判外交使团组成。2月5日从莫斯科启程,卫兵多达500人,270车弹药粮草,在路过托博尔斯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1400人以上,总人数超过2000人,四分之三为军事人员。 据《清实录》记载,1688年4月,中国也组成了对俄谈判小组名单,由领侍卫大臣索额图、都统公舅舅佟国刚、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等人组成,随其出发,前往尼布楚的卫戍人员,有八旗前锋兵200人,护军400人,火器营兵200人。康熙钦定,其“忠贞可靠和足资信赖”的宫中耶稣会士,葡萄牙裔的徐日升(Thomas Pereira,1645-I 708)和法裔的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1654-1707)随团前往。 5月30日,康熙喻示谈判底线,第一,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