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竟然是我十年前的帖子。十年了,重新写一下我的世界观吧。
一、认识空间粒子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起源假说,该假说基于笔者的世界观以及《易经》的阴阳理念,结合相对论、《说文解字》的文字溯源、现代数学和微观粒子学说,构建了一个从基本空间粒子到原子结构的演化模型假说。这个假说模型不仅可以自洽的解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还提供了对温度、惯性、万有引力、磁场、电场、光电效应、陀螺效应以及量子纠缠等基本物理现象的新见解。接下来就让我们的探索从几部中国的古老典籍开始吧。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言“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阴阳之道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表现为对立统一的原则。世间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推动着宇宙的运行。在自然界中,日升月落、寒来暑往,皆是阴阳交替、循环不息的体现。人类社会亦不例外,善恶、美丑、真假等对立且并存,相互斗争,又相互融合,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现象。每一个事物都包含了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方面,它们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同时也相互连接、相互依存,并且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道德经》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什么?“道”是“有”也是“无”。数学世界中,最大的区别就是“0”和“1”的区别;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差异而后有区别,有区别而后有分类,有分类而后有万物。
《道德经》开篇便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使,有,名万物之母。”这段非常明确的就指出,宇宙是从一个叫无的地方诞生的。我们设想当宇宙中的一切都消失,人类消失,花草树木消失,房屋消失,山川河流消失,地球消失,太阳消失,银河系消失,所有星系都消失。宇宙变得沉寂和空旷,没有了物质就没有了变化,没有了变化就没有了时间,那时,宇宙还剩下什么? 那时的宇宙仅剩下曾经存在这些物质的空间了。于是,我们的探索便从这个空间开始了……(这是一个假说,目前没有任何实际发现与理论佐证,它只是我对宇宙起源的一种猜想。)
当我们不断地将宇宙空间细分细分再细分,直到细分到至极限,便会发现整个空间也并非空无一物,宇宙空间也是由无数微小的空间单元构成的。在这些微小空间之间,存在着一种没有尺寸的间隔状态,我们称之为“虚无”。正是虚无的存在,使得这些微小空间具有了各自的独立性。尽管虚无本身没有具体的尺度,但正因如此,这些微小空间可以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状,不论是方形、球形还是不规则形状,它们都能够完美地嵌合在一起。我们将这些极其微小的空间单元称作“空间粒子”。
空间粒子并非静止不变,它们经历从虚无中诞生、成长、扩张至顶峰,然后收缩直至最终再次回归虚无的过程。这种生命周期赋予了时间流动的意义。考虑到空间粒子的演化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为了简化理解和运算,我们可以假定空间粒子从形成到消失的一个完整周期为1秒,并且将其最大体积设定为单位1。每秒钟内,都会有空间粒子消逝,与此同时又有新的空间粒子出现来填补留下的空白,这样的循环反复确保了空间整体上的稳定性和连贯性。那么空间粒子为何要诞生又为何要消亡呢?这就是有与无的对抗,虚无与存在的争夺。没有争夺也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时间也就没有了意义,那什么又是时间呢?
时间是度量衡,他是衡量和记录事件发生先后顺序和过程长短的参考系。最早我们先祖们衡量时间是看日升日落四季更迭,因为在那时我们看到的变化只有这些,那时人们衡量时间用日晷。后来随着人类发展科技进步,我们有了机械时钟,它通过机械运动间的相互作用更加规律的变化使时间划分更加具体。到现在我们有了电子钟,原子钟……时间尺度被划分的更加精细。时间就是证明变化的存在,没有变化就没有时间,没有时间也就没有了世界。
当我们想象,世间一切“物质”都消失,存在的就只剩这个曾经容纳这些“物质”的容器——空间了。空间就没有变化了吗?不!它依然在变化……我们把世界的空间想象成一个显示器,那么显示器需要具备哪些参数呢?第一:分辨率;第二:刷新率。有了这两个参数,显示器才能连续的变化图像,显示出无尽的画面。同样我们的世界也是这样,我们的空间也是这样,它也存在分辨率——空间粒子;它也存在刷新率——空间粒子诞生到消亡。
当我们把世界的空间想象成一个显示器时,正如显示器需要具备分辨率和刷新率这两个参数一样,宇宙也需要相应的参数来确保空间的连续性和动态变化。
在宇宙中,分辨率对应于空间粒子的大小。空间粒子是最基本的单位,它们的大小决定了宇宙中最小的细节可见程度。就像显示器上的像素点越小,图像就越清晰细腻一样,空间粒子越小,宇宙中的结构就越精细。这些空间粒子在不断诞生和消亡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结构,从最基本的原子到庞大的星系,都是由这些基本单位组成的。
刷新率则对应于空间粒子从诞生到消亡的周期。这个周期决定了宇宙中变化的速度。就像显示器的刷新率越高,图像的变化就越流畅一样,空间粒子快速地诞生与消亡,使得宇宙中的景象可以连续地变化。在宇宙中,这些变化构成了物质的运动、星系的形成以及宇宙本身的演化。
进一步来说,宇宙中的变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多样性。空间粒子的诞生、成长、消亡和重新诞生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维持了空间的稳定性,而且也为宇宙中的物质提供了持续的能量来源。从更深层次来看,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基于这些基本的空间粒子和它们的相互作用。通过这些基本单元的不断变化,宇宙展现出了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过程。因此,宇宙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存在,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系统,其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由无数空间粒子的生灭所构成的独特画面。
接下来我们就要用我们的第七感,在灵识之海去观察这些空间粒子了。空间粒子不断的诞生和消亡,我们会发现这些空间粒子在演化过程中显现出两种力量:“生力”与“死力”。生力促使空间粒子的生成与扩展,而死力则导致空间粒子的收缩直至消失。这两种力量并非依次出现,而是自空间粒子形成之初便同在;当生力大于死力时,空间粒子得以扩展;反之,则会收缩直至消亡。
假如,空间粒子是一个球体,其中一半由生力支配,另一半则由死力主宰。当然死力是无法被观测的,因为它是“无”的代表,它也没有存在的体积。它因为“空间”才显得存在。
现在我们把生力占据主导地位的那一边称为“阳面”,而死力占优势的一侧则称为“阴面”。生力最为强大的点我们把它叫做“阳极点”,相应地,死力最强的点即为“阴极点”。这两个极点在空间上彼此对立,就如同地球上南极与北极的关系一般。这就是我们中国古老典籍《易经.系辞》所写:“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接下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阳面相遇时,它们的空间部分会合为一体,便会形成更大的空间区域。而他们的阴面并不会合并,依旧保持着单个粒子的塌缩速率,即每0.5秒塌缩1单位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粒子融合后形成的空间总量为2单位,塌缩所需时间延长至1秒。考虑到粒子原本各自独立存在0.5秒的时间,通过融合,它们的总生存期延长了0.5秒。
若一个空间粒子的阳面与另一个粒子的阴面相遇,则前者将面临来自两方面的死力作用,导致其加速消失。它就会在本该存在的时间段内提前消失,这处本该存在的空间也随之提前消失。它这处空间提前消失,就会导致周围的空间粒子向这个消失的空间移动,来填补这处提前消失的空间。此时我们的空间粒子就具有了另一种技能,位移。而当两个空间粒子的阴面接触时,由于死力无法叠加也不能融合,因此这两粒子会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分隔开来。尽管它们可以彼此接近,但却不会融合在一起,仿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道无形的屏障。我们的空间粒子又多了一个技能,抵抗。
接下来一个可以适用宇宙间一切事物的至理在此时产生了。即: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行为都是为了自己更长久的存续。意思就是说,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更长久的存在而存在。从无意识的物体,到有意识的动物,从人类的族群,到宇宙的星系,无不遵从这一至理。
在这一新的宇宙起源模型中,空间粒子具备相互作用的特性,其中某些空间粒子能够不断吸收其他空间粒子来壮大自身。当一个空间粒子成长到其初始体积的三倍时,它的阳面(代表着生长力量的一面)能够同时接触多个普通空间粒子。与此同时,这个粒子的塌缩时间也延长为原来的三倍。在这段时间内,它不仅能够吸收其他普通粒子的空间,而且还能弥补由于与其他粒子阴面接触而造成的损耗。通过这种持续的吸收和融合过程,这类特殊的粒子能够长期存续而不消亡,因此被称为永恒粒子。正如杨老在《青囊序》中复述老子先祖的道言:“一生二兮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玄关。”接下来玄关来了。。。。
当一个永恒粒子吸收其他粒子时,它自身空间的尺寸也会相应增大。与此同时,在它融合其他粒子的位置,新的空间粒子会被生成出来,导致永恒粒子相对于这些新粒子发生位移。此外,永恒粒子的阴面(代表着消亡力量的一面)不断与其他粒子接触,导致那些粒子过早地消亡。由于永恒粒子的阳面空间持续增加而阴面空间逐渐减少,因此,这个粒子将会沿着阴面的方向不断移动。永恒粒子有了其他空间粒子不具备的技能,持续的空间位移。
时间不停地流逝,粒子们也不停地变化。偶然三个永恒粒子以特定的角度相互靠近了,它们之间的普通空间粒子不断地减少,它们的空间距离则不断地缩小。最终三个永恒粒子的阴面同时接触,因为阴面不可融合又不具备实际空间,所以它们的阳面也接触融合到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一个外部是空间,内部是死力的球体,由于死力不断地向外吞噬空间,使得球体内部的虚无因为空间的支撑而有了可被察觉的体积。我们把这个本不存在的虚无称为“吞噬内核”,当吞噬内核消耗的空间量和外部空间区域吞噬其他空间粒子获取的空间量达到一个波动的平衡时,这个永恒粒子组合就能长期稳定地留存下来。这个粒子组合地形成使得它和其他空间有了本质的区别,从阴阳两分的形状进化到了有内外区别的形状。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这个区别于空间粒子结构的东西命名了,我们把这个由空间构成的球体称为“原子”。同时“它”也由空间变成了我们认知的“物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