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已故的季羡林教授是东方学名家,有人称其为“大师”,但季老生前公开否认这个称号。
可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海外学者却依然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致,他评价季羡林说: “写书,他早已停止了。我唯一看到的一部他的有学术价値的著作是1957年集起来的,叫做《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这里收集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写的一些文章,那是比较算是学术研究的,后来就没有了。总而言之,这个人也是一个读书人,也是读出相当成绩的人。可是因为政治上的反复,变成这样一个‘大师’,是很叫人啼笑皆非的。”
这位学者的意思是说,季羡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后就没有写过比较算是学术研究的著述了。庄子说,“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该学者在没有充分研读季老之作,并且不具备充分的研读能力(且不说德语、巴利文、梵文,吐火罗语总是一道关卡吧),而且在学术方法论上存在一定误区的前提下,试图在总体上评价季老之学、并否定其“大师”的“封号”,应该是有违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家的学术规范的吧。
该学者以季老不再写“专书”讥嘲后者,也不够专业。他对清学是有研究的,他应该知道,清代学者的著述常以“札记册子”而不是“专书”的形式出现,如《日知录》、《21史札记》。
理由很简单,他们的信念是不下一句空言。读过现代学术专著或按照西方现代学术体例写过论文的人心里应该很清楚,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又有多少形式逻辑的强加于人?
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高低和影响其学术水平的原因,是两个问题,前者属于本体研究,后者属于动因论,虽然彼此关联,但不能混为一谈。动因论的探讨,可以是纯知识学范畴的(如探讨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存在的问题、先天的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基本的学术规范等),也可以是知识社会学范畴的。
可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海外学者却依然对这个问题饶有兴致,他评价季羡林说: “写书,他早已停止了。我唯一看到的一部他的有学术价値的著作是1957年集起来的,叫做《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这里收集他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写的一些文章,那是比较算是学术研究的,后来就没有了。总而言之,这个人也是一个读书人,也是读出相当成绩的人。可是因为政治上的反复,变成这样一个‘大师’,是很叫人啼笑皆非的。”
这位学者的意思是说,季羡林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之后就没有写过比较算是学术研究的著述了。庄子说,“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该学者在没有充分研读季老之作,并且不具备充分的研读能力(且不说德语、巴利文、梵文,吐火罗语总是一道关卡吧),而且在学术方法论上存在一定误区的前提下,试图在总体上评价季老之学、并否定其“大师”的“封号”,应该是有违严格意义上的史学家的学术规范的吧。
该学者以季老不再写“专书”讥嘲后者,也不够专业。他对清学是有研究的,他应该知道,清代学者的著述常以“札记册子”而不是“专书”的形式出现,如《日知录》、《21史札记》。
理由很简单,他们的信念是不下一句空言。读过现代学术专著或按照西方现代学术体例写过论文的人心里应该很清楚,这里面有多少水分,又有多少形式逻辑的强加于人?
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高低和影响其学术水平的原因,是两个问题,前者属于本体研究,后者属于动因论,虽然彼此关联,但不能混为一谈。动因论的探讨,可以是纯知识学范畴的(如探讨其研究思路与方法在形式逻辑上存在的问题、先天的认知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基本的学术规范等),也可以是知识社会学范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