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里一乡”与“十里一亭”问题,笔者赞成王毓铨先生意见,两者皆不误:“十里一乡”之里为邑里之里;“十里一亭”之里为步里之里。前者讲的是乡里行政区划与乡里行政机构的统辖关系,后者则指亭间距离。这里有一点需要补充,这就是:亭与邮都只是置于交通线上,成点、线分布。在交通要道,“大率十里一亭”。邮间距离大于亭间距离。(注:《汉官仪》说“十里一亭”、“五里一邮”。若此,亭的数量应倍多于邮,而据《集簿》,东海郡计有34个邮,688个亭,邮的数量仅及亭的1/20。可见,邮间距离应远大于亭间距离。)
尹湾出土的《长吏名籍》证明:时郡县长丞确实皆非本郡人。不仅如此,即使是某郡人于他郡任长吏,再度升迁时,绝大多数仍得另移一郡,不得在一郡久任。《长吏名籍》中丅共有10人由郡县长吏升迁为更高一秩的郡县长吏,或改任同一秩次的他郡长吏。谨录于下:
李忠,六安国阳泉人,长沙内史丞→(东海郡)下邳令(千石)。武彭祖,临准郡射阳人,(会稽郡)海盐丞→(东海郡)海西右尉(四百石)。朱福,沛郡铚人,(九江郡)曲阳尉→(东海郡)襄贲右尉(三百石)。孙敞,山阳郡都关人,(齐郡?)广邑长→(东海郡)费长(四百石)。陈胜,沛郡蕲人(九江郡)阴陵右尉→(东海郡)况其长(四百石)。蔡义,淮阳国圄人,(沛郡)谷阳丞→(东海郡)昌虑相(四百石)。夏彭祖,临淮郡僮人,□徒(注:“□徒”不知在何郡?但必不在临淮国或东海郡。)丞→(东海郡)兰旗相(四百石)。宣元,山阳郡橐人,(沛郡)龙伉尉→(东海郡)都平阳(三百石)。唐汤,山阳郡邛成人,(东海郡)郯狱丞→(东海郡)建阳相(三百石)。共褒,陈留郡襄邑人,(东郡)廪丘右尉→(东海郡)都平丞(二百石)。(注:此例应为同级平调,因县尉最低也是二百石。)
以上10例中,只有1例(即上引唐汤)为东海郡长吏在东海郡升迁。可见当时已有长吏不在一郡久任之惯例。
从《长吏名籍》我们发现,郡县曹掾虽绝大多数为本郡人,但也有例外,这就是身为百石少吏的太守文学卒史多数选用他郡人。《长吏名籍》中,前资为太守文学卒史或太守文学、太守卒史者计13人,其籍贯与任职地如下:田章始,楚国菑丘人,“故东郡太守文学”;朱博,沛郡相人,“故东郡太守文学卒史”;夏圣,汝南郡召陵人,“故南海太守文学卒史”;宣圣,山阳郡橐人,“故太山太守文学卒史”;陈顺,山阳郡东緍人,“故太守卒史”;东门汤,颖川郡颖阴人,“故太守卒史”;王昌,颖川郡颖阴人,“故太守卒史”;张临,山阳单父人,“故东郡太守文学卒史”;尹庆,汝南郡西华邑人,“故武都太守文学卒史”;张盖之,山阳郡橐人,“故河内太守文学卒史”;管仪,山阳郡瑕丘人,“故山阳太守文学卒史”;韩欣,陈留郡成安人,“故上党太守文学卒史”;曹勋,鲁国鲁人,“故桂阳太守文学卒史”。以上13例中,前资为“太守卒史”者3例,皆未言任何郡太守卒史,或可视为在本郡任太守卒史。其余10例(9例为“故”太守文学卒史,1例为“故”太守文学)中,竟有9例为在他郡(甚或很遥远的他郡)任太守文学卒史,只有1例(上引第11例)任本郡太守文学卒史。太守文学卒史多用他郡人士担任,或与此职对文化素质有特殊要求有关。文化不很发达的郡(如南海、桂阳、武都等郡)自然会要求从文化发达地区(如山阳郡)的士人中挑选太守文学卒史,而文化很发达地区的郡守则可能更多地选用本郡士人为太守文学卒史。(注:当然,我们不能反过来说:选用他郡人士为郡太守文学卒史者,都是因为该郡文化欠发达。)从众多选用他郡人士为郡太守文学卒史的实例中,我们可以肯定,选用他郡人士为郡太守文学卒史,在当时已很普遍,应非破格之特例。
尹湾出土的《长吏名籍》证明:时郡县长丞确实皆非本郡人。不仅如此,即使是某郡人于他郡任长吏,再度升迁时,绝大多数仍得另移一郡,不得在一郡久任。《长吏名籍》中共有10人由郡县长吏升迁为更高一秩的郡县长吏,或改任同一秩次的他郡长吏。谨录于下:
李忠,六安国阳泉人,长沙内史丞→(东海郡)下邳令(千石)。武彭祖,临准郡射阳人,(会稽郡)海盐丞→(东海郡)海西右尉(四百石)。朱福,沛郡铚人,(九江郡)曲阳尉→(东海郡)襄贲右尉(三百石)。孙敞,山阳郡都关人,(齐郡?)广邑长→(东海郡)费长(四百石)。陈胜,沛郡蕲人(九江郡)阴陵右尉→(东海郡)况其长(四百石)。蔡义,淮阳国圄人,(沛郡)谷阳丞→(东海郡)昌虑相(四百石)。夏彭祖,临淮郡僮人,□徒(注:“□徒”不知在何郡?但必不在临淮国或东海郡。)丞→(东海郡)兰旗相(四百石)。宣元,山阳郡橐人,(沛郡)龙伉尉→(东海郡)都平阳(三百石)。唐汤,山阳郡邛成人,(东海郡)郯狱丞→(东海郡)建阳相(三百石)。共褒,陈留郡襄邑人,(东郡)廪丘右尉→(东海郡)都平丞(二百石)。(注:此例应为同级平调,因县尉最低也是二百石。)
以上10例中,只有1例(即上引唐汤)为东海郡长吏在东海郡升迁。可见当时已有长吏不在一郡久任之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