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手说过:读书就是为了看自己做不到的事。
通俗地说,读书与其他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在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加法心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的缺席导致人们对英雄好汉的崇拜心理无所依傍,文艺创作继续沿袭战时思维,“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文革后,心灵缺失造就了伤痕文学,正好武侠文学、言情文学弥补了伤痕与英雄后的新生代对掌握命运的渴望。当代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反而造成了情感隔阂、内心空虚,玄幻文学、青春文学、总裁文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症候,缺纯情,补纯情,缺高富帅就补高富帅。那种纯情在现实中被称为“玛丽苏”,难以熔入社会,人们却愿意相信这种简单。
还有一种减法心理叫“多什么删什么”,删减的重点就是那些特别复杂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游戏,像梁派武侠那样的古典架构被弱化,《悟空传》那样的文采越来越少。去掉了它们,文学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奔向思想与价值核心。畅销小说、网络小说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一个原因是它们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的、属于“精英”的外壳。
另外还有一点容易被评论家忽略的,就是“爽梗”,有位高手说:“爽梗无逻辑,情感就得细腻。也就是感情为主线剧情只辅助时,爽梗可以无逻辑。”通俗地说,就是脱离叙事科学逻辑、粗暴捆绑读者视线和神经的情节,比如性、暧昧、穿越、无厘头、种马、屌丝啃天鹅这一类,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简单的幻想容易被满足。从艺术性来说,很多标榜清新的艺术种类,其实也是以这些做卖点的。但在正统文学上,对性心理、性生理等一直讳莫如深,视为洪水猛兽,这种现象至今存在。这种文明科学上的落后,导致了整个社会在性方面的愚昧,这种愚昧又导致了变态疯狂和道貌岸然。莫言作品被认为充满魔幻色彩、大胆的性描写、暴力美学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连他自己都建议不要作为课外读物,而通俗文学目前大量的读者正是未成年人。
这三点,基本构建了通俗文学繁殖的土壤:大的方面说,补强了读者的心灵世界;交互的方面说,自由发展的文字更易引起心灵的共呜;直接的方面说,挑逗了读者心灵欲望面,如服食毒品般欲罢不能。
这三点无所谓正确与否,艺术的价值在于感动人、引导读者,在评价大众阅读时,我们应该放下针对专业学习的判断标准,不粗暴以“精英”价值观左右观感,给予其一定的宽容。在当代文学评论的格局中,网络文学评论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纯文学作家和评论家对网络文学有一种潜在的偏见,认为网络文学不值一说。另一方面,专业批评家和网络文学作者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批评家苦口婆心,但网络作者认为这些高深理论不切实际,不为所动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套路。此外,有个别评论家对网络文学的鼓吹,是一种无原则的褒扬,其判断受到人情乃至利益的干扰。网络文学的发展要突破瓶颈,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而健康的文学评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要建立评价体系,就必须如广博的土地般兼收并蓄,从读者角度出发,对其“腐朽”的一面看出神奇,对其积极的一面更要加强推动,挖掘其有益的价值观,找到与读者契合能够引导读者阅读并提升心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