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盼望吧 关注:233贴子:62,513
  • 6回复贴,共1

【求同】构建通俗文学评价体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直以来,在摸索网文的合理走向。最近看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的一系列论点,严肃分析了网络文学的优缺点,特别提及“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不易,眼前不由一亮!
结合自己的探索,整理成此贴。希望有志之士,能一起讨论,构建评价体系,同样能构建成网络文学乃至华夏文学的未来。
第一章 通俗文学繁殖的土壤
第二章 网络文学的文学属性
第三章 网络文学的突破模式
第四章 网络文学的简单评价体系
第五章 建立在多媒体架构上的网文推动
第六章 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构想


1楼2014-12-25 13:09回复
    一个高手说过:读书就是为了看自己做不到的事。
    通俗地说,读书与其他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在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加法心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的缺席导致人们对英雄好汉的崇拜心理无所依傍,文艺创作继续沿袭战时思维,“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文革后,心灵缺失造就了伤痕文学,正好武侠文学、言情文学弥补了伤痕与英雄后的新生代对掌握命运的渴望。当代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反而造成了情感隔阂、内心空虚,玄幻文学、青春文学、总裁文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症候,缺纯情,补纯情,缺高富帅就补高富帅。那种纯情在现实中被称为“玛丽苏”,难以熔入社会,人们却愿意相信这种简单。
    还有一种减法心理叫“多什么删什么”,删减的重点就是那些特别复杂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游戏,像梁派武侠那样的古典架构被弱化,《悟空传》那样的文采越来越少。去掉了它们,文学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奔向思想与价值核心。畅销小说、网络小说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一个原因是它们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的、属于“精英”的外壳。
    另外还有一点容易被评论家忽略的,就是“爽梗”,有位高手说:“爽梗无逻辑,情感就得细腻。也就是感情为主线剧情只辅助时,爽梗可以无逻辑。”通俗地说,就是脱离叙事科学逻辑、粗暴捆绑读者视线和神经的情节,比如性、暧昧、穿越、无厘头、种马、屌丝啃天鹅这一类,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简单的幻想容易被满足。从艺术性来说,很多标榜清新的艺术种类,其实也是以这些做卖点的。但在正统文学上,对性心理、性生理等一直讳莫如深,视为洪水猛兽,这种现象至今存在。这种文明科学上的落后,导致了整个社会在性方面的愚昧,这种愚昧又导致了变态疯狂和道貌岸然。莫言作品被认为充满魔幻色彩、大胆的性描写、暴力美学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连他自己都建议不要作为课外读物,而通俗文学目前大量的读者正是未成年人。
    这三点,基本构建了通俗文学繁殖的土壤:大的方面说,补强了读者的心灵世界;交互的方面说,自由发展的文字更易引起心灵的共呜;直接的方面说,挑逗了读者心灵欲望面,如服食毒品般欲罢不能。
    这三点无所谓正确与否,艺术的价值在于感动人、引导读者,在评价大众阅读时,我们应该放下针对专业学习的判断标准,不粗暴以“精英”价值观左右观感,给予其一定的宽容。在当代文学评论的格局中,网络文学评论是一个薄弱环节。不少纯文学作家和评论家对网络文学有一种潜在的偏见,认为网络文学不值一说。另一方面,专业批评家和网络文学作者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批评家苦口婆心,但网络作者认为这些高深理论不切实际,不为所动地坚持自己的写作套路。此外,有个别评论家对网络文学的鼓吹,是一种无原则的褒扬,其判断受到人情乃至利益的干扰。网络文学的发展要突破瓶颈,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机制,而健康的文学评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要建立评价体系,就必须如广博的土地般兼收并蓄,从读者角度出发,对其“腐朽”的一面看出神奇,对其积极的一面更要加强推动,挖掘其有益的价值观,找到与读者契合能够引导读者阅读并提升心灵的力量。


    2楼2014-12-25 13:16
    回复
        第三章网络文学的突破模式
      不以通俗文学为标的,是因为网络文学对目前所谓的传统文学突破要大得多。
      一、除了语言的极大丰富或直白或简练外,细节,是网络文学得以极大超越传统文学的所在。
      传统文学尤其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部分,极大程度依赖于作者的经验和调查记录的结果,比如一篇反映乞丐的文学作品,要写二十万字,可能需要做一百万字以上的笔记。但是当代网文作者往往是专职写手,并没有真正的生活历练,可写出的东西会让专家都叹为观止。这就像新杰正提的问题,写毒物是否需要了解相关知识?对于传统文学,是的;对于网络文学,基本不需要。我就曾加入一个作者的QQ群,每晚看过他写的历史军事文后,提出不科学不正确的地方,建议改进的可能,当天他就会统合Q友的意见,对作品进行修改。
      这对于很多成名的、粉丝量高的作者是一个捷径,除了百度之外,还有庞大的专业顾问团存在,传统文学难以锁定的高专业化领域,例如医务类、盗墓类、财经、特战、厨艺、历史、军事、监狱、律政……木问题!不再需要作者的专业知识,只需要他有铺陈的能力就够了。这对于传统文学的感撼、改造力非常大(这段时间关注韩剧,发现很多优秀编剧的作品开始带有圈内的痕迹,像极了贾平凹当初写《废都》,怀念自己脑残的文艺历程,这基本就可以认为他们已经失去传统创作的生活基础)
      而这种“互动型创作”,更能为作者带来可观的专业读者!有些高手甚至会私下传送草稿给高级别的粉丝阅读,提前获得修改建议,通过磨合,章节上架的时候就已经很准确,经过排蕾了。这与传统文学、国产剧的雷声隆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者这边,如果自己的建议得到采纳,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加心甘情愿地掏腰包订阅(可能并不是根据他的,是综合大多数人的意见)
      “互动型创作”是网络文学的巨大优势,如果作者还不能体会到这种名利双收的好处,就不用去写网文。同样,文学评论不需要在排雷方面下功夫,那是作者粉丝的事。以前在侠吧干过工兵的活,被作者骂惨了。所以后来看到写了两三万引子求评的,哪怕脑洞大开,我最多就善意地敷衍两句,免得半夜被人叫醒啊
      二、情节,是网络文学的主要突破。
      通俗小说对日常生活的直接描述较少,与传统文学异趣。而网络文学特别是主流的玄幻、历史、言情,基本选择架空、二次元的方式导入作品的情境,描写一个与现实完全无关的世界,又从某种程度映射作者的生活空间。
      这方面不需要敷述,这种跳跃性设定,给网文带来丰富的情节构造,也是能够吸引大众的原因。传统文学评论到目前为止只能对这种天马行空高山仰止。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一贯有着“伟大的生命力”和“神秘性”,是世界的“无穷丰富性、复杂性、内部机制的规律性和隐蔽性的一种象征。
      那我们该评论什么?传统文学非常讲究叙事布局,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多写”“哪里少写”的问题。布局结构所指向的深层价值,符合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节约原则”,也就是以最少的篇幅,传递最大的价值,“以少胜多”“以点带面”“借比起兴”“互文见义”,都指向这一总体原则,而不是我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大家喜欢怎么写我就怎么写,更忌讳平均分配时间和篇幅的“流水账”。在大约15万字到100多万字的限制下,作家一定会把他最感兴趣的、同时又与小说的“总体性”价值密切相关的地方多写,并且会尽量控制“闲笔”。这与义务教育内容相符,即围绕中心铺陈矛盾,安排伏笔突显高潮。
      但很显然教育并没有落在实处。在网络文学的生产和传播中,传统“布局”这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变得不是问题了。首先是作品发布的篇幅在空间上没有限制,市场模式造成达到一定粉丝数后作者写得越多挣得越多,可以比为新兴的“云空间”,三四千万字的作品都能出现。这种情况下,“意义结构”成了大问题。
      叙事作品的“意义结构”,被认为是呈现作家对自我和他人、社会和世界的总体看法的重要尺度,传递给读者准确的世界观。否则,叙事布局的小结构就会变得杂乱无章,甚至不可理解,这被称为中心思想。评论可以分析这个小说的中心思想,然后再讲它是如何实现叙事目标、如何呈现叙事主旨的方法,包括语言风格、细节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但网络小说家对“叙事总体性”这个大结构概念不大在意。就会导致结构的弥散性,也就是叙事意义指向上的无中心和不确定。这种叙事上经验碎片的任意拼贴,从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角度看,就变得不可理解。我结识很多写武侠的朋友,好几个文笔不错,给我印象深刻,雄心勃勃地要写三四百万字,当我问他们提纲的时候,往往会愣一阵,然后告诉我:写网文哪需要提纲,往哪写得爽就怎么写,靠的是灵感。我不排除很多写手用这种办法在短期内获得成功,但我很多朋友往往在十几二十万字的时候就TJ了。
      如果不能在评价体系中解决这个问题,使之具有指导价值,就不能推动网络文学创作再上一个台阶,使通俗走向经典的可能性。


      3楼2014-12-29 10:48
      回复
        我看得头都大了,不会这样就结束了吧?


        6楼2015-01-18 16: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