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养鹅吧 关注:419贴子:1,014
  • 1回复贴,共1

鹅病大全之二(鹅副黏病毒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鹅副粘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鹅均可感染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鹅的副粘病毒与鸡的新城疫病毒是同类病毒的不同毒株,因此也有人将此病称为“鹅的新城疫”病。而且试验证明这一病毒可致鸡及鹅发病,二者之间均具有高度互感性和高致死率。其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道黏膜有坏死、溃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是养鹅业的大敌。
【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为禽Ⅰ型副粘病毒,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脾、脑、肝、肺、气管分泌物、卵泡膜以及肠管和排泄物中。本病毒抵抗力不强,干燥、日光及腐败容易死亡。在室温或较高的温度下,存活时间较短。存在于病死鹅体内的病毒,在土地壤中能存活1个月。常用消毒药物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和1%来苏儿等,3分钟内均能将本病毒杀灭。
【诊断要点】1、流行特点:各种年龄的鹅都易感染,但主要发生于15日龄至60日龄的雏鹅。鹅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发病率为40%-100%,平均为50%-60%,死亡率为30%-50%,严重者可达90%以上,通常15日龄以内雏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不高。产蛋种鹅除发病死亡外,产蛋率明显下降。本病的流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各种品种的鹅均可感染,鹅群发病之后2-3天,邻近的鸡群也可受到感染而发病,死亡率可达80%。本病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若引进了病鹅群,病鹅的唾液、鼻液及粪便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用具和孵化器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来源。病死鹅尸体、内脏、下脚料及羽毛是重要的传染来源。
2、临床特征:病鹅初期精神沉郁、萎顿、无力,常蹲地,体重减轻,少食或不食,但饮水量增加,不愿下水,即使人为强赶其下水,也只浮在水面,顺风飘浮,很快挣扎上岸蹲伏。后期出现扭颈、转圈、仰头等神经症状,尤其在饮水后更明显,10日龄左右雏鹅常出现甩头现象。发病雏鹅排白色或灰白色稀粪,随着病情发展,排出黄色、暗红色或墨绿色稀便或水样便。部分病鹅可出现甩头、咳嗽等症状,耐过的病鹅经7-10天可逐步恢复,但生长受阻。
3、剖检特点:特征性病变主要在消化道。病鹅的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肠道黏膜上有淡黄色或灰白色芝麻粒大小至小蚕豆粒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剥离后可见出血面或溃疡灶,部分病鹅的食道特别是下端也有散在芝麻粒大小的灰白色或淡黄色易剥离的结痂。盲肠扁桃体肿大,明显出血,盲肠和直肠黏膜上有同样的结痂病变。肝肿大,淤血,质地较硬。脾脏肿大,有芝麻粒至绿豆大的坏死灶。胰腺肿大,有灰白色坏死灶,心肌变性。这些脏器的坏死灶都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防治措施】鹅副黏病毒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该毒株对鸡和鹅均有致病力,因此,鸡群必须与鹅群严格分开饲养,避免疫病相互传播。鹅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加强消毒工作。
1、疫苗预防:使用鹅副粘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无论对雏鹅或种鹅,均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对新购进的雏鹅立即注射鹅副黏病毒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免疫种鹅产蛋所孵出的雏鹅具有一定的母源抗体,初次免疫在7-10日龄,用鹅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苗,接种剂量为颈部皮下0.5毫升/只,若种鹅未经免疫接种所产的蛋孵出的雏鹅,则无母源抗体,首免应在2-7日龄,2个月后再免疫1次。留种的鹅群在7-10日龄时进行首免,2个月时进行二免,产蛋前2周进行三免。
2、用鹅专用干扰素:对已发病的鹅群可使用鹅专用干扰素进行控制,连用3天,效果很好。
1.脾脏肿大,淤血,有芝麻大至绿豆大的坏死灶

2.肠黏膜有散在的大小不一,淡黄色或灰白色至小蚕豆大纤维素性坏死结痂

2.腺胃和食管交界处有黄豆大的纤维素性坏死结痂,肌胃角质层易剥落
4.腺胃及肌胃充血,出血


1楼2014-12-24 23:18回复
    沙发自己坐


    2楼2014-12-24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