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合肥经济
北宋、南宋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张有弛,并有宋辽夏金之间的战争,但整体来说,两宋时期淮河以南的社会局面较为稳定。同时,两宋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缓和措施,再加上南宋时期黄河南北人民纷纷南迁,南北生产技术有了交流,对江淮地区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因而,两宋时期合肥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宋代的朱服在《过庐州》一诗中描绘了合肥当时的升平气象:“昔年吴魏交兵地,今日承平会府开,沃野欲包淮甸尽,坚城犹抱蜀山回。柳塘春水藏舟浦,兰若秋风教弩台。”
元朝统一后,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由宋金对峙的前线战区变成了安定的腹地。元朝前期的统治者注重维护社会安定,实行重农政策,并把江淮地区作为全国垦荒的重点。元灭南宋时,宣布除田租、商税、茶盐酒醋等基本税外,南宋的苛捐杂税一概蠲免。至元朝大德初年,合肥所在的江淮地区,人口增多,炊烟相望,桑麻遍地,商旅如织,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合肥地区的农业生产在这一时期有显著发展。首先是农业技术的改进,诸如开垦荒田用的刀、中耕用的弯锄、碎土用的铁耙,平整田地用的拉板等,都逐渐由中原传入江淮地区。其次是耕地面积的扩大。庐州各县大兴圩田,扩大耕地面积。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当时江淮圩田有数百处,其中庐州有36圩,方圆40里,今合肥地区的肥东、肥西等处,都是圩田的集中分布区。圩田既可防涝,又可抗旱,而且具有规模大、结构合理的特点,因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一般亩产四石,高者可达六七石,是北方地区亩产的2至3倍。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淮西道宣慰使昂吉儿上奏,说庐州一带空闲地很多,请求准许百姓垦种,元世祖下诏同意,并限制豪富任意侵占荒地,合肥地区垦田大增。此外,粮食作物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麦、粟、黍、豆等北方农作物,在江淮地区的种植已相当普遍。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江淮之间大旱,午麦不收,派人到福建取来占城稻种。《宋会要稿》载:“大中祥符五年五月,遣使往福州,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并出种法,令择民田之高仰者,分给种之。”占城稻产量高,成熟早,使江北的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南宋末期,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也逐渐扩大到江淮地区,江淮之间“既获其利”。时人在淮南田歌中咏道:“江东木棉树,移向淮南去”。由于棉花的种植,棉布取代丝、麻,使人们的衣着原料发生了重大变化。
宋元时期,合肥的手工业也比前代有所发展。丝织品的种类比唐代更多,且随着棉花的引种,兴起了棉纺织业。《宋史·食货志》载:寿州产瓷器。在今长丰县北部有大量瓷土和宋代窑址,表明陶瓷业已有发展。金银器制作水平有很大提高。1955年,在合肥原孔庙址基工地施工中,发现了一用铜盘覆盖的大陶瓮,内装金银器101件。其中金器10件,为碟、杯两种,总重2300克;银器91件,为碟、杯、果盒、壶、碗、筷、勺等,重32250克。这批金银器件用锤打、线刻、模铸等工艺铸造,表面刻有各种折枝花卉。器件制作精致,造型优美,刻工健劲匀细,构图紧凑和谐,形象生动逼真,显得十分华丽。特别是其中一件凤凰戏牡丹花纹的银质果盘,玲珑剔透,精美典雅,曾在许多国家展出,获极高评价。这批金银器均有“章仲英造”、“庐州丁铺”、“至顺癸酉”等字样,表明这批金银器是元朝至顺四年(公元1333年)庐州丁铺的匠师章仲英制作的。这充分说明了当时庐州的金银器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元时期,合肥一直为庐州州治,并先后为淮西路和庐州路首府,商业贸易十分兴旺发达。据北宋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的统计资料,当时合肥城每年上交商税就达50000余贯。在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后,双方之间大做生意,在合肥附近的寿春、安丰水寨、霍邱封家渡都设有榷场(双方互市市场)。当时宋对金主要以香药、茶叶、棉花、犀角、象牙为大宗;金对宋主要是北珠、毛皮、人参、北绫、蕃罗等物品。由于合肥处于南北水运的要道,故有大批交易的货物经合肥转运。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淮西帅郭振实施“截金斗城之半”,“跨金斗河,拓其北”的建城计划,将金斗河等水围入城内,并与南淝河河道并网连通,极大地便利了城内城外物资的流通运输,使水运物资可直达城内,进一步推动了合肥商业贸易的繁盛。
南宋时期,作为贸易媒介的纸币日益代替铜钱,成为主要的交换手段。在江淮地区,南宋政府专门发行一种纸币——“两淮交子”,在两淮地区流通。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规定“淮交”每贯值铁钱720文,以3年为界。1979年,合肥阜阳路地段出土了南宋晚期的一处金器窖藏,内有金条3根,金片11根,金钗18根,总重813克。大批金器的发现,也从侧面证明了合肥当时商业贸易的规模比前代有所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