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的老鹰吧 关注:127贴子:10,842
《易经》讲的三个字
《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吕氏春秋》),这两句话大家非常熟悉。大到没有外面,够大的吧!小到没有里面,够小了吧!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只讲到3个字而已。
第一个是上,上下的这个上,跟上梁的上是同一个字。
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一生都不要忘记,要不停地求上进。这个上进,就是往上梁的方向去迈进。所有中国人没有一个不从小就求上进,全世界找不到像我们一样,不管到哪里都是求上进的。请问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命苦,一定要求上进?就是中国人太势力。今天你是总经理,有权有势,谁看见你都恭恭敬敬的。哪一天你离开了,没钱没势,大家只做一件事,就是看见你也装作没看见。这就叫做“总不理”,就差一个字而已。所以你还说势力不好,势力有什么不好呢?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利必有弊。
千万记住道永远有两面性,当人家对你笑的时候,你不要开心,说不定当中有什么问题;当人家对你不笑的时候,你更要提高警觉,这当中一定有什么问题。有人说这样做人不是很累吗?不会累。因为脑筋越动越灵活,怎么会累呢?
其实,只要我们牢牢记住,凡事都有两面性,有一利必有一弊,同样有一弊必有一利。所以,遇到“好事”别得意,遇到“坏事”别沮丧。如果真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和问题,那我们的人生,将会少一些苦恼,多一些快乐。
“上”,经常要加一个竖,叫做“止”,适可而止。
任何事情在求上进的过程中,都要适可而止。这个止非常重要,因为止不住冲过头,那就完了。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一路求上进,有足够的时间吗?有足够的精力吗?
什么叫做止?其实很简单,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今天你是最高的领导,你要掌握那个仁字。你看就连义都不是你首先要做得事情,仁与义是不一样的,仁就是凭良心,义就是合理,怎么合理?那是下面人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我当总经理,我只知道我们的产品是要面对大众,我们是要维护全民健康的,我们的企业,不管什么行业,只有一个企业文化,就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在掌握。至于产品的质量如何,价格怎么定,跟我无关,各部门要尽责任。但是每个人各有所止,各守其分,各尽其责,这个才是合理的。什么东西总经理都懂,那一定有疏漏。凡是什么都管的,最后都是搞得一塌糊涂,这个我们已经看的太多了。所以我只要在电视上一看到某个企业的经理在发表一大堆言论的时候,我心里就有数了——他公司快完了——这个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
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个孝字是两个字合起来的,上面这个叫做老,下面这个叫做子,就是处理好老少父子两代的关系就叫孝。其实我们今天用人不管要用什么指标考核,最重要的还是要看这个人的人品,我建议直接到被考核的人家里面去看一看,看他跟老人的关系处得怎么样,这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项目。因为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在家对二老都不孝,还能够对长官好吗?那是很多问号。但是我们受西方的影响,什么都注意,就是这个不管。因为西方是公私分开的,我只管你的公事,私事我不管。其实公私是永远分不开的。
止中有上,上中有止,然后终结就是一个“正”字。
这个正就叫做道。我们说一个人很上道,就是从上到道。但是这当中经常会出差错,会走上偏道,所以要及时调整,不断拉回来,这就叫人生。
上、止、正,这三个字,都只差一点点而已,一个上加一竖就变止,止上面再加一横就叫正。凡是中国字,有上面一横下面一横的,都告诉我们,上面那一横叫做顶天,下面这一横叫做立地。做人就要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9 22:51回复
    受教了。谢谢鹰姐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2-21 08:44
    收起回复
      2025-05-12 06:01:56
      广告
      它山之石,可以做成镯子,把手套住


      3楼2014-12-23 08:20
      回复
        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对比,都知道么。
        儒家的思想又称儒学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人物。由孔子创立。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有《论语》、《孟子》、《荀子》、《周易》等。儒家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2500多年历史。
        儒家讲的是中庸之道、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臣、子、妻必须绝对服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儒: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倡导天人合一。
        1、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义利之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中和之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人生在世:立德、立功、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耻、名节等。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讲究三纲五常,重视伦常关系。
        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
        儒家的根本:当代把《弟子规》视为儒家的根本。
        《弟子规》由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绛州秀才李毓秀所作。他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全册原文360句,1080字,语言精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可起到重要作用。《弟子规》灌输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当代乃至今后时期对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部上好教材。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27 16:46
        回复
          佛家: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
          佛教的教育,是教人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渡己渡人,成就佛果。创始人是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佛)。创立(主要由印度传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
          佛家讲的是众生平等,众生皆可成佛,超脱轮回,成就佛果。
          佛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
          佛教的思想就是“自觉”。自觉就是自我觉悟,通过自我觉悟最终达到解脱。
          佛家禅语: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好的财产,信赖是最佳的缘分,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佛: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1、因缘而合:因缘而起,因缘而合。
          2、中道圆融:中道正观、不二法门。
          3、明心见性:佛性即人性,明心见佛性。
          4、平等慈悲:众生平等,慈悲救世。
          5、真如本性:自行不如,本来面目。
          6、色空不二:色不异空,看破放下。
          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悲,同体大悲。即出世、也入世。入世,是为了挽救众生(众生是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救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贫富差别,不生不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佛的境界)。
          佛教的表现:
          第一、信三世。知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
          第二、信六道。即信六道轮回之说(即一为天道、二为人道、三为阿修罗道;四为畜生道、五为饿鬼道、六为地狱道。三善道,三恶道,共六道。)。
          第三、信善恶报。即善恶定有果报,或报之自身体,或报之子孙,或报之来世。
          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经》。
          要断除一切痛苦,获取极大利益,方法就是修十善业道。即从行为上远离杀生、偷盗、邪淫;从语言上远离妄语(说谎)、两舌(挑唆)、恶口(语言粗俗)、绮语(花言巧语);从思想上远离贪欲、瞋恚(愤怒怨恨)、愚痴。离此十种恶业,就是修十种善业。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27 16:52
          回复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以法理治天下,即依法治国)。其理论依据是“万物以道为源为本”。“法 ”是道在社会中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管仲、子产、商鞅等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作品有《韩非子》等。
            法即是法制,以严刑峻法(指残暴统治)管制国家。
            法家主要内容是法(法令)、术(技巧、权术)、势(审时度势、顺势而为、造势用势)。
            不足:夸多了法的作用,法治要讲究以人为本。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27 16:52
            回复
              墨家:走极权主义治国道路。崇尚服从上级,以“兼相爱、交相利”(爱是相互的、利也是相互的;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作为学说的基础。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战国时期人。主要作品《墨子》等。
              墨家观点: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墨家的教育思想是“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即以天下为己任。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教育目的。讲究“纪律严明”;提倡“尊天事鬼(崇拜天地鬼神)”;倡导“爱人爱己”等。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27 16:52
              回复
                1.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思想:
                儒家讲的是“敬”。
                道家讲的是“静”。
                佛家讲的是“净”。
                从修为层次上,一个比一个层次高。
                2。儒家的最高境界为“圣”人;道家的最高境界为“真”人;佛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3.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心灵之学,都主张内求。
                4.学习传统文化,要懂得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5.学习传统文化,要把 落实《弟子规》作为传统文化根本中的根本。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27 16:53
                回复
                  2025-05-12 05:55:56
                  广告
                  好好学习一下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27 18:23
                  回复
                    好好学习,天天睡觉


                    12楼2014-12-28 16:33
                    收起回复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顺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1-04 08:02
                      回复
                        三、禅语曰:“善心如水”
                        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
                        水凭渗透性强而滋润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凭流动不息而改善环境,让地球充满生机;水可降温,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可以发电生能……水的作用无数,水之善心无边。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
                        “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
                        “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
                        “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
                        让我们“如鱼得水”。领略人生的“山清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
                        “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让心永远呈现如“宁静的森林池水”……
                        水中,有禅味。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1-04 08:02
                        回复
                          哲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1-04 12:42
                          收起回复
                            《止学》,这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绝学。当您开始学习此智慧时,您便已站在了人生的制高点上!
                            《止学》作者王通,号文中子,隋朝大儒,史书中关于他的文字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则有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开国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所以他对于开创唐代文化思想来说可谓功绩卓绝,此著作是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典范之作。
                            千万不要小瞧一个“止”字,它关乎每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止”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了他的成与败;对于赌徒来说,它决定了输与赢……“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使其成为一代商界至尊。他们均是“知止”的范和“止学”的受益者,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止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任何人都不该忽视,欲成大事尤其如此。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2-09 13:42
                            回复
                              2025-05-12 05:49:56
                              广告
                              智卷一
                              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译文】过於聪明就是愚蠢了。圣人不担心自己的智谋少,而担心自己的品德有缺失。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译文】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地位尊崇其实充满危险,有智慧的人不恋权位。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是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译文】谋划别人的人成功在其智计上,也会失败在其智计上。谋划保全自身的人依靠其智计,也要舍其智计。智计有它缺欠的地方,谋略存有他的敌手,谨慎使用才能减少祸患。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译文】智慧不够却谋划大事的人只能失败,智计不知停止却谋求长远的人很难如愿。对有智慧的人说智慧,对愚蠢的人说愚蠢,用愚蠢来掩饰智慧,用智慧来停止智计,这是真正的智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2-09 1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