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
我尝试阐述下自己在现阶段对于心学三法则的理解。
致良知
心接物而产生意,意之发有善有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就是良知。可以看出,良知如千愚先生所说,是一种能力,知善恶的能力。阳明先生说良知为照心,也是这个意思。知道意念的善恶之后,为善去恶,停止在良知的状态即为致。致者,止也。致良知是分辨意之动的善恶,而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知合于一,行合于一,一者天理也,知行合一的重点要放在天理上。如果对知和行感觉不深刻,可以套用现代人常说的思想和行为。中庸有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知是知天理,行是行天理,所以说“知之,一也。行之,一也”,而“一”者天理更是同一也。中庸还有一段话,关于诚之者怎么做功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解释完这段话,总结到: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可以看出“一”和“知、行”的关系:本体是天理,知行是功夫,知行合一便是本体和功夫的高度统一。如果有对论语和中庸比较熟悉的朋友,相信下面关于颜回的几章有助于理解知行合一: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我尝试阐述下自己在现阶段对于心学三法则的理解。
致良知
心接物而产生意,意之发有善有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就是良知。可以看出,良知如千愚先生所说,是一种能力,知善恶的能力。阳明先生说良知为照心,也是这个意思。知道意念的善恶之后,为善去恶,停止在良知的状态即为致。致者,止也。致良知是分辨意之动的善恶,而保持一种良知的状态。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知合于一,行合于一,一者天理也,知行合一的重点要放在天理上。如果对知和行感觉不深刻,可以套用现代人常说的思想和行为。中庸有言:“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知是知天理,行是行天理,所以说“知之,一也。行之,一也”,而“一”者天理更是同一也。中庸还有一段话,关于诚之者怎么做功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中解释完这段话,总结到: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可以看出“一”和“知、行”的关系:本体是天理,知行是功夫,知行合一便是本体和功夫的高度统一。如果有对论语和中庸比较熟悉的朋友,相信下面关于颜回的几章有助于理解知行合一: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