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仁瑞堂吧 关注:17贴子:35
  • 1回复贴,共1

《思考中医》读后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思考中医》,使刘力红一夜名动宇内,《思考中医》,同时又使刘力红非议不断,更有甚者将其比作中医界的胡万林。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人红事非才多,人不红想多点事非也难。其实对于读者的取向或取舍而言,有用,也即是否有让自己意满怀欣的干货是唯一和最高的标准,而与其它的大众口味无关。研读之后,《思考中医》至少有如下优点:一是经典趣味通俗性。如果中医院校的教师能把原本枯燥乏味的中医理论,象刘力红一样轻适而又不乏愉悦地传授给学子,那他的授课必定爆棚满座,场面壮观,中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不会如当下举步唯艰。二是中医经典的确重要。这是让中医学子,甚至已是名师、名医的耳部起茧的一句话,但大多的效应只是一笑而过。正如刘力红所说的,中医博士这样的层次现在已耻于案头放置《黄帝内经》,代之的则是生物分子之类的现代科技。没人会排斥高科技,但远离了《黄帝内经》、《伤寒》等这些代表性著作,也即所谓中医的根,还能叫中医吗?细想这一路中西医不断地敲敲打打下来,要庆幸妻在关键的时刻的帮助,给了我正确的指向。特别是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之下才明白,并不是中医就落后,就不能治病,其实最大的症结,也即起决定的内因是出在我们自身。简单到连最基本的脉象都没搞清,仅拿把脉诊当仪式便妄下药,效果肯定可想而知。那么药后无效又是谁的原因呢?其实五年中医本科下来,甚至是紧接着硕、博连读,但在现在浮躁虚漂的内外环境下,扪心自问,除了应试外,能搞清中医即便最简单的理论的又有几人呢?就我而言,2010年已取得中医副主任医师的高级职称,但感觉自己差不多有点中医人的味道也仅是离开体制,真正能静心学习的两三年时间。特别是无奈时偶然用一根银针对绞痛病人,能达到甚至超过杜冷丁的镇痛效果之后给我震动最深,而这些东西原本就实实在在的存在。想想,有大米又有谁爱吃稀粥不辍呢?实际上古人所发明和发现众多的医理和治疗方法,应该都是特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但经千年的沉淀和检试,其科学性自不言而喻。而我们不仅不能很好继承,相反,甚至要变成掘墓者。很赞同刘力红的观点,的的确确是目前中医的最大可悲的之处。三是振聋发聩的论述较多。中医就象打鸣的鸡,你打鸣或不打鸣,天都一样亮。中医现代化就是建筑在小白鼠上,让小白鼠说了算。而当小白鼠遇上巴豆不拉肚子,结论自然是巴豆没有泄下的作用,那么不怕死的硕士、博士们可以不妨试试。而就算做更多的实验,大多也是一厢情愿,热脸贴冷屁股,无异于以短击长。不是刘力红的原话,串烧和意会而已。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串烧很肤浅,但我觉得不想搞中医或仅只要中医这层皮的请绕过,真正要吃中医这碗饭的还真得静下心来《思考中医》,方式不一定和刘力红相同,但心一定得静和真。
当然,夸赞之后,挪揄地说,刘力红的经历同样也告诉我们一些事实:(一)拜山头真的很重要。田八味、邓铁涛、李可、卢崇汉,这些中医界传奇的大咖师父。还有刘博士反复提到的能预测生死,几近神妖境界的八卦神医李阳波,但李阳波44岁就已去世,且死因不明。是能测别人不能测己,还是泄天机太过?即使是刘博士本身,在位列李阳波门墙时也曾有通这焚香诊病的佳作,预测术亦不可小视,但同样也是医生的刘博士的妻子,在发生宫外孕时这样的小菜却没炒好,没预测到,让人浮想连翩。(二)是扬长避短也重要。正如外界诟病的一个能预测别人生死的神医师傅仅44岁就去世了,刘博士自身在学术和宣扬中,只有长处,而短板之处只字不提,同样有失客观。师傅说,师傅怎样怎样,不太老的老人家走太早了,无从考证法也是一种扬长避短。(三)是不管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博士的头衔也很重要,否则一般的普通人不要说想位列仙班,即便是想拜访一下,但中医大咖们也不是谁都能见得着的。大多数时候,如果缺乏各有所需的因果,即便心诚下跪到能使雷雨交加、甚至天崩地裂也可能性不大。因为很多神一样的专家,学术上自然不敢妄评,但品性修为上却并不见得象捧脚的弟子宣扬那样都是仙风道骨。这些,也同样需要用不同的视角来《思考中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6 13:11回复
    我感觉有些地方写的太玄了,有种不真实感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2-10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