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苏洵苏辙的这两篇六国论在立论角度、论证方式、文字方式上都有不同。
(一)在艺术手法的叙述层面
①角度不同。
一是体现在批判的对象不同,苏洵的《六国论》是从“赂秦而力亏”写到为“积威所劫”,着重的是给当政者找原因,是从国家的战略角度来考虑;而苏辙的《六国论》则是从国际纷争——“韩魏附秦”的角度,讲各国谋士没有节操,不会站队,搞联合抗秦时还有“虑患之疏”和“见利之浅”,从而导致“不知天下之势”,把重点是放在议政者身上,着重考虑的是谋士这些智囊团的作用。
二是体现在两篇六国论把叙述重点放于“攻势”和“守势”上。
②借古讽今上有所不同。
苏洵写文,着眼于“言当世之要,是为施治于今”,文章直接影射北宋王朝对辽与西夏的屈辱苟安政策,描写指向性和攻击性极强。
苏辙提出的“虑患之疏,见利之浅”并非表现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虽然击中了统治者的弊病,但现实针对性不强,在分析上有脱离社会现实问题之嫌。
(二)在论证方式上不同。
苏洵采用的是抓住“弊在赂秦”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展开论述,又对并非赂秦而败亡的齐、燕、赵一一剖析,揭示它们走向败亡的原因,论证“不赂者以赂着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侧面印证赂秦之弊,全文通过设问和答疑,引出历史教训以讽喻时政,行文简而理周。
苏辙则把目光放在六国谋士身上,统筹全局,用一句“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一以概之各国谋士之失,显得与史实不符,略显武断,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主张联齐抗秦的屈原,窃符救赵的信陵君,义不帝秦的鲁仲连,都不是没有远见卓识的人。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作为韩魏附秦的反证,也略显失当,史载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证据。
(三)文字方式上不同。
①从语言风格上看,苏洵的《六国论》冷峻老辣,说理缜密,情采动人;苏辙的《六国论》长于气势,善于推理,具有纵横家的雄辩气派。
②苏洵的《六国论》语气沉稳遒劲,意味辛辣而隽永;苏辙的《六国论》行文简捷明快,纵横捭阖,势如破竹,一气呵成。
对了领导,话说报纸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