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亥月戊戌朱子吧读书会
主讲:东方谪仙、清河郡人
主持:永葆其儒
永葆其儒:诸位:很高兴我们的读书会又要开始了。本周我们迎来了两位新会员,潇湘夜雨君和鱼或在渚君,至此我们会员名额暂时已满。本周也有旁听的同学加入,人数较多,不一一列举了,欢迎大家。前两次我们系统梳理了朱子对《大学》的定位及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研读《大学》郑注孔疏及阳明《大学问》对於这几句话的解说。首先请东方君主讲《大学》郑注孔疏中关於关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的部份。郑孔对於大学首段的分节没有朱子那麼细,所以请主讲人注意范围。郑孔关於《大学》的篇名也有说法,请从这里开始。郑注和孔疏是两个人的作品,所以请主讲人援引的时候注明是郑康成的说法还是孔颖达的说法。
《大学》郑注孔疏主讲:东方谪仙
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比于别录属通记,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从诚意为始。(孔颖达)
这是孔颖达写在《大学》一开篇的一句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里面说”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这就和朱子的《大学》不太一样了。
孔颖达认为,《大学》之篇在于给”学成“的人讲道理,是已有所成的人”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这一点涉及到后面对于”明明德“的理解。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列出了”小学“”大学“的差别。”小学“之道在于洒扫、应对、记诵之学,而“大学”则在于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和修齐治平的抱负。也就是说,“大学”是建立在“小学”的基础之上,用以为政的。我想在这一点上郑康成与朱子的看法是大体一致的。而孔颖达在后一句说“此《大学》篇论学成之事”的“学成之事”,却是建立在“明己之德”的基础上,与郑康成所言应有差异。
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积德而行,近于道也。”(孔颖达)
郑玄注:“明明德,谓在(显)明其至德也。”
孔颖达疏:“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张显之。”
疏谓己已负明德于身,须更彰显之也。明德,光明之德也。应之于行,发以映人,是谓明明德。
朱子注,则明德谓“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仲达与朱子此处所注疏的差别主要在于第一个“明”字。郑孔以为“张显”,则“明明德”是在于发扬光大本身已具的光明德性,使以鉴人。也就是说,它所构架的前提在于“明明德”之人已具有光明的德性。而朱子则认为“明”是“明之”的意思,即在于使自己的明德明亮。
譬如一面镜子,郑孔认为是使有这面镜子的人去照人叫做“明”;而朱子则认为人人都有这么一面镜子,“明”是镜子的性,而使镜子光亮不染灰尘则是“明”。(以镜喻性或失当,但此处只是对比相较言之。)
孔颖达疏:“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其民,是其二也。”(景宋本作“亲爱于民”。)
疏谓“亲民”在于“亲爱其民”,即由“明明德”至于“亲爱其民”,是由寡即众,广而化之之谓。
朱子注,程子曰:“亲,当作新”,革其旧之谓也。则“亲民”为“新民”,使民新也。到此方是推己及人处。
仲达与朱子此处所注的差异主要在于“亲”字。由“明明德”而下,郑孔则由寡及众,朱子则由己及人。
孔颖达疏:“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此其三也。”
疏谓之自处为至善之行,即前所云“积德而行”者。“积德而行,近于道也”,所求在于“道”,即后所谓“明德盛极”之事。
朱子注则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既至则无过不及之差,而能不退,方是大学之道。
由郑孔注疏,则可知人之为大学之道,在于彰显所已有的光明的道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积德行善。这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由小而至大,由寡而及众,然后能够自处于至善之行。这种说法构建了一个“光明的道德是修大学之道之人所已有的”的前提(如前所说”学成之事“),而后派生出了下面的渐次。但是对于未有“光明的道德”的人如何修成之,与未对“去旧染之污”有所切要,未免虑有不周。
而依朱子注,则先明己之明德,此是尽己处;作以新民,此是及人处;然后方可渐次止于至善。(紫阳陪臣:恐不是。在朱子处,明德新民为本末,而明德新民皆当止於至善。三纲领关系立体而非递进。止至善是所有明德新民之事的标的,不是明德新民后方可渐次止之。)
孔颖达疏:“言大学之道,在于此三事矣。”
提问环节
其益无方:请问在郑孔的注疏里面,“明德”到底是什么?如果还需要彰显,那么如何说明此明德已为己有?
东方谪仙:明德是“光明之德”。但具体如何有此明德,在这里面并没有细说。应当是归于“小学”里了。此处“张显”(彰显)是说发以映人。
其益无方:发以映人是彰显,那么没彰显时候是什么状态?怎么能可以说此德已为己有?
紫阳陪臣:东方君现在是在为郑孔疏释,郑孔所无,恐怕也不便按己意回答。但若郑孔在其他地方有说,东方君又知道,倒可以补充。没有的话,说明未详即可。
东方谪仙:是的,在下不知。
其益无方:嗯,好的。谢谢东方君~
鱼或在渚:孔疏“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从诚意为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一句说学成可以治国平天下,后一句讲为学须从诚意始,不过是把郑注“博学可以为政”倒着疏解,意思上并没有不一致。
东方谪仙:在下的理解是“记博学”是“小学”,记博学而后可以学大学。
鱼或在渚:“记”字恐是“礼记”的“记”字。
永葆其儒:鱼或在渚君的理解与您不同,您怎麼看他的理解?
东方谪仙:在下以为亦通。
鱼或在渚:“博学可以为政”是解“大学”的两层意思:一是博学;二是为政,即光大其所学。
永葆其儒:鱼或在渚君的理解是记“博学可以为政”,您的理解是“记博学,可以为政”,可以这样说吗?
东方谪仙:是。
鱼或在渚:永葆君说得没错。
永葆其儒:从语法上看,恐鱼或在渚君所读为是。
永葆其儒:记博学这样的语法在古文中没见过。陪臣君证实一下。
紫阳陪臣:请贴一下上下文。临时没翻到。
永葆其儒:对了东方君本身就是中文系的啊
永葆其儒: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鱼或在渚:《礼记》其他各篇也有“以其记”这样的话,都是指“经传说记”的“记”。
紫阳陪臣:是。
其益无方:“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我看到这一句话,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永葆其儒:嗯,而且从上下文”看,“记”是动词无疑,“博学为政”当为其宾语。
紫阳陪臣:当如鱼或在渚君所言。此言为注疏体例。
永葆其儒:嗯,好。东方君再考虑一下吧。
东方谪仙(补充):博,广也。“记博学”,记诵广博之学问也。
“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其”是代指人,“之所以叫做《大学》,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记诵过广博的学问,可以从政了。”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也即,“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此《大学》之篇,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这篇《大学》说的是学习(小学)完毕之后的事,是能够治理国家、章明其德于天下的。”
这是在下的理解。不过“记”是注疏体例,却是在下从前没读过郑注,理解偏差了。
永葆其儒:请清河君讲解阳明《大学问》对於大学的定位以及对於开头四句的理解。
《大学问》主讲:清河郡人
「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时也。及其动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阳明也将大学解为大人之学,此处与朱子一致。但阳明认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方才为大人。
此大人之心源自人之天性,秉承天地而生,不论大人小人,人皆有之。秉於天命,自然无有不善。因此凡人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则於鸟兽草木,乃至於砖瓦土石皆有不忍之心。人皆有此一体之仁,并且因其灵昭不昧。故被称为“明德”。
但小人为私欲所蔽,不能成其一体之仁,行事之时不仅不能光大此心,反而私欲扩充,戕害此仁,故被称为小人。因此,小人大人之分仅在於是否让其私欲遮蔽一体之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便是克尽私欲以复其一体之仁。从物我相隔转为物我一体。
以上是论明德与万物一体之仁。
(原文)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明德亲民,属於体用关系。明德为体,亲民为用。因此明德亲民本为一物。究其义理,亲民不断向周围扩充,即是明明德。而明德也须由亲民体现。
因此阳明认为,明德新民,被分为两物。本末本当为一物,不当被断裂成两物。
且根据传习录,阳明认为“作新民”的“作”字与“亲”字相对,并且“作”没有“新”的意思。同时治国平天下处,都没有对“新”字的发明。而后文中“民之父母”,“如保赤子”一类,都是亲民的意思。
亲民即仁民,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是也。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亲民。修己以安百姓。也是亲民。因此亲民兼有教和养的意思。
人皆有此一体之仁,能以父母之心为心,便是亲己之父母,便是孝。以及人之父母,便是扩充此心之仁,便是亲人之父母。以此类推,以天下人之心为己心,便是与天下人为一体,便是亲民之至,如此明德方才圆满。此为亲民的效验方式。而新民则不然。新民是通过自新而感发民众,使得民众能随其自新。如此则万民能各正其位,自然天下大治。
因此明德新民看似两事,其实仍是一事。明明德,乃是使万民能自明其明德。修身虽为本,但终究是面向天下的。而儒者志向素来为治国平天下。若不能新民,则所谓明德又有何用?
在下以为,对“亲”字的不同诠释自然会使得文本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在义理上并不矛盾。欲新民,首先当自新;欲自新,自当成就一体之仁;能成就一体之仁,自然民众会兴起自新之心。
以上为明德、亲民与新民。
传习录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於『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於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於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於此乎?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於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於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骛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於至善,而溺其私心於卑琐,生意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坦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於至善之过也。故止至善之於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於方圆也,尺度之於长短也,权衡之於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於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於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故止於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与朱子类似,至善亦是明德亲民之准则。若明德不知止於至善,则会沦入虚无,如佛老之学。亲民不知止於至善,则易沦入智术而失其仁爱之诚。而这至善在人的良知之中。人之本心源於天理,此心的发现便是良知。因此良知虽源自天理,但不假於外求便可发现。正因如此,善用吾心之良知,便知事事物物的至善至处。
在下以为,这里与朱子不同的是,由於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善念发动,随感随应,自然知道至善在何处。无须向外物求得。朱子则认为,若不读书穷理,一旦做事,难免有差。将私欲当作良知至善,最后此心一路沦向私欲。这也是王学末流的弊病所在。
提问环节
伊川门人:前面说“亲民兼有教和养的意思”,希望清河君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另外,阳明言“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於『新』字无发明。”暂时能想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数节,我认为也是有新民的意思的。
清河郡人:在下的理解是,“教”指的是儒者移风易俗的事情;“养”更兼政治意味,大致是为政一方能够安养百姓。两者都需要以万物一体之仁为基础。无此心则无此事。
紫阳陪臣:那麼搭个顺风车。朱子认为大学显然有以后释前意味,也即清楚的与三纲八目对应的章节,从“汤之盘铭曰”到“无所不用其极”所言皆新而非亲,不仅是依据“作新民”一句。这句话朱子本人都不会认为新是动词。朱子说“振起其自新之民”,则作才是对应新字。至於后文,平心而论,新民意思也有,亲民意思也有。但说亲民即仁民,恐窃有不安。这里涉及亲亲有杀,尊贤有等,也即,如孟子所言亲亲仁民爱物,动词不能相乱。於亲则亲之,於民则仁之,於物则爱之。故惟闻亲亲,未闻亲民。阳明除非直接举出其余直接说“亲民”的儒家典籍,未必合适以为孟子的仁民可以作为亲民的证据。
永葆其儒:嗯,平天下章朱子所有说新民的地方,阳明都可以说成亲民。
紫阳陪臣:既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则在下理解,大人应为成德之称,如果已然成德,为什麼会出现“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呢?在下实困惑。因为在下理解,儒学明德整体上有进无退,尤其是已成圣人不可能复生遮蔽。
清河郡人:在下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当下的呈现。虽然人人都有大人之心,但是一有私欲遮蔽,则当下则为小人了。反之亦然
紫阳陪臣:虽然人人都有大人之心小人之心,但是已经成为大人的人,其与天地万物一体,而不会有彼我之别,似乎已经是只有大人之心了,为什麼还会产生小人之心呢?
紫阳陪臣:已经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大人怎麼可能还会被私欲遮蔽呢?这里是在下困惑的地方。
永葆其儒:今天的问题都好难...大家要耐心梳理。
紫阳陪臣:在下这个问题属於文法。如无必要直接解答,请下一位提问吧。
天健坤顺:据阳明的意思,大人之心是未被私欲隔断的
清河郡人:首先,我觉得阳明并未说大人还会被私欲所遮蔽。“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在下以为,阳明的意思是,大人当如何如何,但是若不是如此,则是小人。所以后面阳明紧接著说“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由此进一步说明,即便小人也有此大人之心。
紫阳陪臣:在下再仔细读读,请您先回应其余问题吧。
伊川门人:阳明似乎乐于强调有万物一体之仁然后能亲民,那么似乎是非圣人不得谓之亲民了,是否会导致这个结论?
清河郡人:门人君的问题。在下以为,阳明的亲民和发明此万物一体之仁是一起的。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并不存在先达到此一体之仁,然后再亲民。亲民本身就是不断实现此一体之仁的过程。因此学作圣人,就是让每个人都不断在亲民过程中扩充此一体之仁,以至其极。
其益无方:能详细说说阳明先生所说的“民彝物则之极”么?“物则”固为我性份所有,然则何以谓心外无理?
永葆其儒:无方君的问题中,先解释“民彝物则之极”吧,“心外无理”所读文本还没有涉及。
其益无方:“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於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於天下。”这句中就隐含了心外无理,当然主要还是后面。
永葆其儒:嗯,毅也想到这段了,但不知“心外无理”是不是阳明自己的表达。若是表达为“无心外之理”就不一样了。这里的材料也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阳明关於心和理的具体看法。文献不足,即便讨论起来也容易落空。
清河郡人:抱歉。无方君。暂时回答不了你。我发现我也想得不够明澈。
紫阳陪臣:某问个文献限於今天的问题成不?“故明明德必在於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以上是否可以理解为亲民是通达明明德的惟一手段,明明德必经亲民而后为实?可否请清河君明确梳理下阳明的三纲领关系呢?若亲民真是明明德的唯一手段,事情可能会比较麻烦,首先,大学为何不说“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清河郡人:在下以为,阳明的三纲领和朱子的三纲领有些类似。都属於立体的关系。至善是明德亲民的准则。但有所不同的是,明德和亲民是体用关系。在下对阳明的其他著作不是很清楚,因此不敢说亲民是通达明明德的唯一手段,但从《大学问》来看。并未提到其他。
紫阳陪臣:其次,我们设想一个极端情形,一个君子被隔离於真空之中,无民无物,他还能明明德吗?
清河郡人:但是,若是真在真空中,也无法新民了啊。
紫阳陪臣:但朱子又不认为只有新民才能明明德,新民是明明德的效验。这个极端问题可以引出在下认为的亲民新民的真实区别。这种极端情况下可以发现,反而是朱子解,在这种情况下能明明德(至少有其可能),且明明德止於至善,而阳明解,却反而可能因无法新民,难以实有一体之仁而难以明明德。
永葆其儒:嗯,朱子认为明明德本身体用已具。阳明认为明明德为体新民为用,把两个弄得更紧了。
紫阳陪臣:如永葆君说,朱子明明德体用已具,亲民自我亲之,实则是括在朱子的明明德中。
永葆其儒:嗯。这个问题暂时到这里为止吧。
清河郡人:如果在极端情况下,若已是大人君子圣人之类,那便没有私欲之类阻隔。明德本身就已经光大了。那也不需亲民和新民了。因为都不存在了。阳明是先将大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然后后学可以通过这个理想模型,不断行克治之功。
紫阳陪臣:从而新民可以跳脱出来说在民的效验。一件事情,人与人至诚感格,自我为明明德,在人为新民。新民效验对於明明德,并无实际匡限,故而可能毫无新民效验而能明明德。而若明明德之外还要说自我亲民,则只好明明德提起来说,而以亲民实之,则明明德的工夫实际上去了亲民那里,失去独立地位。
清河郡人:我个人感觉,这个问题有“上帝能否创造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的感觉。阳明本就说,明德亲民是体用关系。若强行劈开,已然违反阳明的理论前提了
永葆其儒:嗯,陪臣君就是在质疑这样一个前提。
伊川门人:如果说明德亲民是体用关系,那么止于至善似乎又孤悬在外了。而说新民,则三纲领三点一线。
其益无方:但是阳明子这里决然否定了“事事物物各有定理”。
永葆其儒:看来无方君很关心心外无理的问题,那就请清河君一会儿试著回应一下吧。
清河郡人:在下以为,阳明否认的不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是凡人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的那个理,不需要外求。直接让自己的本心呈现即可。
其益无方:待方塘君准备充分了,下次也会涉及到,再问清楚一点。
清河郡人:嗯,好的。我再准备准备,定给无方君一个完整的答复。
永葆其儒:诸位:今天的读书会又要结束了。不同注本的对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大学本文及各个注本的确切而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今天的读书会显得更加艰涩了。这也是正常现象,这样的话,下面一周大家就有事做了,哈哈。下周见。
主讲:东方谪仙、清河郡人
主持:永葆其儒
永葆其儒:诸位:很高兴我们的读书会又要开始了。本周我们迎来了两位新会员,潇湘夜雨君和鱼或在渚君,至此我们会员名额暂时已满。本周也有旁听的同学加入,人数较多,不一一列举了,欢迎大家。前两次我们系统梳理了朱子对《大学》的定位及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研读《大学》郑注孔疏及阳明《大学问》对於这几句话的解说。首先请东方君主讲《大学》郑注孔疏中关於关於“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於至善”的部份。郑孔对於大学首段的分节没有朱子那麼细,所以请主讲人注意范围。郑孔关於《大学》的篇名也有说法,请从这里开始。郑注和孔疏是两个人的作品,所以请主讲人援引的时候注明是郑康成的说法还是孔颖达的说法。
《大学》郑注孔疏主讲:东方谪仙
正义曰:“案郑目录云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比于别录属通记,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从诚意为始。(孔颖达)
这是孔颖达写在《大学》一开篇的一句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里面说”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这就和朱子的《大学》不太一样了。
孔颖达认为,《大学》之篇在于给”学成“的人讲道理,是已有所成的人”记博学可以为政也“。这一点涉及到后面对于”明明德“的理解。
朱子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列出了”小学“”大学“的差别。”小学“之道在于洒扫、应对、记诵之学,而“大学”则在于对个人品德的修养和修齐治平的抱负。也就是说,“大学”是建立在“小学”的基础之上,用以为政的。我想在这一点上郑康成与朱子的看法是大体一致的。而孔颖达在后一句说“此《大学》篇论学成之事”的“学成之事”,却是建立在“明己之德”的基础上,与郑康成所言应有差异。
正义曰:“此经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积德而行,近于道也。”(孔颖达)
郑玄注:“明明德,谓在(显)明其至德也。”
孔颖达疏:“在明明德者,言大学之道,在于章明己之光明之德,谓身有明德而更张显之。”
疏谓己已负明德于身,须更彰显之也。明德,光明之德也。应之于行,发以映人,是谓明明德。
朱子注,则明德谓“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仲达与朱子此处所注疏的差别主要在于第一个“明”字。郑孔以为“张显”,则“明明德”是在于发扬光大本身已具的光明德性,使以鉴人。也就是说,它所构架的前提在于“明明德”之人已具有光明的德性。而朱子则认为“明”是“明之”的意思,即在于使自己的明德明亮。
譬如一面镜子,郑孔认为是使有这面镜子的人去照人叫做“明”;而朱子则认为人人都有这么一面镜子,“明”是镜子的性,而使镜子光亮不染灰尘则是“明”。(以镜喻性或失当,但此处只是对比相较言之。)
孔颖达疏:“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其民,是其二也。”(景宋本作“亲爱于民”。)
疏谓“亲民”在于“亲爱其民”,即由“明明德”至于“亲爱其民”,是由寡即众,广而化之之谓。
朱子注,程子曰:“亲,当作新”,革其旧之谓也。则“亲民”为“新民”,使民新也。到此方是推己及人处。
仲达与朱子此处所注的差异主要在于“亲”字。由“明明德”而下,郑孔则由寡及众,朱子则由己及人。
孔颖达疏:“在止于至善者,言大学之道,在止处于至善之行,此其三也。”
疏谓之自处为至善之行,即前所云“积德而行”者。“积德而行,近于道也”,所求在于“道”,即后所谓“明德盛极”之事。
朱子注则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既至则无过不及之差,而能不退,方是大学之道。
由郑孔注疏,则可知人之为大学之道,在于彰显所已有的光明的道德,在于亲爱民众,在于积德行善。这三者之间是递进的关系,由小而至大,由寡而及众,然后能够自处于至善之行。这种说法构建了一个“光明的道德是修大学之道之人所已有的”的前提(如前所说”学成之事“),而后派生出了下面的渐次。但是对于未有“光明的道德”的人如何修成之,与未对“去旧染之污”有所切要,未免虑有不周。
而依朱子注,则先明己之明德,此是尽己处;作以新民,此是及人处;然后方可渐次止于至善。(紫阳陪臣:恐不是。在朱子处,明德新民为本末,而明德新民皆当止於至善。三纲领关系立体而非递进。止至善是所有明德新民之事的标的,不是明德新民后方可渐次止之。)
孔颖达疏:“言大学之道,在于此三事矣。”
提问环节
其益无方:请问在郑孔的注疏里面,“明德”到底是什么?如果还需要彰显,那么如何说明此明德已为己有?
东方谪仙:明德是“光明之德”。但具体如何有此明德,在这里面并没有细说。应当是归于“小学”里了。此处“张显”(彰显)是说发以映人。
其益无方:发以映人是彰显,那么没彰显时候是什么状态?怎么能可以说此德已为己有?
紫阳陪臣:东方君现在是在为郑孔疏释,郑孔所无,恐怕也不便按己意回答。但若郑孔在其他地方有说,东方君又知道,倒可以补充。没有的话,说明未详即可。
东方谪仙:是的,在下不知。
其益无方:嗯,好的。谢谢东方君~
鱼或在渚:孔疏“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却本明德所由,从诚意为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前一句说学成可以治国平天下,后一句讲为学须从诚意始,不过是把郑注“博学可以为政”倒着疏解,意思上并没有不一致。
东方谪仙:在下的理解是“记博学”是“小学”,记博学而后可以学大学。
鱼或在渚:“记”字恐是“礼记”的“记”字。
永葆其儒:鱼或在渚君的理解与您不同,您怎麼看他的理解?
东方谪仙:在下以为亦通。
鱼或在渚:“博学可以为政”是解“大学”的两层意思:一是博学;二是为政,即光大其所学。
永葆其儒:鱼或在渚君的理解是记“博学可以为政”,您的理解是“记博学,可以为政”,可以这样说吗?
东方谪仙:是。
鱼或在渚:永葆君说得没错。
永葆其儒:从语法上看,恐鱼或在渚君所读为是。
永葆其儒:记博学这样的语法在古文中没见过。陪臣君证实一下。
紫阳陪臣:请贴一下上下文。临时没翻到。
永葆其儒:对了东方君本身就是中文系的啊
永葆其儒: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此于别录属通论
鱼或在渚:《礼记》其他各篇也有“以其记”这样的话,都是指“经传说记”的“记”。
紫阳陪臣:是。
其益无方:“学记者以其记人学教之义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我看到这一句话,希望对诸位有所帮助。
永葆其儒:嗯,而且从上下文”看,“记”是动词无疑,“博学为政”当为其宾语。
紫阳陪臣:当如鱼或在渚君所言。此言为注疏体例。
永葆其儒:嗯,好。东方君再考虑一下吧。
东方谪仙(补充):博,广也。“记博学”,记诵广博之学问也。
“名《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其”是代指人,“之所以叫做《大学》,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记诵过广博的学问,可以从政了。”
“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也即,“此《大学》之篇,论学成之事;此《大学》之篇,能治其国、章明其德于天下”。“这篇《大学》说的是学习(小学)完毕之后的事,是能够治理国家、章明其德于天下的。”
这是在下的理解。不过“记”是注疏体例,却是在下从前没读过郑注,理解偏差了。
永葆其儒:请清河君讲解阳明《大学问》对於大学的定位以及对於开头四句的理解。
《大学问》主讲:清河郡人
「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於明明德乎?」
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时也。及其动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阳明也将大学解为大人之学,此处与朱子一致。但阳明认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者,方才为大人。
此大人之心源自人之天性,秉承天地而生,不论大人小人,人皆有之。秉於天命,自然无有不善。因此凡人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之心。推而广之,则於鸟兽草木,乃至於砖瓦土石皆有不忍之心。人皆有此一体之仁,并且因其灵昭不昧。故被称为“明德”。
但小人为私欲所蔽,不能成其一体之仁,行事之时不仅不能光大此心,反而私欲扩充,戕害此仁,故被称为小人。因此,小人大人之分仅在於是否让其私欲遮蔽一体之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便是克尽私欲以复其一体之仁。从物我相隔转为物我一体。
以上是论明德与万物一体之仁。
(原文)曰:然则何以在「亲民」乎?
曰: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於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是故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父、人之父与天下人之父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亲吾之兄,以及人之兄,以及天下人之兄,而后吾之仁实与吾之兄、人之兄与天下人之兄而为一体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
明德亲民,属於体用关系。明德为体,亲民为用。因此明德亲民本为一物。究其义理,亲民不断向周围扩充,即是明明德。而明德也须由亲民体现。
因此阳明认为,明德新民,被分为两物。本末本当为一物,不当被断裂成两物。
且根据传习录,阳明认为“作新民”的“作”字与“亲”字相对,并且“作”没有“新”的意思。同时治国平天下处,都没有对“新”字的发明。而后文中“民之父母”,“如保赤子”一类,都是亲民的意思。
亲民即仁民,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是也。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亲民。修己以安百姓。也是亲民。因此亲民兼有教和养的意思。
人皆有此一体之仁,能以父母之心为心,便是亲己之父母,便是孝。以及人之父母,便是扩充此心之仁,便是亲人之父母。以此类推,以天下人之心为己心,便是与天下人为一体,便是亲民之至,如此明德方才圆满。此为亲民的效验方式。而新民则不然。新民是通过自新而感发民众,使得民众能随其自新。如此则万民能各正其位,自然天下大治。
因此明德新民看似两事,其实仍是一事。明明德,乃是使万民能自明其明德。修身虽为本,但终究是面向天下的。而儒者志向素来为治国平天下。若不能新民,则所谓明德又有何用?
在下以为,对“亲”字的不同诠释自然会使得文本的解释有所不同。但在义理上并不矛盾。欲新民,首先当自新;欲自新,自当成就一体之仁;能成就一体之仁,自然民众会兴起自新之心。
以上为明德、亲民与新民。
传习录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亲』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於『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意。『亲民』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
曰:然则又乌在其为「止至善」乎?
曰: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於其间也。少有拟议增损於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惟一者,其孰能与於此乎?后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於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於天下。盖昔之人固有欲明其明德者矣,然惟不知止於至善,而骛其私心於过高,是以失之虚罔空寂,而无有乎家国天下之施,则二氏之流是矣。固有欲亲其民者矣,而惟不知止於至善,而溺其私心於卑琐,生意失之权谋智术,而无有乎仁爱恻坦之诚,则五伯功利之徒是矣。是皆不知止於至善之过也。故止至善之於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於方圆也,尺度之於长短也,权衡之於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於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於尺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於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於至善,亡其本矣。故止於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与朱子类似,至善亦是明德亲民之准则。若明德不知止於至善,则会沦入虚无,如佛老之学。亲民不知止於至善,则易沦入智术而失其仁爱之诚。而这至善在人的良知之中。人之本心源於天理,此心的发现便是良知。因此良知虽源自天理,但不假於外求便可发现。正因如此,善用吾心之良知,便知事事物物的至善至处。
在下以为,这里与朱子不同的是,由於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善念发动,随感随应,自然知道至善在何处。无须向外物求得。朱子则认为,若不读书穷理,一旦做事,难免有差。将私欲当作良知至善,最后此心一路沦向私欲。这也是王学末流的弊病所在。
提问环节
伊川门人:前面说“亲民兼有教和养的意思”,希望清河君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另外,阳明言“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於『新』字无发明。”暂时能想到“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数节,我认为也是有新民的意思的。
清河郡人:在下的理解是,“教”指的是儒者移风易俗的事情;“养”更兼政治意味,大致是为政一方能够安养百姓。两者都需要以万物一体之仁为基础。无此心则无此事。
紫阳陪臣:那麼搭个顺风车。朱子认为大学显然有以后释前意味,也即清楚的与三纲八目对应的章节,从“汤之盘铭曰”到“无所不用其极”所言皆新而非亲,不仅是依据“作新民”一句。这句话朱子本人都不会认为新是动词。朱子说“振起其自新之民”,则作才是对应新字。至於后文,平心而论,新民意思也有,亲民意思也有。但说亲民即仁民,恐窃有不安。这里涉及亲亲有杀,尊贤有等,也即,如孟子所言亲亲仁民爱物,动词不能相乱。於亲则亲之,於民则仁之,於物则爱之。故惟闻亲亲,未闻亲民。阳明除非直接举出其余直接说“亲民”的儒家典籍,未必合适以为孟子的仁民可以作为亲民的证据。
永葆其儒:嗯,平天下章朱子所有说新民的地方,阳明都可以说成亲民。
紫阳陪臣:既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则在下理解,大人应为成德之称,如果已然成德,为什麼会出现“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呢?在下实困惑。因为在下理解,儒学明德整体上有进无退,尤其是已成圣人不可能复生遮蔽。
清河郡人:在下的理解是,这是一个当下的呈现。虽然人人都有大人之心,但是一有私欲遮蔽,则当下则为小人了。反之亦然
紫阳陪臣:虽然人人都有大人之心小人之心,但是已经成为大人的人,其与天地万物一体,而不会有彼我之别,似乎已经是只有大人之心了,为什麼还会产生小人之心呢?
紫阳陪臣:已经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大人怎麼可能还会被私欲遮蔽呢?这里是在下困惑的地方。
永葆其儒:今天的问题都好难...大家要耐心梳理。
紫阳陪臣:在下这个问题属於文法。如无必要直接解答,请下一位提问吧。
天健坤顺:据阳明的意思,大人之心是未被私欲隔断的
清河郡人:首先,我觉得阳明并未说大人还会被私欲所遮蔽。“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在下以为,阳明的意思是,大人当如何如何,但是若不是如此,则是小人。所以后面阳明紧接著说“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由此进一步说明,即便小人也有此大人之心。
紫阳陪臣:在下再仔细读读,请您先回应其余问题吧。
伊川门人:阳明似乎乐于强调有万物一体之仁然后能亲民,那么似乎是非圣人不得谓之亲民了,是否会导致这个结论?
清河郡人:门人君的问题。在下以为,阳明的亲民和发明此万物一体之仁是一起的。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并不存在先达到此一体之仁,然后再亲民。亲民本身就是不断实现此一体之仁的过程。因此学作圣人,就是让每个人都不断在亲民过程中扩充此一体之仁,以至其极。
其益无方:能详细说说阳明先生所说的“民彝物则之极”么?“物则”固为我性份所有,然则何以谓心外无理?
永葆其儒:无方君的问题中,先解释“民彝物则之极”吧,“心外无理”所读文本还没有涉及。
其益无方:“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其私智以揣摸测度於其外,以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则,支离决裂,人欲肆而天理亡,明德亲民之学遂大乱於天下。”这句中就隐含了心外无理,当然主要还是后面。
永葆其儒:嗯,毅也想到这段了,但不知“心外无理”是不是阳明自己的表达。若是表达为“无心外之理”就不一样了。这里的材料也不足以让我们充分了解阳明关於心和理的具体看法。文献不足,即便讨论起来也容易落空。
清河郡人:抱歉。无方君。暂时回答不了你。我发现我也想得不够明澈。
紫阳陪臣:某问个文献限於今天的问题成不?“故明明德必在於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孝之明德始明矣。……实与之为一体,而后弟之明德始明矣。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以至於山川鬼神鸟兽草木也,莫不实有以亲之,以达吾一体之仁,然后吾之明德始无不明,而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矣。夫是之谓明明德於天下,是之谓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是之谓尽性。”以上是否可以理解为亲民是通达明明德的惟一手段,明明德必经亲民而后为实?可否请清河君明确梳理下阳明的三纲领关系呢?若亲民真是明明德的唯一手段,事情可能会比较麻烦,首先,大学为何不说“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清河郡人:在下以为,阳明的三纲领和朱子的三纲领有些类似。都属於立体的关系。至善是明德亲民的准则。但有所不同的是,明德和亲民是体用关系。在下对阳明的其他著作不是很清楚,因此不敢说亲民是通达明明德的唯一手段,但从《大学问》来看。并未提到其他。
紫阳陪臣:其次,我们设想一个极端情形,一个君子被隔离於真空之中,无民无物,他还能明明德吗?
清河郡人:但是,若是真在真空中,也无法新民了啊。
紫阳陪臣:但朱子又不认为只有新民才能明明德,新民是明明德的效验。这个极端问题可以引出在下认为的亲民新民的真实区别。这种极端情况下可以发现,反而是朱子解,在这种情况下能明明德(至少有其可能),且明明德止於至善,而阳明解,却反而可能因无法新民,难以实有一体之仁而难以明明德。
永葆其儒:嗯,朱子认为明明德本身体用已具。阳明认为明明德为体新民为用,把两个弄得更紧了。
紫阳陪臣:如永葆君说,朱子明明德体用已具,亲民自我亲之,实则是括在朱子的明明德中。
永葆其儒:嗯。这个问题暂时到这里为止吧。
清河郡人:如果在极端情况下,若已是大人君子圣人之类,那便没有私欲之类阻隔。明德本身就已经光大了。那也不需亲民和新民了。因为都不存在了。阳明是先将大人作为一个理想模型,然后后学可以通过这个理想模型,不断行克治之功。
紫阳陪臣:从而新民可以跳脱出来说在民的效验。一件事情,人与人至诚感格,自我为明明德,在人为新民。新民效验对於明明德,并无实际匡限,故而可能毫无新民效验而能明明德。而若明明德之外还要说自我亲民,则只好明明德提起来说,而以亲民实之,则明明德的工夫实际上去了亲民那里,失去独立地位。
清河郡人:我个人感觉,这个问题有“上帝能否创造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的感觉。阳明本就说,明德亲民是体用关系。若强行劈开,已然违反阳明的理论前提了
永葆其儒:嗯,陪臣君就是在质疑这样一个前提。
伊川门人:如果说明德亲民是体用关系,那么止于至善似乎又孤悬在外了。而说新民,则三纲领三点一线。
其益无方:但是阳明子这里决然否定了“事事物物各有定理”。
永葆其儒:看来无方君很关心心外无理的问题,那就请清河君一会儿试著回应一下吧。
清河郡人:在下以为,阳明否认的不是“事事物物皆有定理”。而是凡人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的那个理,不需要外求。直接让自己的本心呈现即可。
其益无方:待方塘君准备充分了,下次也会涉及到,再问清楚一点。
清河郡人:嗯,好的。我再准备准备,定给无方君一个完整的答复。
永葆其儒:诸位:今天的读书会又要结束了。不同注本的对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需要建立在对大学本文及各个注本的确切而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今天的读书会显得更加艰涩了。这也是正常现象,这样的话,下面一周大家就有事做了,哈哈。下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