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继承明朝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的中古历史,是一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宋以后,吸取唐亡教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王朝内部很难形成强大的地方政治和军事集团,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这种做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来自统治集团内部对皇权的威胁,但也造成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对外军事作战能力日趋低下,二是在王朝覆亡之际,缺少旧统治集团中的实力派人物,也即我们常说的“地主阶级”中的上层人士,来支撑大局或者重新开创局面,接过旧王朝的衣钵,。这种情况,在明末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李自成入京,朱明王朝就几乎全完,而在过去的明朝统治集团中,在皇室家族之外,很难有新的地方实力派出来形成割据,很难会想像有第二个曹操、孙权或者刘备的出现,再度成为一方诸侯。明朝的天下,由谁来继承,权力的真空,由谁来填补,是当时的情势下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这个问题,在前明的统治区域,竟无人能够回答。
李自成能开创一个新王朝的历史吗?李自成和他的手下在入京后的表现,就是一个带泪、甚至带血的笑话。对明王朝,他能“取之”,却无法“代之”。从李自成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来看,他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军事上的强人。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起兵以来,在与曹文诏、左良玉、杨嗣昌、洪承畴等明末牛人的对抗中,虽然所驱兵力远超明军,却总是负多胜少,被人追逐驱赶,四处流窜,多次陷入穷途末路之境。直到崇祯末年,随着辽东战事的吃紧,洪承畴东去勤王,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和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深入人心,李自成才算真正站稳脚跟,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击败老对手明陕西总督孙传庭,进占西安。此时,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在皇太极多次入关抢掠袭扰和农民军的破坏下,已几乎陷于崩溃,李自成在这种形势下,得以在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并于3月19日顺利攻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