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吧 关注:782,924贴子:12,582,617
  • 15回复贴,共1

闯王李自成的失败启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统一王朝。在明末历史舞台上,李自成可谓一时枭雄。这个西夏王李元昊之后,党项族拓跋氏后裔,在其39岁的短暂生命历程中,把大明王朝闹得天翻地覆。崇祯二年(1629年)时起事反明,经15年苦战终于攻入北京,亲手结束明朝后42天又迅速撤出,并于一年后战败身亡。其成功之艰、败亡之速,引人无限深思。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14 22:34回复
    楼主不怕删帖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14 22:37
    收起回复
      谁来继承明朝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中国的中古历史,是一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历史。宋以后,吸取唐亡教训,中央集权不断巩固,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王朝内部很难形成强大的地方政治和军事集团,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这种做法,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来自统治集团内部对皇权的威胁,但也造成两个直接的后果,一是对外军事作战能力日趋低下,二是在王朝覆亡之际,缺少旧统治集团中的实力派人物,也即我们常说的“地主阶级”中的上层人士,来支撑大局或者重新开创局面,接过旧王朝的衣钵,。这种情况,在明末表现得尤其明显。所以李自成入京,朱明王朝就几乎全完,而在过去的明朝统治集团中,在皇室家族之外,很难有新的地方实力派出来形成割据,很难会想像有第二个曹操、孙权或者刘备的出现,再度成为一方诸侯。明朝的天下,由谁来继承,权力的真空,由谁来填补,是当时的情势下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但这个问题,在前明的统治区域,竟无人能够回答。
      李自成能开创一个新王朝的历史吗?李自成和他的手下在入京后的表现,就是一个带泪、甚至带血的笑话。对明王朝,他能“取之”,却无法“代之”。从李自成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来看,他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军事上的强人。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起兵以来,在与曹文诏、左良玉、杨嗣昌、洪承畴等明末牛人的对抗中,虽然所驱兵力远超明军,却总是负多胜少,被人追逐驱赶,四处流窜,多次陷入穷途末路之境。直到崇祯末年,随着辽东战事的吃紧,洪承畴东去勤王,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和正确的政治军事方针,“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深入人心,李自成才算真正站稳脚跟,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河南汝州(今临汝)击败老对手明陕西总督孙传庭,进占西安。此时,明朝在北方的统治,在皇太极多次入关抢掠袭扰和农民军的破坏下,已几乎陷于崩溃,李自成在这种形势下,得以在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并于3月19日顺利攻入北京。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14 22:37
      回复
        看的出是转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14 22:37
        收起回复
          也许是胜利来得太快,李自成和他背后的这个集团不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没有做好开创新王朝的准备。大顺军进城之初,军纪尚可。但入京仅七天,李自成发现大内府库中只有黄金十七万,白银十三万,不能满足犒赏将士的需要,失望至极。手下军士贪欲无穷,便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死者上千人。此后,李自成手下开始在北京城内全面抢掠,“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城中恐怖气氛弥漫。这些做法,使李自成和他的部队彻底失去了前明官员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也得不到中下层百姓的拥护。可以说,不论有没有陈圆圆,吴三桂都不可能倒向这样一个毫无政治眼光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军事集团。李自成入京后的迅速败亡,固然与满清与吴三桂联手,对手强大有关,但根本的原因则源于内部。让这样一个人来担负继承明朝,抵御满清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4 22:38
          回复
            满人入关,不仅是汉族,也是中华各民族历史上一道难以抹去的伤痕。满人的“族天下”统治,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本位,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到清朝终结的三百多年历史,极尽抢掠、杀戮、破坏、禁锢、保守、排外之能事,不仅伤害和践踏了汉族、蒙古、藏族等各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更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近代化进程。如果从理性的角度来讲,如果历史可以选择,中华各民族人民绝不会选择这样的异族统治,绝不会接受满人统治的现实。每当回顾这段历史,笔者心中皆如刺锥之痛。然而,在明末的特定情势下,在旧王朝内部,并没有一个有雄才大略的强人能够真正出来主持大局,没有一个新型的政治军事集团能够出来逐鹿天下,甚至没有一个岳飞、孟珙式的军事天才能够在对满清的战争中独当一面。卢象升、曹文昭、孙承宗、杨嗣昌、袁崇焕、熊廷弼、史可法这些人纵有一定才华,也无法在明末已接近崩坏的体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14 22:39
            回复
              这贴吧务删定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14 22:41
              收起回复
                李自成不擅用人,甚至缺乏基本的人才意识,这一点远远比不上朱元璋,甚至同时代的张献忠。刘宗敏为群臣之首,但实为有勇无谋之辈,牛金星、宋献策、田见秀、刘芳亮、袁宗第、李过等人,在能力上与朱元璋手下的刘基、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汤和、李文忠等人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而对这些有限的人才,李自成也并不能根据其特点加以妥善安排使用。李自成入京后未能站稳脚跟并迅速败亡,与刘宗敏错误的追赃政策有直接关联。牛金星名为李自成、刘宗敏以下的第三号人物,行大顺政权宰相之权,入京却只是忙于招纳门生弟子,毫无政治眼光,提不出正确的政治策略和建议。田见秀在多铎追击李自成到西安时,没有执行李自成的命令烧毁粮草,以致粮草为清人用为补给,此后又投降满清。李过、高一功、刘芳亮、袁宗第等人,虽然忠于李自成,但军事能力极为有限。1640年投奔李自成的李岩,本是李自成帐下最具才能的人物,正是因为李自成采纳了李岩“勿滥杀、济贫苦、招人才、收人心、据河洛以争天下”的建议,倡导“均田免赋”,制定了正确的军事和政治方针,才得以扭转对明作战的颓势,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攻占北京。但在对清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李自成疑心过重,加之牛金星的谗言,杀害李岩,加速了自身的败亡。朱元璋虽然在后期大杀功臣,但毕竟已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际,与李自成不可同日而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14 22:42
                回复
                  3.对待吴三桂。要么收服,要么剿灭。李自成一样都没做到
                  。4.我认为吴三桂不足为虑,清朝也不足挂齿。关键是如何对待。就算李自成
                  不清楚清朝和吴三桂结盟暂时失利,怎么办。不要放弃北京。放弃北京就是拱
                  手将江山社稷让给清朝。应该坚决保卫北京。保卫北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北京是明朝的首都。保卫北京证明李自成承担起保卫国家的皇帝职责。北京的
                  战略意义也是抵御清朝入主中原的门户,是万万丢失不得的。但李自成不战而
                  逃。4.用人失当。牛金星这种奸佞怎么能用?5.军机不严。对于刘宗敏霸占陈
                  圆圆,这是严重违反军纪的。就该处死。无论刘宗敏有多大的功劳。处死刘宗
                  敏有一下几点好处:1.严肃军纪。2.树立自己的权威。3.夺取刘宗敏的兵权。
                  4.收服吴三桂。6.如何建立大顺朝。对外抗击清朝进犯北京,必须打赢北京保
                  卫战。能打赢吗?能。1.释放陈圆圆策反吴三桂。2.李自成自己依旧拥兵80万
                  。调集西安的农民军救驾。3.与清朝议和拖延时间。如此不至于兵败如山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14 22:47
                  收起回复
                    好帖收藏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6-23 0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