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结论听起来很荒谬,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确实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将详细讨论。
事实是,柏拉图用他的理性,确实得到了更先进的理论。
阿图认为,造物主按照几何原理创造了完美的世界。他接受了恩培多克勒的“水、火、土、气”四元素说。还受到了毕达哥拉斯用数学构建宇宙的思想影响。结果是:他构建了“几何原子论”。

阿图告诉我们,最根本的东西是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是二维图形,所以它是非实体的——是不是有点眼熟啊?对了,好像跟现在弦论所说的“膜”有点类似。虽然二维的东东是非实体的,但是,就像咱小时候玩积木那样,把它们拼拼接接,就能组成各种形状的三维粒子,每一个形状对应一种元素。
由于真实的世界是完美的,所以,出于美学考虑,这些三维粒子,必须是由完全相同的平面组成的对称几何体——“正多面体”。而据目前所知,只存在5种正多面体:
四面体,4个等边三角形。对应火元素。
六面体,也就是正方体,6个正方形。对应土元素。
八面体,8个等边三角形。对应气元素。
十二面体,12个等边五角形。对应水元素。
二十面体,20个等边三角形。对应整个宇宙。
平面形状构成物体,反过来,物体最终可以还原成平面。
这看起来很不理性,但仔细推敲一下,我们会相当拜服这位公元前的牛人。这个理论有三个特征:元素以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不同的物质;图形可以拆分组合,允许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能用数学演算事物变化——对自然认识的数学化的重要一步。
阿图还具体描述了我们的宇宙:从美学角度考虑,他认为所有天体都是圆形,包括我们脚下的大地。地球静止在中心,被圆形的天球包围着,天球每天自转一圈。在天球上,有与地球赤道对应的赤道,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的路径,在倾斜于赤道的一个圆周带,我们管它叫“黄道”。在黄道上,太阳每年绕一圈,月亮每月绕一圈,其他行星速度各有不同,有时还会逆向运动。柏拉图甚至看出来,水星和金星是太阳的跟屁虫,总是离太阳不远。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天体运行、日月食、四季等现象。
要知道,那是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强悍啊!
更强悍的是阿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逍遥学派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的老师。不说别的,单看人家老亚的老师和学生,就足以让所有人鸭梨山大。
我们来看看,老亚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
他说,我们处在一个有序的世界,万物都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掌握了这些本性,我们就能预测万物的发展。
老亚认为,万物只有在纯自然状态下,才能显露本性,人为的干扰越多,只能让这些本性显露的越不充分。所以,他从不做实验,而只凭观察和理性分析。他归纳了著名的“四因说”,用来理解事物的变化。
形式因:物体所接受的形式。例如:空气就不接受石头那样的存在形式。
质料因:决定形式的质料,它始终不变。比如:用空气作质料,就没法做成石头。
动力因:引起变化的作用者。比如:水滴石穿,石“穿”的变化,动力因是水“滴”。
目的因:变化的目的。比如:用石头刻个盆,目的是为了用它盛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球,它无始无终,是永恒的。以月球为界,宇宙球分两个区域,月球以上是天界,以下是地界。地界的万物有变化,比如生死、聚散等等;天界永远不变,是由不朽的另一类元素组成——看过电影《第五元素》没?老亚创造的词。
老亚和他的老师阿图一样,认为万物可以还原成元素,或更基本的东西。但他不接受阿图的几何图形说。
老亚认为事物有4种基本性质,这四种性质两两对立:热VS冷,干VS湿。它们交叉作用于4种基本元素,从而产生万物及变化。基本公式:冷+干=土;冷+湿=水;热+湿=气;热+干=火。
根据这些基本公式,我们可以得出,水被加热,它的冷就没了,就变成了气。反之可倒推出水从气态变成液态。
冷、热、干、湿的程度不同,以及水、火、土、气四元素的混合比例不同,就产生不同的质料和物体。
大家一听,这个理论太符合实际了!你看看:泥又湿又软,进窑一烧,就能变成陶器呀砖块啊什么的;铜和锡加热会变成液体,把它们按比例熔合,就变成青铜等等。人类早就朦朦胧胧地意识到一点点了,只不过是从没有人解释得如此美妙和系统。所以,这个理论立即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然后,炼金术、炼丹术出现了。这是化学的萌芽。
人们把能想到的各种动物、植物、矿物放在一起,各种炼,企图炼出宝物,可得到的总是废物。但偶尔也会有意外收获。
1000多年前,中国,一名执著的炼丹家沐浴焚香,白袍美髯,信心满满地把新配方放进炼丹炉,照例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