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导航吧 关注:226贴子:1,104
  • 3回复贴,共1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1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阶段训练一
1.C。A.“倍”通“背”,违背。B.“颁”通“斑”。D.“当”通“倘”,如果。
2.A。B.“冯”通“凭”。C.“陵”通“凌”,欺侮。D.“生”通“性”,天赋、资质。
3.D。辟:征召。
4.A。B项,“帘”通“奁”。C项,“何”通“呵”。D项,“还”通“环”。
5.D。①“共”通“供”。②“从”通“纵”。③没有通假字。④“而”通“尔”。⑤没有通假字。⑥“父”通“甫”。⑦“见”通“现”。⑧“禽”通“擒”。
6.B。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C.非常:(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D.指示:(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7.D。A.上路:高高的道路。B.婚姻:儿女亲家。C.众人:一般人。
8.A。①(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②(古义)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③(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⑤(古义)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义)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④⑥古今词义同。
9.D。A.因为:古义,于是作;今义,表原因的连词。共事:古义,一起生活;今义,一起工作。B.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C.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基数词。果然:古义,饱的样子;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0.A。亲戚:古义,内亲外戚,所有亲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故事:古义,旧事,先例;今义,前后连贯、有吸引力,可用来讲述的事情。B.逢迎:古义,迎接;今义,奉承,拍马屁。四海,古今意思一样。C.生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憔悴,古今意思相同。D.精英:古义,指金银珠宝;今义,各行业出类拔萃的人才。道路,古今义相同。
11.C。A.“死生”偏于“死”。B.“异同”偏于“异”。D.“作息”偏于“作”。
12.D。A.“去来”偏于“去”。B.“少长”偏于“长”。C.“存亡”偏于“亡”。
13.A。B.女子:偏指“女”。C.出入:偏指“入”。D.国家:偏指“国”。
14.B。A.“多少”偏指“多”。C.“父兄”偏指“兄”。D.“契阔”偏指“契”。
15.D。A.偏义在“巷”,“陌”是衬字。B.偏义在“母”,“父”是衬字。C.偏义在“骑”,“车”是衬字。
16.C。追逐。
17.B。胜:胜过。
18.A。相:动作偏指一方,指代第三人称“她”,指婆婆。
19.A。谢:谢绝。
20.D。行:副词,“即将”。
21.C。胡:我国古代泛称北方边地与西域的民族为胡。
22.B。怜:可爱。
23.C。数(cù):细密。
24.A。涕:眼泪。
25.D。见:我。
26.C。兵:兵器、武器。
27.A。病:动词,“担忧、忧虑”。


1楼2014-12-03 15:52回复
    阶段训练二
    1.A。垄:坟墓。
    2.A。无以:(古义)没有用来;(今义)不能够。
    3.C。应为省略主语“齐景公”。
    4.D。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均常见,A项,“贷”常用义项为“借贷”,如“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但是用在这里解释不通,联系“原”的意思,结合“严惩不贷”中“贷”的义项,可以推断此处为“宽赦”之意。B项,“次”为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但是,其本义“临时驻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却很常用,从语境分析,这个用法是正确的。C项,“虑”是个形声字,与“心”有关,本义是“思虑、谋划”,如果熟悉成语“不足为虑”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项解释正确。剩下的D项,“知”,常用义项是“知道”,又引申为“认识”“了解”“赏识”之意,从原文语境分析,解释为“认识”显然不对,应该是“知遇”才对,所以,D项应解释为“赏识”。
    5.C。本题考查的文言实词也比较常见。A项,根据后文“辄越屋逾墙,莫之能禽”的语境可以分析出,这里用的是“录”的另一个义项“拘捕”。B项,据文意,守门人到州府是去汇报情况,故“诣”解释为“拜访”不准确,应为“前往告诉”。C项,“厉”当同“励”,解释为“激励”符合语境。D项,类似的句式在学过的课文中见过不少,“去”应解释为“距离”。
    6.C。本题考查的几个通假字都很常见,A项,“反”通“返”。B项,“禽”通“擒”。D项,“裁”通“才”。
    7.A。本题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结合原文和这些词的今义,稍微分析即可作出正确选择。A项,“无恙”一词的古义和今义均为“平安无事”,今义其实是古义的沿用。B项,“自修”在终身教育的今天,很常见,是“自学”之意,文中意为“修身自励”。C项,应当没有悬念,文中意为“总管统领”,今义为“一国首脑”。D项,“收集”古义为“使聚集在一起”,从字面理解似乎讲得通,但是,今天的“收集”对象专指物。文中意为“收罗交结”。
    8.A.④ B.② C.④ D.② E.③ F.③ G.④ H.①
    9.C。累:屡次。A.“图”,名词活用为动词,画。B.“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D.“目”,名词活用作动词,以眼示意。
    10.C。召见。A.诚信;实在,的确;B.按照;追究;D.工匠;擅长。
    11.B。A.“案”通“按”。C.“知”通“智”。D.“取”通“娶”。


    2楼2014-12-03 15:53
    回复
      2025-07-27 22:10:3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阶段训练三
      1.B。籍:登记。
      2.D。介词,和,同,跟。A.于是;竟然;B.认为;把……划分成;C.语气助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3.A。“主张先分兵各个击破”与原文不符合。
      4.C。知道句中汲长孺(汲黯)和赵充国为西汉名臣、名将方能正确断句。
      5.(1)丞相阿术一见(他)就认为他有奇才,任命他为淮东大都督府的属官。(“奇”意动用法,“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可译为“任命”)
      (2)用钱(花钱)求得在军队中列上自己的名字,希望日后能论功授官。[“(于)卒伍”是省略和倒装]
      (3)估量自己食用多少来收取粮食,其余的全部交给学官,(让学官)发给学生来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委,交付,给;劝,鼓励)


      3楼2014-12-03 15:54
      回复
        还有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1-09 22:45
        回复